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航天成资本宠儿?
2020-12-04
文/本刊记者 项 铮
10月9日,“钢铁侠”马斯克透露了其下一代发射载具“星舰”的细节,并表示将在三年内搭载乘客进入太空。或许,这只是富豪们的“太空游戏”,但我们应该将目光放得更长远一些,毕竟科幻作品的情节就要变成现实了。
其实,商业航天远不止是送普通人进入太空这一噱头,事实上商业航天对我们的生活影响广泛且深远。在国内,国家发改委今年4月将“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范畴之后,北京、上海、重庆、江苏、四川、海南等十几个省份将卫星互联网列入地方产业发展计划;5月,民营卫星公司九天微星完成国内商业卫星领域最大的2.7亿元B轮融资;9月,北京市海淀区发布了中关村科学城“星谷”项目,将在中关村科学城北区规划建设千亿级产业规模的空天产业集群;近日,民营火箭公司星际荣耀和蓝箭航天先后宣布完成约12亿元人民币的融资……
在资本的青睐与加持之下,近几年商业航天发展如火如荼,也成功吸引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原本“高大上”的航天产业为何变得如此接地气?面向浩瀚的星空,商业航天的科技竞赛点在哪里?未来有哪些商业价值?
技术争夺战愈演愈烈
从产业角度来看,商业航天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和产品服务类业务。
基础设施类业务包括地面站、卫星制造、商业发射。仅卫星一项,它的用途就非常广泛,如果卫星装有照相设备,可以对地面进行照相、侦察,调查资源,监测地球气候和污染等;装有天文观测设备,用来进行天文观测;装有通信转播设备,用来转播广播、电视、数据通信、电话等通讯讯号;装有科学研究设备,可以用来进行科研及空间无重力条件下的特殊生产。总之,卫星制造因研制、生产、使用者的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用途。
产品与服务业务包括视频、定位导航、卫星通信、音频广播、对地观测等,我们最熟悉的是视频(卫星电视)类业务。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来说,卫星互联网也提供了另外一种互联网接入方式,可以弥补地面通信覆盖的不足,使得如偏远地区、高空飞机上也可获得不间断的网络服务;更重要的是,它将为实现如物联网、车联网、专网等场景下的“未来应用”提供基础。同时,它还可以带动更大范围内的商业航天产业蓬勃发展,有望成为航天、通信、互联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趋势和战略制高点。
从全球范围来看,以“卫星互联网”为引擎的商业航天处于建设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实现组网服务能力,需要巨量的资金、稳定的技术,以及发射资源的支持。空间轨道和频段作为先决条件,其争夺愈演愈烈。
市场推手激活航天产业
航天领域一直是各国政府主导的高科技领域,基于保密等原因,航天相对而言比较封闭。商业航天把市场要素引入航天,一方面能更有效组织资金、人才等社会资源参与航天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在效率和创新两个方面,商业航天也比各国家队主导的传统航天更有优势,有利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以美国SpaceX为代表的商业航天力量迅速崛起,在可回收火箭、卫星互联网、载人飞船等多个方向实现了颠覆式创新,证明了引入市场要素是推动航天产业快速发展的有效手段。
对于中国而言,航天产业目前是按照新型举国体制的有效模式,可以通过商业航天聚集市场力量,在发挥创业团队创新优势的同时,进一步激活传统航天国家队的技术优势,形成体制内外共同的合力,以加快实现航天强国的梦想。
产业增量空间达数万亿美元
目前,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已经占全球航天经济总量的五分之四。专业机构预计,商业航天还有数万亿美元量级的增量空间。
美国航天咨询机构Bryce Space and Technology发布的一个报告显示,2018年全球航天经济总量约为3600亿美元,其中卫星相关产业约合2774亿美元,非卫星产业规模约合825亿美元。卫星产业中,卫星制造195亿美元,运载发射62亿美元,卫星电视占据942亿美元,卫星地面设备占据1252亿美元。
2005年—2017年,全球航天经济平均增长6.7%,几乎达到同期全球GDP3.5%增速的两倍。多家投资银行表现出更加乐观的预测。
摩根士丹利公司预测,到2040年太空产业的估值会达到1.1万亿美元。短期内,太空投资主题还可能影响到航天和国防以外的多个行业,比如IT硬件和电信行业。然而,最重要的短期和中期机会可能来自卫星宽带互联网接入,除了卫星宽带互联网带来的机遇之外,为火箭研究的新前沿也提供了一些诱人的可能性。现在用飞机或卡车运送的包裹可以用火箭更快地运送,私人太空旅行可以商业化,采矿设备可以被送到小行星上开采矿物——从理论上讲,由于最近火箭技术的突破,这一切都有可能。
卫星互联网成吸金“热土”
商业航天在构建下一代互联网基础设施,推动科研走向更尖端、更具有技术含量的同时,率先惠及了以“航天”和“通信”为核心的垂直产业,也为其他布局“海陆空天”的垂直行业送去更多“数字化”想象力。商业航天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以丰富、有趣的活动吸引了全社会的关注,也得到了众多投资机构的一致看好。
摩根史丹利公司认为,即将爆发的太空经济有10大核心驱动力,分别是:火箭发射、卫星互联网、深空探索、小行星采矿、太空旅游、卫星遥感、登月着陆、飞行器制造、太空垃圾回收等。到2040年,卫星宽带将占全球空间经济增长的50%,在最乐观的情况下可能高达70%。
显然,发射提供宽带互联网服务的卫星将有助于降低数据成本,就像对数据的需求爆炸式增长一样。摩根士丹利公司的分析师认为,对数据的需求正以指数级速度增长,而进入太空(以及数据)的成本正以数量级下降。“我们认为,最大的机遇来自向世界上服务不足和未服务的地区提供互联网接入,但自动驾驶汽车、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视频对带宽的需求也将增加”。事实上,随着数据需求的激增——这一趋势主要是由自动驾驶汽车推动的——摩根士丹利公司估计,无线数据每兆字节的成本将不到今天水平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