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口滨江路片区研学行
2020-12-03张渝
张渝
长江绕过钓鱼嘴,流入了大渡口的臂弯。借长江之势,重钢落户大渡口,因重钢之要,大渡口设区。随着重钢的环保搬迁,留下宽阔的沿江土地,带来转型的阵痛,也迎来发展的契机。大渡口滨江片区,北连九龙坡,东南隔江与巴南相望,大致呈东南—西北走向,涵盖老重钢片区、义渡古镇、环金鳌山片区、钓鱼嘴片区四个区域,独具特色的滨水景观、交通条件、土地资源和人文遗存绵延汇聚了这块福地。
2019年11月22日,在大渡口区甘露地理名师工作室老师的带领下,沿着大渡口滨江路从北向南行走,感受家乡破茧化蝶、文化浸润的美丽嬗变。本次研学共设四个考察点,主要就工业、城镇、港口的区位因素变化进行考察(图1),并思考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
一、守钢城之魂
从学校出发,经钢花路,来到本次研学第一站:重庆市工业博物馆(106.48°E,29.47°N),在此老师引导我们理解工业区位因素的改变以及钢城文化对大渡口区的影响(图2)。
重器西迁,为国扛鼎,重庆钢铁厂记录着辉煌的中国近代钢铁工业历史,见证了重庆的沧桑与自强,更用钢铁和生命铸就了不屈的钢魂。这段历史置于地理之中,工业区位因素的改变以及厂区迁入、搬出均因地有理。
西迁钢厂,水运为先,原料、燃料运入亦要依托长江及其支流,厂址必须选在长江沿岸。考虑出品远销及电力供应,厂址距离主城不能太远。厂区占地广,接近供水位不宜太高,又无淹没之虑,需布置于宽阔的河流阶地。邻近规划的成渝铁路接轨方便,产品可由铁路运出。综上所述,长江北岸,三面环山,呈月牙形的大渡口江边符合条件。自此,大渡口便深深打上了重钢的烙印。经过七十多年岁月的洗礼,主城规模扩大,环境质量要求提高,周边资源消耗殆尽等导致成本上升,老旧的生产线也制约着产能的提升,这一系列问题的治本之策就是环保搬迁。
2011年,重钢迁到长寿,为传承这段历史文脉,这里没有成为滨江商业街,而是将重钢老厂活化利用,打造了重庆工业文化博物馆,向世人诉说这座钢城的记忆。
二、承义渡之情
沿着滨江路南行,来到本次研学第二站:大渡口古镇(106.49°E,29.45°N),这里记录着大渡口区的渡口历史。我们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解读城市区位因素的改变(图3)。
大渡口古镇又称义渡古镇,是典型的长江上游码头山地街镇地貌,整个街区临江而上,分为四级台阶,共有三街九巷。这里渡口文化的兴衰历史,教科书式地记录着交通区位改变对聚落的影响。
古代交通,南船北马。长江边一凹岸,依山傍水,既有荒芜的田地可耕,又有茂密的竹木可用,久而久之,人来人往,便成一座渡口。后又因乡绅免费摆渡的故事闻名于世,名为“义渡口”。抗战期间,由于重钢迁入以及各种军粮、物资、工业原料运输的需要,古镇成为繁华热闹、名盛一时的水码头。自然与交通因素虽然一度给渡口带来繁荣,但此渡口规模较小,大多用于两岸交流,因此在改革的浪潮中,慢慢落伍衰败。加之铁路、公路交通业的迅速发展,大渡口地区经济重心逐渐向九宫庙一带转移,古镇人口逐渐迁出,古镇日渐衰落。
大渡口古镇的复建没有追赶商业打造模式的潮流,而是保留渡口的建筑特色,彰显“义渡”的文化内涵,秉承原面积、原高度、原基础、原风貌的原则,对其进行开发拓展,植入城市文化旅游新景观,形成“义渡”主题性的人文旅游古镇。
三、继渡口之业
继续南行,来到了研学第三站:中交·茄子溪港(106.49°E,29.43°N),這里繁忙的码头作业,诠释了传统的滨江土地利用方式。老师引导我们观察周边的其他交通配套,更深刻地理解港口的区位条件(图4、图5)。
自古以来,重庆因水而生、水运便利,衍生出渡口。大渡口区滨江片区的发展,亦继承了渡口历史。大滨路中段坐落着重庆市主城区第二大港——中交·茄子溪港,驻足江边,港口的区位解读是如此清晰。
茄子溪港位于长江左岸,与长江河心岛中坝隔江相望。放眼望去,此处水面宽广,四个作业区整齐划一,码头前方通过专用下穿滨江路与后方陆域连接。港口陆区长达四千米左右,港区后方有铁路,靠近茄子溪火车站,并与大渡口建桥工业园区相邻。港区上方,在建的白居寺大桥即将加入这个庞大的交通枢纽体系。港阔水深、水陆联运、腹地需求,凸显了茄子溪港口的区位优势。
四、循乐理之道
滨江路的最南端,是本次研学第四站:钓鱼嘴半岛(106.52°E,29.39°N),这是一片尚未开发的土地,老师鼓励我们畅想它的未来(图6、图7)。
“三个半岛一座重庆城”,万里长江奔腾而来,由西南向东北进入主城,分别形成了朝天门、江北嘴、钓鱼嘴三个狭长半岛。钓鱼嘴半岛位于大渡口区东南角,与巴南隔江对望,处于大渡口、巴南、江津、九龙坡四区环绕的中心地带,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半岛地广、江岸线长、水域面积宽阔、生态环境良好,具备典型的山水城市环境,是主城区唯一未开发的半岛。半岛的未来,也应与家乡的文化相连。据说这里将以音乐为主题,打造音乐半岛,融入全新的滨江文化元素,丰富重庆的城市内涵,成为新的文化坐标。我们七嘴八舌地讨论着,也有同学提出中心商业区、山城文化区等其他的规划设想。
通过行走,我们对家乡滨江路的规划和开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滨江片区不只是交通的一个环节,更是一个越来越开放的发展平台。丰富的土地资源、漫长的江岸线、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以点打造、连点成线、以线带面,进而推动整个区域的发展。行走之路上的四个研学地点,特色虽不同,但都不以经济发展为首要目标,而是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注重传承历史文化,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里未来将凸显山城、江城、绿城风貌特色,实现大渡口的美丽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