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些大学不差钱,为何还年年向校友募捐?

2020-12-03陆倩

南方周末 2020-12-03
关键词:剑桥认同感校友

陆倩

这种慈善,就是一种团体巩固的工具:加强你对这个团体的认同感和统一性。捐款这件事,在英国很多时候其实也是混圈子的工具

英国高校校友募捐活动及其设立的奖学金系统,里面的套路很深,在这里给大家掰一掰。

我和我先生每年都会在固定季节收到母校的募捐通知。一般大学们会先写信给校友打个招呼,然后几周之内,就会有大一新生来做募捐人,打电话给同一学院同一专业毕业的旧生。这个攻略有极高的成功率:新生们的青涩很能让老毕业生们回忆起自己多前的旧模样,我们就算不想捐钱也不好意思直接挂电话把年轻人搞得太尴尬;大家再一同聊起学院或者老教授们的近况来,怎能不让人怀念起美好的大学生活呢? 于是钱包就被打开了。

这里我想讨论的是,同样是捐款,钱捐给哪里对不同的人来说更有意义,捐款人是如何的心理;而作为得到捐款的机构,他们又是怎样用这些钱的,应该用什么标准来评判募捐的意义。

捐款给什么机构,固然体现的是自己关怀的事宜,但也是心理上自我实现的工具之一。

有人说,捐给扶贫机构这些钱更能帮助人,这个逻辑我并不赞成。世界银行和IMF都有关政治,NGO也几乎没有纯粹的存在。任何有条件的救助都不是真正的人道主义,更不要提过程中的腐败和政策问题了。很多赞助直接摧毁地方经济,加剧受助人依赖性,没有长久效应,又难以抽身,绝大多数NGO都被吸入这种陷阱。

如果捐给一个非扶贫机构呢,比如科研机构和大学,例如校友募捐这事,也不一定能得到精神上的回报。除非你豪到一下子捐个图书馆实验室,否则这些钱打过去了,一点水花也没有,除了自我安慰,并不能留下所谓仪式感(当然我不否认的确有些人真心无私地做慈善)。总之,捐钱不一定是给缺钱的,也不一定是真慈善,原因可以非常复杂。

然后,募捐者们真的需要钱吗? 至少越是高端的机构,越是自具马太效应,根本就不缺钱。比如剑桥和牛津,还有四大殿,其实都已经非常非常有钱了——它们几百年来积累的地产就已经庞大无比了,光一个剑桥圣三一学院的地产,就价值超过七亿英镑,可以从伦敦走到剑桥而不出他家的地界。这些学校的校友也是全英国最高层的,很多校友主动在捐,或是干脆留下所有遗产给母校。

但这些顶级机构还在募,他们的钱,继续建楼投资,收租分红,利上滚利,然后建立各种各样的奖学金,非常慷慨地散发给新生。这些奖学金,也不为扶贫,主要的目的,其实是保持阶级内部稳定,加强联系。如果你以为得到那些奖学金的学生“需要”钱,那就太天真了,往往越是已经资源丰富的人,越能得到更多的资源。

最高层的各种奖学金,绝大部分和经济需求不挂钩。学业类奖学金极大程度上仅仅是荣誉,的确是量才而得,数字反而不大。而更多的专项奖学金,则是建立心理联系的工具。四大殿某些奖学金指定只有牛津或者剑桥甚至某学院的学生才能得到,如果某年中殿只有一个学生是那个特定学院毕业的,那么他自然就会得到这个奖学金,根本不能有人和他竞争。

牛津剑桥还有各种不同的兴趣爱好奖学金,你只要对这些活动有真正的兴趣和天赋,都会有曾经热爱此项目的老校友赞助你。比如我有朋友在剑桥的飞行俱乐部,我先生也拿到过学院的尼泊尔支教旅行奖学金;中殿的辩论俱乐部和美国加州各法学院之间的旅行交流项目,则是一个中殿毕业的热爱辩论的年轻大律师,在不幸车祸去世后,由他父母捐赠设立的。这种慈善,就是一种团体巩固的工具:加强你对这个团体的认同感和统一性。所以说,捐款这件事,在英国很多时候其实也是混圈子的工具。

去年秋季我又收到募捐电话了,同样的策略:由大一新生打来,引发我怀旧的心。这个姑娘,我并没有帮她完成募捐的任务,但是她应该依旧和我建立了认同感和统一性吧。

(作者系法律学者)

猜你喜欢

剑桥认同感校友
香港服装学院专场发布
欧洲·英国 中国人限游?
校友资源开发管理智慧系统初探
“互联网+”校友资源开发探索思考
请打赏
监狱管理专业警务技能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改革的思考
浅析国有企业员工企业文化认同问题
剑桥历史
工作认同感日本人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