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支持系统探究

2020-12-04张光映赵金元

大理大学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支持系统思政课部门

张光映,赵金元

(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

思政课教育关乎青年的未来,关乎国家的前途命运,在人才培养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党中央、国务院及教育部对思政课建设十分重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以下简称“创新计划”)对思政课建设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困难和不足,如“教学方法改革的意识不强”“改革创新的手段不多”等,从而制约了教育教学针对性实效性瓶颈的突破。为加强思政课建设,“创新计划”提出了六项主要任务和七个重点建设内容〔1〕。习近平指出,思政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课程要与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党中央、国务院强调,“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思政课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必须切实增强办好思政课的信心,全面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3〕。思政课建设的任务是长期的、艰巨的,思政课教育是塑造青年的铸魂工程。教学改革创新是课程教育具有生机活力的先决条件,思政课遇到的困难更多更大,要发挥好主渠道、主阵地、主战场作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对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支持系统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支持系统的构成要素

建立起良好的工作支持系统,对事业成功的意义不言而喻。建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支持系统,有利于加强思政课建设,有利于更好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新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支持系统,是指在高校思政课建设中,为了更好地发挥思政课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主战场作用,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创新,需要得到与思政课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组织、部门和人员的支持,这些组织、部门和人员,他们同心协力,构成了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支持系统。系统的构成,包括高校内外的相关要素,主要如下。

(一)上级主管部门

首先,由于思政课性质及其特殊的地位作用,党中央及其有关部门(如中宣部)、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如教育部)是思政课在国家一级的管理部门,是思政课建设宏观政策和制度的制定者,掌握着思政课建设和改革的方向,保证方向与党的教育方针保持一致。其次,省(区、市)党委宣传部及其教育主管部门,是省级思政课建设中观政策和制度的制定者,同时对省内高校思政课教育和教学改革创新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巡视,以保证思政课教育及其教学改革创新既不偏离方向又能有序开展,使国家、省(区、市)的政策和制度在高校得以贯彻落实。

(二)学校领导及其相关部门

学校是思政课建设及其教学改革创新微观政策和制度的制定者。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思政课建设、教学改革创新的成效如何,首先看学校领导是否真正重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否真正重视思政课建设,是否真正重视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工作。其次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部门如宣传部、思政部(社科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处、团委、教务处等,是否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建设以及教学改革创新方面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步调一致,以争取得到学校最大范围的支持,减少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思政课建设及其教学改革创新的困难和阻力。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是学校决策的重要参与者,制定的政策和制度,要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公平性。对于思政课建设及其教学改革创新,甚至要考虑到思政课的特殊性,在一些具体政策措施上有一定的优惠倾斜,把国家、省(区、市)和学校思政课建设的政策、制度从文件变成实在的行动,不能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更不能出现上级检查时重要过后不管不顾的现象。

(三)思政课部门及其教师

学校思政课部门及其教师,是思政课建设及其教学改革创新的主体力量。有了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思政课建设及其教学改革创新的成效如何,思政课部门领导、管理人员、教师的整体素质、工作积极性、工作能力就成了决定性的因素。如果只有好的政策环境,队伍没有较高的素质,缺乏良好的师德修养和改革创新精神,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就不可能推进思政课建设,不可能从总体上实施推行教学改革创新工作。政策环境是外部因素,只为改革提供外部条件,但能不能改革,改革是否有实效,取决于内部因素,即取决于思政课部门领导、管理人员、教师的素质、能力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四)广大学生

就本科生而言,不论何种专业,每位学生都必须学习5门必修的思政课,教师教育教学效果如何,实施改革创新的成效如何,每位学生都是利益相关者。客观上,学生中存在重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忽视基础课、轻视思政课的现象,原因诸多,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当然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对思政课的建设和管理,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实施教学改革创新,把好的经验做法进行推广,最终通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思政课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从而达到国家需要、学生需要的满足和教师价值实现的三重收获。

(五)院系领导、教师、管理人员

高校思政课部门之外的院系领导、教师及其管理人员,似乎与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没有直接关系,但如果这些人身上存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轻视基础课和思政课的现象,其负面影响和危害不可忽视。这一群体接触学生较多,对学生影响较大,他们的片面或错误认识不仅影响到不愿学思政课的学生,还会让其他学生可能产生思政课无用、上课纯粹是浪费时日、可以把更多时间精力用于专业课程学习甚至用于玩乐消遣也未尝不可的错误认识。这一群体,需要通过教育、行政手段转变观念,让他们认识到思政课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可替代,从而主动对偏科学生做教育转化,正面支持思政课建设及其教学改革创新。

二、建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支持系统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优化高校思政课建设的环境

习近平指出,各级党委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和指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2〕。同时强调,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建设性和批判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性和多样性、主导性和主体性、灌输性和启发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八个方面的相统一〔4〕。这说明中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政课教育的重视,同时为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在此形势下,与思政课建设密切相关的组织、部门和人员,无论是来自高校还是高校之外,都会比以往花更多的时间精力,花更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聚焦于思政课建设,同时支持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当这些组织、部门和人员认识到思政课建设及其教学改革创新需要常做常新,不是一时之事、一功之役,而是自己终身为之奋斗的事业时,就能促进支持系统内的和谐稳固,而且还会引起支持系统之外的要素来关注思政课建设及其教学改革创新工作。

(二)有利于高校内部树立“全员育人”的观念

高校每一位教职员工,都是思想政治工作者,都有育人责任,以自己的言行教育、引导和影响学生。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主战场,教育要取得更好的实效,就需要“加强思政课改革创新,强化价值引领、实践养成,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5〕。畅通主渠道,守好主阵地,打好主战场之战,不仅需要思政课部门及其教师全力以赴,同时也需要校内其他部门和人员的关注、关心、支持和援助,从而做到同向同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时代新人,使之能在走向社会的明天担当重任不辱使命,成为祖国的合格建设者乃至栋梁之材。所以,建立起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支持系统,不仅有利于思政课教学,还有利于促进高校内部树立起“全员育人”的观念。

(三)有利于克服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困难

思政课集政治性、理论性、科学性于一身,是由一系列课程组成的课程群体;思政课教学主体是由众多教师组成的教师群体,教学对象是在校学习的每一位学生等,这些特点,预示着思政课教学及其改革创新面临较多的困难。今天的高校,思政课建设的环境较以往明显好转,但在个别领导和一些教师身上,重教书轻育人的现象,重视专业课、轻视公共课和思政课的现象依然存在,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偏科严重,只重视专业课学习,不重视公共课和思政课学习,最终导致他们知识结构的欠缺,结果是综合素质和能力不高,同时也不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建立起和谐稳固的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支持系统,不仅能有效消除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阻力,而且能得到各方支持,有利于克服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面临的重重困难。

(四)有利于增强思政课教师教学改革创新的动力

思政课建设,关键在教师。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感染力、针对性,需要教师进一步发挥主观能动性,顺势而为,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建立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支持系统,使系统内的组织、部门和人员,围绕思政课教育目标,在思政课建设中做到同心同向共同发力,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思政课教师,如果工作能得到系统内各方的认可支持,荣誉感、责任感以及做好工作的自信心会进一步增强,就会以百倍的精神投入到思政课教育中,想方设法去克服工作中的困难和阻力。所以,建立起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支持系统,能有效增强思政课教师改革创新的动力,有利于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深入及其成果的进一步推广。

三、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支持系统作用的策略

(一)科学策划,建立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合理运行机制

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从中央到地方再到高校,都需要科学规划,建立起一套运行规范合理的机制。如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各省(区、市)和高校针对“意见”提出相应实施方案,这是一种从上到下的做法,方案既要考虑上下对接,又要考虑是否符合各省(区、市)和高校实际,从而使之不只是一个完成应付上级任务的文件,还要成为指导地方和高校加强思政课建设及其教学改革创新的行动纲领。又如“创新计划”提出的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用5年时间培育和遴选100项优秀教学方法改革项目,采取的是限定式自由申报,也是一种从上到下的做法。是否换个思路,首先,由高校有计划地进行教学方法改革,进行重点项目的培育;其次省(区、市)教育主管部门对各高校培育的重点项目进行遴选,使之成为省级项目加以培育;第三,项目在省内改革成功的基础上再扩大到全国范围内实施推广。思政课建设其他方面的改革,如果可行亦可依此类推,采取从下到上的做法,这样步子更为扎实,改革推广会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扩大宣传,提高支持系统成员对思政课重要性的认识

把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思政课这一主渠道、主阵地、主战场。系统内的相关组织、部门、人员,从广义讲都是思想政治工作者,所做的育人工作是否有效,除了自身能力和工作方法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就是教育对象学生是否学会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支持系统的重要组织、部门及其成员,党中央及其相关部门、国务院及其相关部门、省级党委宣传部和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党委宣传部、思政部(社科部、马列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处、团委、教务处等,要充分利用舆论阵地,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宣传,使支持系统成员尤其全体师生能充分认识并深切地体会到思政课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对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过硬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的养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非可有可无,而是不可或缺的课程,不应该被削弱,更要努力加强。思政课要实现教育目标,增强教育实效,发挥应有作用,需要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创新,并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和做法加以推广。

(三)狠抓落实,持之以恒支持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工作

除思政课部门及其教师外,支持系统的其他各成员,在深入认识思政课教育对国家前途命运、对大学生健康成长重要性前提之下,以实际行动持之以恒支持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政府和党委机关部门,要把握好思政课建设的方向,为思政课教育把好脉,做出科学的宏观决策。高校领导和相关部门,需要关照学校思政课建设及其教学改革创新工作,给予思政课应有的地位,保证思政课教师校内应有的政治、经济等待遇。其他教师和相关管理人员,在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把育人工作摆在首位,与思政课教育同向同行。对思政课建设及其教学改革创新的支持,不能只是重要会议主要领导指示以后提出一些响亮的口号,也不能只是在一些关节点上如检查、考核、评估时才有支持的动作行为而平时却少有问津。思政课建设及其教学改革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系统成员的支持也需要像一条永不枯竭的河流持续进行下去。

(四)加强团队建设,发挥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主体作用

加强思政课建设,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既需要有良好的校内校外环境,更需要发挥思政课部门及其教师的主体作用。高校思政课部门,需要做好部门和思政课建设的近期、中期、远期规划,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没有一支素质过硬、结构合理、能力突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思政课难真正发挥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作用,更遑论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实践探索”〔6〕。通过建设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促进队伍在部门工作及其教学改革创新中体现团队作用,发挥团队优势。教师是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际执行者,也是教学改革创新的具体实践者。“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在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教与学的矛盾,即教什么学什么、怎样教怎样学的矛盾时,思政课教师应该而且必须发挥主导作用。”〔7〕教师要锐意进取,加强修养,用人格魅力和突出的教学实绩影响学生。如果教师受到学生的喜爱欢迎,教师的价值就能得以充分体现,那思政课建设的阻力就会变成动力,教学改革创新的障碍就会转换成强大的正能量。当思政课部门及其教师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工作赢得了广大教育对象学生的欢心,就必将会得到整个系统更多的支持。

猜你喜欢

支持系统思政课部门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心理健康支持系统对2~3岁听障儿童干预后的影响
“长征”五号地面发射支持系统短期快速恢复实践
谁是你的支持系统
谁是你的支持系统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102个中央部门公开预算过“紧日子”成关键词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我国多部门联合行动打击网上造谣传谣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