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医外治技法的应用
2020-12-03魏健
魏健
灸 法
施灸的方法虽然不同,使用的材料也有多种,但目前仍然以艾灸法为主。艾灸法又有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多种。艾炷灸应用最早,是灸法的主体部分;艾条灸则是后来改进的一种灸疗方法,现在临床最常用;温针灸是将艾灸与针刺结合起来使用的方法;温灸器灸则是借助各种器具来施灸的,目前应用还不太普遍。
艾炷灸法
艾炷的大小不等,古代多将艾炷的大小与其他物品相比较,如麦粒大小,苍耳子大小,莲子大小,枣核大小等,只根据患者体质、病情和施术部位来随机选用。艾炷灸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种操作形式。
直接灸就是将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中间不加垫任何间隔物,这种方法又称明灸,也叫着肤灸。根据它对皮肤刺激程度的不同,又分为两种,一是瘢痕灸,一是无瘢痕灸。瘢痕灸因其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会留有瘢痕而得名。无瘢痕灸虽然也是直接灸,但临床用时仅以温烫为主,施灸后皮肤不起疱或就算是起疱,亦不致诱发灸疮,灸后无瘢痕。
艾炷间接灸也叫“隔物灸”,是用药物将艾炷和施灸处的皮肤隔开的一种灸治方法。现在临床上常用的有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等。隔姜灸是在艾炷与皮肤之间隔一个姜片进行施灸的方法。这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间接灸法。它使用方便,容易掌握,患者治疗中感到舒适而无痛苦,一般不会引起烫伤,并可以根据病情反复施灸。隔蒜灸是在艾炷与皮肤之间隔蒜片或蒜泥进行施灸的方法。这种方法在过去流传甚广,对瘰疬、瘡疡、痈疖有较好的效果。隔盐灸仅适用于脐部,其他部位一般不用,故又称为神阙灸。隔附子饼灸是将附子饼置于皮肤上施灸的一种方法,属于隔药饼灸法的一种。它火力较为温和,药物的作用能直透肌肤深处,使人有舒快的感觉。
艾条灸法
艾卷又称艾条,即是将艾绒用纸卷成条状,艾条分为单纯艾条与加药艾条两种。艾条灸是在施灸部位上熏灼的一种灸治方法。艾条灸和艾炷灸都是以点燃后释放出的热能作为治疗手段。因此,两者在性能上是相似的,其适用范围也基本相同,只不过操作形式不同罢了。艾条灸的操作形式,最主要的是悬起灸,即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之上熏灼,艾条与皮肤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会被烫伤。操作上有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
温和灸是最常用的方法,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燃端先靠近皮肤穴位,这样可以使穴位很快得到温热,再将艾条慢慢向上提起,距离皮肤约三四厘米,即保持这个距离不再变动,患者可以得到持续的灸感。
雀啄灸是施灸时将艾条燃端对准皮肤穴位,但艾条燃端与皮肤穴位表面并不固定距离,而是一上一下,像麻雀啄食般起落移动。
回旋灸是将点燃的艾条接近施灸部位平行往返回旋熏灸的方法,要求在产生适宜的温度和感应后,保持距离不再变动,但位置并不固定,而是均匀地上下、左右移动,或反复回旋施灸,温感能够连续刺激,也使熏灸的面积不断扩大。
温针灸法
温针灸是一种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方法,又名传热灸、烧针尾。此法有一举两得之妙,既可达到留针目的,又能加热于针柄,借针体而传入深部,特别适合于一些既需要针刺,又需要施灸的病证。为了方便使用,现多将艾条截成小段,大的长约3厘米,中的长约2厘米,小的长约1厘米,中间用火柴棍穿一个小眼,插在针柄上即可。点燃艾炷或艾条时,必须从其下端的周围点燃,让其慢慢自燃。待艾绒或艾条完全燃烧完,稍停片刻,冷却后除去灰烬,方可将针取出。
三棱针刺血法
三棱针刺血,古称锋针,是一种柄粗而圆、针尖锋利的针具。常用来刺破人体的一定穴位或浅表血络,放出少量血液,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又称为刺血络、刺络,现在称为放血疗法。临床可用采血针代替三棱针行点刺放血治疗。三棱针刺法一般分为点刺法,散刺法,刺络法,挑刺法。点刺法是临床较为常用的方法。
点刺法操作方法:1.在预定的针刺部位上下推按,使血液积聚到针刺部位;2.消毒医者双手和点刺部位;3.右手持针,针尖露出3毫米~5毫米,对准已消毒的部位,迅速刺入,随即出针;4.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出血少许,然后用干消毒棉球按压针孔。
火罐法
火罐的种类有很多,临床常用玻璃罐。拔罐方法很多,临床上常用闪火法,其操作是用镊子夹95%的乙醇棉球,点燃后在罐内绕1圈~3圈再抽出,并迅速将罐子扣在应拔罐的部位上。这种方法比较安全,是常用的拔罐方法。但要注意的是点燃的乙醇棉球,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
刺络(血)拔罐:此法是对应拔罐部位的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或采血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叩刺,然后将火罐吸拔于点刺的部位上,使之出血,以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一般针后拔罐留置10分钟~1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