APP下载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有效拓展,古诗词课堂的一道亮丽风景

2020-12-04福建省福清市高山侨园小学何小兵

青年心理 2020年26期
关键词:汪伦辛弃疾诗句

福建省福清市高山侨园小学 何小兵

古诗词的言语凝练含蓄,意蕴深远优美,构成了小学语文课程里最为主要的部分。正因为它言语简练但内涵深刻,如果就文讲文,沿用传统守旧的模式,停留在读写层面,只有解词背诵,那意境悠远、营养丰富的古诗词大餐就变成一堆索然无味的剩饭剩菜。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接受古诗词的浸润,能走近作者,理解诗意、体味意境、丰厚积累,教师必须有意识地拓宽语文课程资源。课堂上要适时、适度、适量地进行拓展,让有效拓展与古诗学习相融无痕,比翼双飞,让学生在古诗文的自然熏陶下逐步提升素养。

一、拓展的时机要适宜。

(一)拓展在导入时,引人入胜

古诗文的导入环节,忌平淡无趣,毕竟古诗词与学生有距离感,学生阅历又有限,因此导入要自然拓展,或展示图片,或介绍诗人,或讲述故事,或朗诵美文,引人入胜,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例如:在执教李白的《赠汪伦》一课时,课始我让学生讲一讲他们心中的李白和汪伦,学生对李白比较熟悉,知道他是唐朝鼎鼎有名的大诗人,而对汪伦的了解却不多。这时教师将问题抛出来:他们素昧平生,地位悬殊,两人是如何成为挚友的呢?学生兴趣盎然,做出诸多猜测。这时拓展袁枚的《随园诗话》恰到好处,学生明白汪伦为了邀请到李白,信里开了善意的玩笑,运用“双关”修辞。诗句用简单的白话说:“喜欢出去玩吗?这个地方有十里桃花。喜欢饮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家。”李白欣然来后,汪伦如实相告:“桃花只是十里外潭水的名字罢了,并不是满山遍布的桃花。也没有那么多的酒店,而是开酒店的人姓万。”学生听完哈哈大笑,教师继续讲述两人后续的故事,此时的学生对诗人创作背景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两人的情谊有了初步体会,对接下来的诗文学习就充满了期待。

(二)拓展在关键处,豁然开朗

古诗词传承千年,学生年纪尚浅,要突破难点,领会诗句背后的内涵,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在关键处适时拓展,拓展于学生求通不通、求知不解、混沌疑惑之时,让作者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在拓展中相融合,并有豁然开朗之感。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走进词的意境,体会作者情感”是教学的难点。在福清市第三届中小学教师技能大赛决赛中,城关小学的林瑜老师在执教这首词时,为了突破难点,关键处巧妙拓展辛弃疾的生平资料以及他在同一时间的其他作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走近作者,悟词情”教学环节,实录如下。

师:不过是普普通通的茅草屋,不过是简简单单的农家生活,辛弃疾为什么这么喜呢?

(学生沉默,无人举手)

师适时出示资料。(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出生正值金兵占据北方。当时金兵的铁蹄不断侵入南宋王朝,百姓家破人亡,食不果腹。由于饥荒蔓延,人们吃腐烂的动物尸体,吃树皮草根,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辛弃疾成了抗金将领后,带兵抵抗,立志要收复被金兵掠夺的失地,他踌躇满志,但朝廷不作为,奸臣一再陷害,他被罢免官职,长期闲居在江西农村。)

师:从这份资料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呢?

生: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人。

生:因为金兵一直在攻陷南宋,所以当时有很多人无家可归。

……

师:辛弃疾成为抗金将领后,能去打仗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被罢官,住在农村。

师:这首词就是他被罢免,在江西时所作的。从这段资料中,你感受到辛弃疾的“喜”了吗?(没有)那取而代之的是什么?

生:是伤。

师:辛弃疾的大部分诗词写的就是这种情感的,他忧啊,忧的是在战乱中,百姓流离失所,泪洒清江。(出示诗句: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师:他愁啊,愁的是什么时候才能重回战场,杀敌报国呀。(出示诗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师:他悲呀,悲的是何时能收复被金兵占领的长安啊。(出示诗句: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师:他担心呀,担心的是神州大地,即将被金兵的铁蹄践踏啊。(出示诗句: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师:同学们,所以这些悲,这些愁,这些忧,都可以归纳成四个字,那就是——忧国忧民。

师:那喜从何而来?因为他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村庄的宁静美好。

生:希望自己的家乡也变得那么美好。

师:在战乱中的辛弃疾,他看到了这样一个祥和宁静的村居,他怎么能够不——欢喜!欣喜!惊喜!

师:他多么渴望呀,渴望什么呢?

生:渴望自己的家乡能这么宁静美好。

生:渴望人民可以就此快快乐乐地生活,没有战乱,没有饥饿。

生:渴望全天下的百姓都有这样美好幸福的生活。

(三)拓展在结课处,锦上添花

一节好课,不但“起调”扣人心弦,“终曲”更要余音绕梁。一节课画上句号,但新的探究学习开始了。结课时,我们可以通过“一枝红杏”拓展开来,去感受古诗词的“满园春色”。

1.拓展同主题的古诗词

以主题为桥梁,教一首,学一串,让学生在“诗”绪飞扬中既开阔视野,又丰富诗的积累,潜移默化中慢慢提升古诗文的素养,可谓一举多得。如学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可以拓展他的另外的思乡诗《春日席上》等;学了李白的《赠汪伦》,可以拓展他的其他经典的送别诗……这样的古诗文课堂是饱满的,当学生诗词积累日益丰厚的时候,还愁古诗词的素养不能提升吗?

2.拓展同一诗人的作品

一个诗人的语言风格,并不是一首诗词就可以体会深刻的,那蕴藏的思想情感更需要深刻的领会。结课时拓展他的作品,这么做不仅能够让孩子们对诗文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也能在一次次诵读中,让学生对诗人的语言风格有所了解。对古诗词背后浓厚的底蕴有了初步感悟,诗人的形象也会愈来愈清晰。

如学习了陆游的《示儿》,结课时拓展诗人的爱国诗。师:年仅二十的陆游有崇高的志向,想要报效国家,他意气风发,踌躇满志,有诗为证:“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48 岁时换上戎装,驰骋沙场,写下了报国赤忱:“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丹心唯报国。”由于朝廷只求苟安,不图光复,他只能无尽地感叹着:“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52 岁被免官病愈后的他仍为国担忧:“位卑未敢忘忧国。”当他被迫丢了官职之后,只能退隐回山阴故居,终日生活在痛苦之中:“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就算在85 岁生命最后的时刻,他也没有忘记叮嘱家人,收复失地时,举行家祭要将好消息告诉他。

二、拓展的内容要适宜

古诗词课堂的拓展内容一定要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解构古诗词的能力,因为它是为学生服务的。

(一)忌照搬照抄

作者的生平简介,写作背景等资料的引入,能为学生学习搭桥铺路,但这些资料的呈现忌照搬照抄,长篇大论。因为我们的对象是小学生,要考虑他们的接受水平和理解能力,如果对拓展资料不加以取舍,不进行加工,直接将其拿来教学,那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所以要教学的内容需要进行处理,力图学生看得懂,读得进,想得通。

(二)忌深奥难懂

古诗词的课堂常“以词解词”,“以诗解诗”,这能够更深层地帮助孩子们感悟诗词的内涵,带领孩子建立丰厚的文化底蕴。如果拓展的诗词非常杂乱,超出学生可接受的范围,教师还得花时间来帮助学生理解,这样的拓展如同虚设,效果甚至适得其反,也就失去了拓展的意义。

在一次公开课中,某教师执教《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为了让学生理解“客舍青青柳色新”中“折柳送别”的文化内涵,拓展了白居易的《青门柳》,张籍的《蓟北旅思》,王之涣的《送别》。课末又为学生拓展了多首有难度的送别诗,还介绍了古曲《阳关三叠》。这样的拓展,看似课堂丰厚,实则脱离学情,拔高要求,学生收获不多,拓展没有价值。

而在福清市第三届中小学教师技能大赛决赛中,教师高静雯执教的《送元二使安西》,为了让学生感悟诗句背后饱含的真挚情谊,在孩子们的质疑时,适时将岑参的诗句《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中精心节选的四句诗句呈现出来:“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这首诗难度系数适中,“以诗解诗”,既能巩固学法,又能体会出使途中环境恶劣,学生在角色体验中,走入情境,体会离别,体会朋友间的深厚情谊。

三、拓展的数量要适宜

适宜有效的拓展对学生理解诗词,走近诗人,感悟诗词的美妙大有裨益。但受到“拓展热”的影响,有的古诗词课堂,教师为了“拓展”而“拓展”,短短的四十分钟,各种资料、图片、音乐、诗词等,五花八门,都一一呈现出来,一节课下来,该掌握的没掌握,该理解的仍一知半解。

我听过一节公开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上拓展了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故事,拓展了古诗改编的歌曲,拓展了古诗改编的视频,还拓展了诗人李白以水喻情的多首送别诗,如《金陵酒肆留别》等。这样的拓展看似热闹,实则数量过多内容过杂,导致学生直面诗词的时间少了,诵读感悟的时间少了,造成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学生所得甚微。所以古诗词的拓展应该立足文本,数量一定要适宜,否则过犹不及。

总而言之,我们要根据教材,根据学情,抓住契机,适时适度适量地拓展,让有效拓展与古诗学习相融无痕,比翼双飞,这样学生的古诗文素养才能得以逐步提升。

猜你喜欢

汪伦辛弃疾诗句
我和汪伦的那些事
六一来了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上)
试谈辛弃疾的田园词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下)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泪别汪伦
杜甫诗句填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