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意象为依托,领略诗词情怀之美
2020-12-04江苏省溧阳市溧城镇昆仑小学徐俊彦
江苏省溧阳市溧城镇昆仑小学 徐俊彦
人是生命的存在,又不满足于生命的存在,因此人既有自然的生命,同时又有文化的生命,并且人之为人在于其文化生命的成长,文化生命的成长少不了情怀的熏陶感染。古诗词是我们祖先智慧和精神的精华,维系着人类文化的命脉,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情怀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一、关注情怀,提升审美层次
诗人的情怀构成了中国文化气质的一部分,甚至一个诗人的情怀就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比如李白凭借其澎湃的激情和神奇的想象,创作的诗歌既有气势浩瀚的壮观奇景,又有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以一己之力将盛唐的气韵、情韵、神韵发挥得淋漓尽致。苏轼、陆游等大家都曾受到他的影响。可是李白的诗风是无法学习的,是因为他凭借气质写诗,凭才气写诗,凭情怀写诗。
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学习诗歌的表达技巧,却不能指导他们学习诗人的情怀,情怀是无法学习的。然而情怀带有极强的感染力,动人的情怀像浩荡的春风唤醒心灵深处的自我,像无声的月光浸润干涸已久的灵魂。情怀是一波又一波推动人格发展的海浪,温柔而又不可阻挡。直至今日,仍有许多中国人被李白的精神、气质、情怀深深地影响着,这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影响力。王立先生在《文人审美心态与中国文学十大主题》中将中国古典诗歌划分为惜时、相思、仕隐、怀古、悲秋、春恨、游仙、黍黎、生死等十大主题。他认为这十大主题具有超越历史时空的普遍性、延展性,集中了中国文人对人生价值、人生意义的关注和思考。还有哪一种事物能与诗歌蕴藏的情怀力量比肩呢?诗词蕴藏着丰富的审美素材,当然在小学阶段我们不必要求学生深入探讨,只需点到为止,引领学生在真实生活中关注人生价值,思考人生意义,在弥漫烟火气的生命里体验情怀的分量,提升审美的层次。
二、分类意象,联系生活实际
诗词的情怀之美在于意象,在于诗人的情感,在于诗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象融入诗人思想情感的“物象”,是赋有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诗词中的意象是中国文化浓缩的精华,意象是诗人情怀的主要载体,教师可帮助总结意象的分类,将意象的分类和诗词的分类结合起来教学,彻底释放意象中浓缩的情感,进而从整体上把握诗人的情感,在寻觅诗人情感的蛛丝马迹中,教师慢慢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怀之美。
送别类、思乡类、愁苦类、抒怀类(托物言志)、战争类、闲适隐居类意象在诗词中的出现频率较高。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低、中、高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征为诗词分类,站在不同年龄的儿童的视角上分层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背诵75 篇优秀古诗文,描绘自然景物的有43 首,展现儿童生活的有5 首,托物言志的有5 首,送别诗有5 首,展现战争以及家国之思的有6 首,同情古代劳动者艰苦生活的有4 首,剩下7 首有描写事件的、有哲理诗等。
杨柳、长亭、酒是常见送别类意象,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酒除了消愁之外,还饱含着朋友对远行之人殷切的祝福。“酒”这个事物在众多诗词中被赋予了许多类似的情感意义,就顺势固定成了意象,甚至成了一种独特的“酒文化”,很多意象都形成了特定的文化。月亮、鸿雁、双鲤是常见思乡类意象;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是常见愁苦类意象;梅、兰、竹、菊、松柏是常见抒怀类意象,代表着坚贞高洁;长城、楼兰、羌笛是常见战争类意象;五柳、东篱、渔樵、山林是常见隐居类意象。
教师可以分场合渗透意象,加强诗词意象与生活的联系。
中秋佳节,班级可以开展以“月亮”为主题的诗会,课上吟诵与月亮相关的诗句,课后与家人一同赏月,欣赏月色的皎洁、月光的柔和、月夜的朦胧,从而领悟月亮的象征意义:思念宛如一道月色清晰地印在诗人的心上;思念好似一捧月光悄悄地落在诗人的眼里;思念犹如茫茫的月夜笼罩在诗人的身上。由“月亮”这个意象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怀,感受“月亮文化”的魅力,让学生体会分离之苦、体会团圆的难得。“月亮”作为意象总是蒙上一层悲剧色彩,蔡元培认为悲剧之美能破除我们贪恋幸福的执念,人事物的不完整足以发人深省,破除人我之见,减少利害得失的计较,使人陶冶性情,渐趋高尚。
清明时分,可以开展 “茶文化”主题诗会,体会诗人的冲淡平和、不惧苦涩的情怀。重阳节,组织学生赏菊、画菊、品菊花茶,开展“菊文化”主题诗会,体会诗人洁身自好的情怀。
毕业季到来,“送别”诗会可以应运而生。与学生讨论梦想时,笔者发现他们的价值观受到自媒体、网络的影响很深,很多人的梦想是当演员、歌手、游戏竞技手、老板,社会这座巨大的名利场吸引了很多人,包括儿童。当儿童的世界里也充斥着追名逐利,就没有情怀生存的空间了。笔者没有当场质疑他们的梦想,而是另找机会开展主题班会,引入陶渊明的田园诗和以“钓文化”为主题的诗词,课前让学生收集资料了解诗人生平经历和诗句内容,教师无需过多说教,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看见不一样的价值观、不一样的情怀:人生中除了名利,还有徜徉山水的乐趣,还有超脱物外的情操,还有不与浊世同流合污的傲骨……学生崇拜的对象改变了,梦想也随之改变。
总之,教师在教学诗词时,要指导学生发挥审美主体的能动性,开启审美思维、拓展审美想象,实现审美主体与客体的和谐统一,让学生在诗词训练中熏陶感染,受到审美教育,逐步提高审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