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时期的刘少奇
2020-12-04★刘源
★ 刘 源
1933年秋,刘少奇以中央苏区工人为主体,组建了中央警卫师,又叫红军“工人师”。工人阶级是革命的领导阶级,当时普遍认为工人是劳动阶级中最有觉悟、最有纪律、最富牺牲精神的可靠力量。但因为大量的骨干纷纷被外调到作战部队、领导机关和负责干部身边,加之反“围剿”战斗减员严重,中央警卫师成立半年后人员所剩已不足三成。1934年2月28日,军委将其改编为红二十三师。
中央苏区红军开始长征前的9月21日,军委颁布命令成立红八军团,由红二十三师和红二十一师组成,共7000余人(也有说3000多人)。由于刘少奇一手组建了原警卫(工人)师,中央匆忙调他火速回来组建红八军团。
当时松毛岭战役刚打到一半,中革军委急电刘少奇(福建省委书记、红九军团中央代表)、罗炳辉(红九军团军团长)、蔡树藩(红九军团政委)回瑞金,派刘赶到红八军团,告罗、蔡中央已定红军“战略转移”,命令死守松毛岭,“争取时间”“掩护主力”。接受完命令后,刘、罗、蔡即速返火线。
刘少奇赶到红八军团后,立即动员江西、福建几千子弟补入红八军团,有资料记载出征时该部共1.1万人(也有资料记载是7000多人),可只有3000支枪。长征开始后的10月22日,刘少奇被任命为中央代表,领导红八军团。中央代表代表中央,要比军团长和政委职务高一些,一般都是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或候补委员担任。
长征初期,红五、红八、红九三个军团殿后,负责阻击尾追的国民党军。这种仗最难打,无后援、多牺牲、难撤退。红八军团本就新兵多、枪械少、战力弱,打阻击时牺牲的难以计数,加上掉队、跑散的,减员很快过半。
11月17日,中革军委下令:红八军团、红九军团各合并成一个师,由刘少奇负责组织红八军团的改编。那时候,晚上走路、白天打仗,收拢掉队的、追寻逃跑的、照看物资的、安置伤员的,成了一锅粥。这期间,又蹦出个罕见的荒诞命令:红八军团全部改为辎重部队(就是挑夫),必须追上前方部队。走走打打,突然敌人追上来、插进来,成连成排的士兵和民工挑夫或遁入山林,或就地被俘,官找不到兵,兵找不到官,乱中无编可整。此时,红八军团接朱德总司令急电:丢掉辎重,轻装赶往湘江。部队边打边退,境况可想而知。
刘少奇赶到湘江渡口,巧遇时任红五军团中央代表的陈云。刘对陈说:我们部队差不多打光了,就剩千把人。你这儿有吃的吗?我两天没吃饭了。陈马上把自己的口粮给了刘,叮嘱他一边过江一边吃,说眼看就顶不住了,一旦炸桥沉船,就过不了江了。
过江后的12月1日,协助军团长指挥工作的张云逸与政治部主任罗荣桓统计,整个红八军团仅存600余人,加挑夫也不足千人。奇迹般的,居然还带过来百余担珍贵文件和银圆!
中央红军出发时86859人(内含民夫5000多人),湘江一战后,清点人数仅余36919人。红八军团几近全军覆没,刘少奇幸亏接朱德命令赶到湘江边,幸亏碰上陈云给了口饭促他过江,不然命就没了。
红军途经何葆贞的故乡湖南道县,刘少奇才确知,妻子何葆贞已英勇就义于雨花台的萧瑟秋风中。历尽危难、百般磨砺处此境地,得此噩耗,刘少奇受到的冲击,该有何等的剧烈!恐怕任何人都绝难承受。
12月13日,中革军委决定,撤销红八军团番号,原红八军团并入红五军团。刘少奇接替陈云任红五军团中央代表。
不久,遵义会议召开。刘少奇在军事路线上完全拥护毛泽东,尖锐地批评博古、李德和王明,第一次在中共中央会议上提出八七会议以来中共中央的“政治路线错误”。但这显然会追究到共产国际,而当时最紧迫的是拨正军事路线、解决军事领导问题,会上无人呼应刘。有一段出自博古的重要回忆:“第三天的会议仍由博古主持……一直没有吭气的刘少奇发言了,他要求中央全面检查四中全会以来,特别是五中全会后,对白区的工作重视程度,以及在白区党的路线是否正确。刘说:我认为在白区拒绝与民族资产阶级合作,拒绝与小资产阶级联盟是‘左’倾关门主义,多次指示白区的中共地下党要积极组织城市罢工、罢课、搞暴动,以支持苏区的反‘围剿’,缓解苏区的战争压力,是‘左’倾冒险主义。这都是‘左’倾本位主义在政治路线上的错误表现。对刘少奇的发言,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都不表态。因为他们知道在政治路线上,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的政策都出自共产国际,博古只是跟着共产国际路线后面亦步亦趋罢了。如果说现在提政治路线上犯了错误,那斗争的矛头所指就不是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而是共产国际了。这可是个组织原则问题,而且会导致共产国际的反感,不承认或者不批准这次会议最后得出的结果。所以他们全都避而不谈政治路线。”
实践证明,遵义会议的抉择非常明智。毛泽东后来讲:“为什么不能提出路线问题?就是要分化他们(王明)这个宗派,这是我们打祝家庄实行内部分化的一幕。”“遵义会议只集中解决军事路线,因为中央在长征中,军事领导是中心问题。当时军事领导的解决差不多等于政治路线的解决。”
毛泽东这段“不能提出”的话,恰恰反证当时有人提出。谁提出过?1943年“九月会议”期间(毛主席讲上段话几天前),刘少奇多次讲政治路线问题,追述遵义会议的巨大意义,“缺点是未从思想上解决问题”,并讲到他提出过路线问题。
遵义会议之后,刘少奇先返回红五军团传达会议精神,又按要求到红三军团传达。1935年2月,中央命令刘少奇就地任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
1935年6月26日,在两河口会议上,刘少奇坚决支持周恩来提出的红一、四方面军北上川陕甘,并主张向部队说明南下之弊北上之利。此后,刘少奇出席了8月4日的沙窝会议、9月2日的巴西会议和9月12日的俄界会议,强调“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支持毛泽东整顿红一方面军的报告,旗帜鲜明地拥护中央反对张国焘分裂,主张红一、四方面军加强团结等。这期间,刘少奇还被任命为红军学校的政治部主任,学校随朱德、张国焘、刘伯承到左路军后,他留在党中央所在的右路军。
谁都知道,长征时除了跟围追堵截的敌军打仗,最要紧的是如何解决肚子问题。越往后吃什么的问题越大。从数字上看,自长征出发到过湘江近两个月里,红一方面军折损相当严重,主要是死伤跑散的;后一半征程10个月,损失更为严重,战斗减员为小头,大部分属饿累冻病亡失。刘少奇到红三军团的几个月深切感受到了粮食问题的重要性。翻越雪山,要过草地了,7月中旬中央成立了筹粮委员会。
用兵制胜,以粮为先。草地在藏区,地广人稀,去哪儿找粮啊?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了解:红军所过之处,留下最普遍的传颂口碑是买卖公平、秋毫无犯!从百姓鸡窝抓只鸡,放块银圆;背走粮,墙上大字写明借与还;开仓放粮,先给赤贫百姓;酒香巷子深的茅台镇,是留下过金砖的。蒋介石听此传报,感慨系之,严饬各部效法。而这亘古未见的“败走奇兵”是怎么做到的?金条银圆是哪里来的?
简单两句话:来自苏区的地方党委和苏维埃,来自红军战士特别是红八军团的战士挑夫。长征时多数官兵都领到几块银圆,有的战士直到陕北还揣着这留有体温的救命钱。红军青史留名、有口皆碑的佳话背后,正是实实在在的物质支撑。
兵不可一日无粮,粮食事关全军生死。中央任命刘少奇为筹粮委员会主任,他再次受命于危难。那年月,任职担责是要挨骂、要冲锋、要丢性命的,要恳求、要铭谢、要报终生的!歃血结拜者,远不止刘伯承一例;喇嘛寺里,现在仍珍藏着贺龙手书的锦幛。正因为如此,红军才能从藏族人民中筹措到珍贵的粮食。多少年后,毛泽东和刘少奇仍经常感慨:最困难时给予帮助,我们欠藏族人民的啊!
波澜壮阔的革命年代,刘少奇这样的人多了!挺身而出,大智大勇,舍生取义,敢于担当,历史造就出那一代人,艰难困苦全不论,危难险阻挡不住,出生入死浑不惧!他们是在实际斗争中成长、九死一生时打拼、大浪淘沙后仅存的精英。
事后统计,红一、二、四方面军过草地牺牲了两万多人。草地上,刘少奇在招呼部队行进时,果断下了一道小命令:所有女兵分散至各男兵部队,由男兵照顾。直至长征结束,红一方面军的女兵一个也没死,全部活了下来!筹粮委员会主任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措施,为女红军赢得了保障,为男红军赢得了荣光!
从长征开始前打标志性松毛岭战役的红九军团,长征初期担任后卫、牺牲最惨重的红八军团,遵义会议前后的红五军团、红三军团,中央筹粮委员会,一直到长征结束的瓦窑堡会议,刘少奇一步没落,是红一方面军抵达陕北的7000余人里面的全程征战者之一。
两河口旧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