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探索五育并举的课堂模式
2020-12-04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一中学赵丽丽
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一中学 赵丽丽
目前,我国对于政治学科的教育主要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通过学习,学生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实际的教学效果与通过学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的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一个优秀的学生要做到的不仅仅是学习成绩优秀,而是德、智、体、美、劳等综合发展。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坚持原则,头脑清晰,适应性强,心态良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均达到合格标准是一个人成功的必要因素,也是我们国家对新一代青年的基本要求。课堂教学的开展,要有利于五育并举,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教师应该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在新型课堂模式的不断探索中,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内在的成长。
以往政治学科的考核更多时候还是看中分数,缺乏其他考核标准,失去了政治学科本身的育人功效。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即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兼顾学科课程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展现素养培育的一般要求和学科特性,有利于推进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授课过程要将学科本身的价值与学科产生的社会价值结合在一起,落实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落实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法
(一)培养政治认同意识
对于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中的“政治认同”,是指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近年来,中国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稳步发展,社会和谐安定,人们的幸福感逐渐增强。作为政治教师,不应该仅仅讲授政治理论知识,更应该将理论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将政治理论生活化。通过让学生感受身边人、身边事的真实变化,潜移默化地对其产生影响,培养青年人的政治认同感。
五育并举,德育先行。在授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和爱国情怀,我们每一位教师责无旁贷,重任在肩。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永恒的旋律。歌曲《我和我的祖国的》、电影《中国机长》、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等,都可以成为我们课堂上点燃学生爱国激情的素材。通过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自觉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强化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主要是指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理智、自主、反思等思维品质和行为特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通过政治学科的教学,将传授知识、涵养精神、塑造人格等结合起来。同时面对高考中不断提升的能力要求,我们也要打造“动心”的学科教学,启迪学生深入思考,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短效来看,有助于高考;长效来看,更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等活动中可以使学生对于科学的态度、认知达到一个理性的水平,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志愿者活动、社会服务调查、政治专题访谈等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需要满足学生的理论知识,并能够拓展理论知识,积极正确地引导学生,从而形成理性的价值观和行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除此之外,教师需要将理性思维作为重点向学生进行教导,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培养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的崇尚、捍卫和遵守,是关于法治的思想、知识和态度,它是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对于青年人来说,加强政治科学学习是培养青年人法治意识的重要途径。加强学生的法治意识,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让法治意识贯穿整个政治学科教学过程,教师教授课程过程中需要对教材中的法律知识进行深入讲解,并且结合课本内容向学生传授相应的法制知识,加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教师也可以运用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教导,让学生进行讨论,增加学生的法制观念。借助讨论可以让学生对于法律知识更有兴趣,法治意识观念增强。另一方面,教师需要督促学生观看关于法律方面的一些书籍或者电影等,通过这些来提升自身的法律意识。但高中生还处在从幼稚到成熟的转变阶段,思想还不完全成熟,在法律意识相关知识的引导过程中,还要注意内容的选择,要避免不良案例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四)提高学生的公众参与度
知识爆炸时代,很多家长和教师都坚信优秀的孩子是“学”出来的,这里的“学”主要是读书,似乎只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才是爱学习。殊不知,这是狭隘的学习观,在这一过程中,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也将孩子天性中爱“玩”和生硬的学习对立起来,容易让其产生抵触情绪。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我们通过教育选择、传递知识,希望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但毫无吸引力的课堂,已经把受教育者的思想“驱赶”出课堂外,丝毫调动不了其积极性。学习的内容,不应该只有课本知识;学习的动机,应该转变为学生的主动学。
对政治教师而言,需要加强政治学科的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利用校内外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充分地参与,这种开放式的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实践活动越丰富,越有机会让实践活动与更多学生的兴趣点相结合,学生参与的兴趣就更浓,会调动学生的内部积极因素,教育产生的效用就越大。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和项目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智力水平、美育提升效力等太多方面都会有很大的提升。课程内容要足够丰富,涉猎范围要足够宽广,才能成全学生之选择,才能成就学生之博远。
传统意义上的政治教学只重视成绩的提升,授课过程几乎都是知识点的罗列,生硬的记忆。由于缺乏吸引力,对学生的家国情怀的培养作用很小。一个个成长中的孩子,犹如一粒粒种子,包含各方面成长的鲜活基金,有拥抱生命成长的无限可能。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采用什么样的具体形式,直接影响孩子对民族、对国家的认同以及孩子自身能力的提高程度。我们所有教师肩上担起的一边是孩子的现在,另一边是国民素质的未来。落实核心素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每一位政治教师的责任。
二、五育并举教学新模式
(一)以美育体育课程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旗帜
在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育的过程中,为了能够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积极改进美育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学生深厚的民族情感,同时要加强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弘扬与宣传。例如: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戏曲进校园等,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审美,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教学基地建设,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以美育体育为教学突破口,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
在新时期只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能够让学生真正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成为健全的人才。积极推进美育、德育、智育、体育的有机结合,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运动环境,增强学校德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确保美术音乐体育课程开足
在五育并举教学模式下最主要的就是加强并改进学校美育体育工作的内容,严格按照课程表上课,规范教案,未经批准不得随意删减调整,确保美育和体育课程时间得到保障。受到天气因素的影响,室外体育课应该调整为室内体育与健康课,遇到临时情况可以调整新媒体课程,但必须提前公示。
(四)推进美育评价工作,认真学习中小学艺术制度评价标准
对中小学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制度和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形成年度报告,积极探索具有特色的评价体系。德、智、体、美、劳之间的教育并非孤立存在,而是要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这也是实现五育融合教育的重中之重。在课程教育的过程中,要积极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必须提升五育并举的教学内涵,通过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促进德、智、体、美、劳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
(五)提高教师道德底线,保证“五育并举”融合品质
在五育并举课堂模式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以主题式教育,落实师德师风建设。由于教育具有特殊性,教师的道德标准比其他职业的道德标准要求更高,只有树立高尚的师德师风才能够对学生给予最生动、最真实、最深远的教育影响。在开展五育并举时,必须要以制度化建设提高立德树人技能,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制度的建设,能够确保执行信念稳定长远,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可以为师德教育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构建完善的德育教师专业模式,促进教育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发展,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原本在课堂上被忽略的劳动教育、美育教育等的重要性,五育发展中,每一种教育都有不可替代的独特教育价值。政治学科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学科,更应放眼五育教育的实践经验,探索五育并举的课题研究,基于核心素养的培育,促进实践价值和育人成效的良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