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揭示认知颜色空间形成的神经机制

2020-12-04

医药前沿 2020年30期
关键词:视锥脑科学色调

《神经元》杂志近日在线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伟研究组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唐世明实验室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利用内源性信号光学成像、双光子成像和电生理记录等手段,详细描绘了等级化的不同视觉脑区的色调图结构,揭示了认知颜色空间形成的神经机制。

人们对缤纷颜色的主观审美感觉各自不同,颜色比其他任何感知觉更能说明感知觉是大脑神经活动的产物。英国科学家牛顿早在18 世纪就意识到,光波是电磁波,它并不具有颜色。人们能识别出数千种不同的色调,是大脑为不同波段的可见光信息设定的标签。视网膜上作为光探测器的视锥细胞有三种,分别检测短波、中波和长波段的可见光,因此我们感知到的颜色空间也是三维的。一维是亮度,反映了对视锥信号处理的“加和”能力,色调和饱和度是另外两个维度,由不同视锥信号之间的激活差异产生。人类的颜色认知空间是通过心理认知实验测量出来的,其中颜色空间的色调维度,被描述为“色调圆盘”;基于红、绿、蓝三原色理论,红绿蓝三种色调在色调圆盘上的距离是相等的。其他的认知颜色空间比如CIELab 颜色空间,是基于红、绿、黄、蓝四原色理论来定义的。目前在灵长类视觉大脑腹侧通路中,从初级视皮层(V1)、途径纹外皮层(V2 和V4),到颞侧皮层(IT)的各个视觉脑区都发现了编码色彩的神经元。但是色彩在等级化的不同视觉脑区是如何进行加工处理的,尤其是如何形成心理主观层面上的颜色认知空间并不清楚。

为探索这个复杂的脑科学问题,研究人员利用内源性信号光学成像、双光子成像和电生理记录等多种技术手段,以非人灵长类猕猴为动物模型,比较研究了从初级(V1)到中高级(V2 和V4)三个连续视觉脑区对亮度完全相同的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刺激反应的神经活动。研究发现,在这三个连续视觉脑区内都存在着众多大小不一离散分布的颜色反应斑点区,编码不同光波波段的神经元就聚集这些斑点区内,形成由相邻色调拼接构成的“色调图”。这些“色调图”就好像许许多多大小不等的彩虹,散布在各个视觉大脑表面上。在记录到的V1神经元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分别位于可见光波段两端的红色和蓝色刺激反应,但这种“末端光谱”神经元反应优势在V2 脑区逐渐消失,而在V4中几乎不存在。从神经计算的角度分析,大脑似乎在逐步整合来自视网膜的相互拮抗的视锥神经信号的输入,从而生成人类认知颜色空间。任何来自视网膜的给定光的色调信息首先存在于V1 中,但这种信息在V2 和V4 脑区经过神经元的进一步的信息整合和编码处理后,初步形成人类各种主观色调认知。结合其他更高级脑区的功能,视觉大脑作为一个整体,产生了对各种各样离散色调和亮度敏感的神经元反应,并组成了一个复杂的神经计算网络,以编码外界千变万化的光线变化,在大脑中产生了丰富多彩的颜色标签。

该研究的创新发现不仅在于对这些色调图结构的详细描绘和研究,更是第一次定量检测了三个不同等级的视觉皮层的色调图(调色板)与人们主观认知的色调空间位置的匹配程度,而这种匹配程度随着视觉皮层等级的提高而显着提升。

猜你喜欢

视锥脑科学色调
从STEM到STEAM:脑科学基础及教育启示
脑科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举隅
眼睛是怎么看见各种颜色的?
湖光水色调
色调会说话
分离色调与色调曲线
脑科学改变教育
董奇:脑科学研究与未来教育
知否
In Spring!春之色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