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用药如用兵
2020-12-04
清朝的乾隆年间,有一位叫徐大椿的名医。他的著作《医学源流论》里有一篇“用药如用兵论”,非常巧妙地把《孙子兵法》与中医治病联系起来,生动而精辟地总结出了中医治病,尤其是用药的方法。他说,我们防病就像防敌人,治病是派将军跟敌人打仗,那么自然“用药如用兵”了。
其实我们的祖先最早是用单味药物来治病的。慢慢经过长期实践,他们又摸索出了把几种药物配合起来,一起煲出汤汁治病,效果更好,这就是最早的中医方剂了。现存最早的方书是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五十二病方》,里面记载了各科的方子283个。后来历代医家不断总结记载,流传下来很多有效的方剂,被称为经典方剂。学习中医的学生都要背“汤头”,中医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方剂学》,就是学习前人的精华。
药方有君臣佐使说法
当然,中医开方并不一定完全采用古方。因为疾病是千变万化的,病人的体质和症状也不会完全相同。所以中医常采取对经方进行加减的办法,或者自创新方,这正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既然“用药如用兵”,这支“军队”组织得好不好就关系重大了。也就是说,处方的组成、药物的选择非常重要。
中医的药方有“君臣佐使”的说法,也就是说,方剂一般由君药、臣药、佐药、使药四部分组成。顾名思义,“君”是为主的,“臣”是办事的,“佐”是协助的,“使”是什么呢?原来“使”是带领药去到生病的部位,我们常听说的“药引子”,那就是一种“使”药。
中医药方不简单
中医治病最常用、最重要的办法是开药方,让病人服中药。而服药的目的是帮助病人恢复身体的平衡,也就是驱除病邪,恢复正气。要达到这两个目的,必须使用相对应的两种方式:攻和补。也就是说,对病邪要进攻,把它们赶出去、消灭;对身体虚弱的方面要培补,让它强壮起来。这样,身体保持了阴阳平衡,也就能维持健康了。
这听起来好像挺简单,其实用药时学问可不少。每一种药都有它的特性,必须掌握好才能让它有针对性地发挥作用。
首先,中药要通过自己寒、热、温、凉“四气”来纠正病人的寒热失衡,寒证用温热药,热证用寒凉药,这样或散寒,或清热,身体就寒热平衡了。
第二,要靠自己酸、苦、甘、辛、咸“五味”,来纠正病人被破坏的内在平衡。比如用辛味的药发散、用酸味的药收敛、用甘味的药补中、用苦味的药泻火、用咸味的药软坚,就像派工兵架桥、派无人机侦察、派坦克攻夺阵地一样,各司其职,各自发挥不同的作用。
第三,是药物的“归经”。根据中医学理论,把人体分为“五脏六腑”,只有不同的药才能到达不同的地方。比如辛味药入肺、酸味药入肝、甘味药入脾、苦味药入心、咸味药入肾,都是有讲究的。就像人们各有自己的工作范围,一到那里就驾轻就熟解决问题一样。
第四,是注意和充分发挥中药“升浮沉降”的特性。治疗头面肌表和需要升阳、散寒的病,要用升浮的药;反之治疗腰腹下肢和需要泻火、通便等病,就需用沉降的药了。像“补中益气汤”中加入柴胡、升麻两味升浮药,整个药方就产生了一种升浮的动力。
最后,中药还要注意“配伍禁忌”,也就是同一处方中的药要能彼此增强疗效,避免相互抑制、相互破坏疗效甚至产生毒副作用的情况。所以中医学中总结出了“十八反”和“十九畏”。你看,中医的药方不简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