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治心梗,时间就是生命
2020-12-03
深秋到寒冬,是一年中气温最低的时期。在低气温的影响下,人体血管收缩,血液黏稠度增加,心肌梗死的风险也随之增加。对于心梗,人们熟知的是它的高度致命性,因为在心梗面前,生命显得极为脆弱:新华社高级编辑徐勇在办公室突发心梗,抢救无效后去世;演员高以翔在录制节目时突然晕倒,抢救无效后去世;北京一名地铁乘客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后去世……
心梗来袭,真的无法救治了吗?其实不然,如果掌握了急救知识,采取了正确的急救措施,就能呵退死神,让其无功而返!
两个“120”,能救你的命
家住沈阳的李伟刚刚40歲,本来是家里的顶梁柱,可就在几天前,一场突发的急性心梗改变了他在家里的角色——负责赚钱养家的他,连爬楼这样的简单动作都不能做了,不仅不能再外出工作,在家也需要靠老婆照顾。
那是一个周末的午后,刚刚和老婆一起吃过午饭的李伟,本来打算靠着沙发休息一下,突然感觉前胸不适,疼痛间歇着袭来。因为前几天喝过酒,李伟和老婆都以为是胃病犯了,赶忙用热水服下胃药,疼痛得以缓解。但1小时后之后,李伟胸部的不适感继续加重。此时,李伟意识到自己可能不是胃病这么简单,开始四处打电话求助几位跟医院有关系的朋友。但是很遗憾,这些熟人要么正在开会,要么在高速公路上开车,都没有及时给李伟提供科学的就医建议。就在这样的等待中,4个小时过去,此时李伟已经被疼痛折磨得连拿起水杯的力气都没有了。无奈之下,李伟的老婆终于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其实李伟的家,距离沈阳军区总医院很近,仅有10余分钟的车程。如果李伟能够在发现胸痛的第一时间就拨打急救电话,让医务人员给予及时的专业救治,这场悲剧完全可以避免。
“对于急性心梗患者而言,抢救的黄金时机是发病之后的120分钟。在这120分钟内,患者心肌梗死的面积不大。如果发病时间超过120分钟,患者心肌梗死的面积一般会超过一半。如果发病时间超过6个小时,患者心肌梗死的面积可能已经达到80%~90%,此时的抢救已经作用甚微。”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医师张磊向记者介绍。让张磊和其他医生们惋惜的是,李伟在发病初期对疾病的忽视和犹豫,让医生们失去了最佳救治和决策时间,虽然最后保住了性命,但已经不能承担工作了。
李伟这样的悲剧,其实每天都在上演。“技术可以挽救死亡,但对于那些院前救治延迟的患者而言,技术往往变得苍白无力。”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霍勇遗憾地向记者表示。
据霍勇介绍,目前我国每年有近70万例心梗发生,但是仅有3.5万例获得了及时规范的救治,这也造成了我国心梗患者的死亡率极高。“实际上,急性心梗是可防可治的,关键在于患者要握好自救的第一棒。自救并不是说要患者掌握多少专业的技能,而是要在出现胸痛的120分钟黄金时间之内,呼叫 120等急救系统,由专业医生来及时施救。”霍勇强调,“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教授葛均波介绍说,我国从2016年开始加速推进胸痛中心系统化建设,以实现从患者发病、120转运到入院后影像检查、紧急抢救等过程的无缝对接,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效率。
葛均波指出,胸痛中心的建设不单纯是心血管医生的任务,需要医院急诊科、心内科、检验科、导管室等共同参与,这个系统工程的建立可以对心梗救治现状带来明显的改善。据近7000例心梗患者案例分析结果显示,在胸痛中心的心梗救治死亡率降低到3%以下,而非胸痛中心的心梗救治死亡率在5%左右。
目前,我国已建立了56家胸痛示范中心,4665家医院完成注册申请,1507家胸痛中心得到认证。
识别心梗信号,及时拨打120
尽管医疗水平和效率在提升,但心梗急救依然很严峻。因为所有的救治都有一个最重要的前提,是患者及其家属要在第一时间作出正确的反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而据中国急性心梗(CAMI)注册登记研究最新分析数据显示,有32.6%的中国ST段抬高型心梗患者在症状发作12小时后才来医院,失去了再灌注治疗的机会。患者为何来医院这么晚?
2018年4月至2019年1月,广东省人民医院学者通过访谈的方式调查了来自患者、医护人员及卫生管理部门的意见,发现在患者层面存在3个因素:第一,患者及家庭成员对心梗症状的认识不足,比如不了解心梗的症状及严重程度,不知道症状发作后该怎么做,不能及时作出决定;第二,患者发病后不叫救护车,选择自行去医院,原因是离医院近、认为开车去医院更快、费用问题、不信任救护车、认为症状不严重甚至不知道如何叫救护车;第三,没钱看病也是患者及时就诊的障碍。在医疗救治系统层面,研究发现,基层医生能力有限,各级医院之间缺乏协调也影响了患者及时就诊。
由此可见,提高公众和基层医生对心梗严重性与防治重要性的认知,普及急性心肌梗死的规范化救治流程非常必要和重要。
心肌梗死是心肌的缺血坏死,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心肌严重、持久缺血,导致心肌急性坏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教授陈明表示,有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人群是心梗发作的高危人群。“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高血脂,以及冠心病家族史等。现阶段,还有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就是过度劳累,压力增大,过多熬夜。40~60岁的中青年男性是心梗易发人群。脑力劳动者平时活动少,如果长时间高强度脑力活动,也容易发生心梗。”
陈明介绍,心梗发作时,身体会出现血或氧的“供不应求”,并出现一些明显信号:一是疼痛,对于原有心绞痛的人,心梗时疼痛发生的部位和感觉类似于心绞痛,但与心绞痛不同,心梗的发作可能并不是运动、情绪激动所诱发,疼痛程度也较重,可持续几小时甚至几天,休息也无法缓解;其次是可能出现烦躁、低烧、心慌、出汗;三是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严重的心肌梗死可能导致血压下降、神志模糊、晕倒、尿量迅速减少等现象。
陈明提醒,一旦身体出现上述信号,应高度重视,马上拨打120急救电话。因为自己去往医院存在很多弊端。首先,患者自行走动或者被随意搬动,会提高院外死亡率,相反,如果拨打急救电话,医生会在来的路上指导患者如何先行自救;其次,很多人不了解医院的情况,送达的医院可能没有救治心梗的能力,到达后还需要转院,从而延误救治时间。
学习心肺复苏和使用AED,给生命多一次机会
秋冬季节交替,正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期。英国的一项研究发现,气温每降低1℃,心脏病发病率就会增加2%。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身体受冷空气刺激,血管猛然收缩,容易导致血管闭塞,进而诱发心梗甚至猝死。
猝死即心脏性猝死,指心脏突然停止跳动,导致脑部及其他重要脏器的血供中断。北京天坛医院急诊科主任郭伟介绍,心脏骤停一旦发生,“应在4分钟之内采取急救措施,医学上将其称之为心脏骤停‘黄金抢救4分钟,具体的方法就是心肺复苏。”因为大脑细胞失去供血4~6分钟就会坏死,失去供血8分钟就可能会出现“脑死亡”,导致神经系统难以恢复。如果进行了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将提高2~3倍。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掌握心肺复苏的方法,其主要包含两个要点,一是胸外按压,二是人工呼吸。
胸外按压是为了手动“泵”血,把血挤压到全身各脏器。实施胸外按压过程中,要让患者仰卧在硬平面上,保持呼吸道畅通,将掌根放在胸部中央胸骨中下部(定位方法:两个乳头连线中点);双掌根重叠,十指相扣,肘关节伸直,垂直向下按压30次,成人速率至少100次/分,不超过120次/分,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不超过6厘米。每次按压确保胸廓完全回弹,放松时,掌根不离开伤员胸部,按压和放松的时间相等。
人工呼吸时,施救者要捏住患者鼻孔,包严嘴,缓慢吹气,时间为1秒钟;吹气时眼睛同时斜视患者胸廓,见胸部明显隆起即可,2次吹气后再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一组胸部按压和人工呼吸的比例是30∶2,也就是说持续按压30次,进行2次人工呼吸;之后再循环操做下一组,直到患者恢复自主循环。在整个抢救过程中,应尽可能保证胸外按压不间断,或尽可能缩短按压中断的时间(如进行人工呼吸时、更换按压人员时)。
除了徒手心肺复苏,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也在急救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AED是一种可以自动分析特定的心律失常,通过电击除颤抢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医疗设备。使用时,只需打开电源,根据语音提示按步骤操作——按照仪器上的图示贴好电极片,把插头插入插座。此时仪器会自动分析患者心律,判断身体情况。如果判断患者不需要除颤/电击,AED就不会充电工作;如果语音提示需要除颤/电击,施救人就可按下除颤/电击按钮。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急诊科主任齐洪阁指出,使用AED和进行心肺复苏的关系不是二选一,而是通力配合。没有拿到AED之前,要持续进行心肺复苏。如果能取得AED则优先使用AED,再进行心肺复苏。正确的心肺复苏操作将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机会。据日本总务省消防厅2018年的统计数据,使用AED的救命率比仅仅呼叫急救车高出6倍,比只做心脏按压高出3倍。
心梗急救,别用速效救心丸
据调查,大部分人在面对心梗急救时,都普遍认为速效救心丸和丹参滴丸是具有一定效果的。然而,事实却完全相反。
大连市中心医院心内六科主任夏振伟介绍,速效救心丸具有行气活血、祛淤止痛、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气滞血淤型冠心病和心绞痛;但对于急性心肌梗死而言,它不像名字上说的那样“速效”,速效救心丸药效发挥时间过长,不能起到即刻的缓解作用。具有活血化淤作用的丹参滴丸常用于治疗轻度心绞痛,但猝死发生时,因血液循环中止,甚至静脉注射都无法使药物达到心脏部位,含服丹参滴丸当然无法发挥效果。
真正适用于心梗急救的药物是这两类:
一是阿司匹林,它具有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在心梗发作早期嚼服300mg,能够有效降低心梗的死亡率。但要注意的是,患者血压处于较高水平或是有高血压脑病,或是主动脉夹层导致的胸痛,不可服用阿司匹林,否则会增加出血的风险。
二是硝酸甘油,心梗急救可以舌下含服0.6mg,能够改善心肌供血,有效防止心梗面积扩大,给治疗争取更多时间。但如果是右心室心梗、严重心动过缓、低血压以及非心脏衰竭性心动过速者,都不能服用硝酸甘油!否则不仅没有效果,反而还会加重病情。
预防心梗,需从“现在”开始
一些国家的经验已经证明,早期的动脉粥样硬化,也就是心肌梗死的早期雏形,是可以通过减少危险因素等行为进行干预的,而且部分可以使得动脉粥样硬化完全消退。即便是已经出现冠状动脉严重的狭窄,进行冠心病的二级预防,也是可以有效的预防和避免心肌梗死的。因此,心肌梗死的预防,是有理有据,切实可行的!
那么,心梗何时开始预防呢?估计大多数人会有一个共同的想法,那就是至少应该从成年人以后开始。但实际上,心肌梗死并不是老年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会发生心肌梗死,而且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是从出生便开始伴随我们一生。所以心肌梗死的预防,应该从“现在”开始,而不管您是多少岁!
那在心梗高发的冬季,高危人群该如何防止发病呢?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周滔给出如下建议:
一是注意防寒保暖,冬季室温不应低于18℃。冠心病人在冬天应随时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增添衣物;外出时最好戴口罩,避免迎风疾走;在室内不要将门窗开得过大,当室内需要换气时,可把门窗开一条缝,使少许新鲜空气进入,又不至于使室内温度降得过低。
二是坚持日常运动。尽管冷天运动不是那么方便,但在专业心脏康复医生的指导下,可以把运动控制在安全范围内。适当运动对促进血液循环、控制体重都有利。
三是注意科学饮食。冬季人们不宜食用过多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尽量做到膳食平衡,适当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
四是入冬前做个体检。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血脂異常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最好在秋冬季来临前做一个全面体检,调整用药,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