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求职”那些事儿(二)
2020-12-03哐当哐当工作室
之 小/文 哐当哐当工作室/图
上期和大家分享了一些古人获得职位的有趣经历,今天我们接着去看一看,古人在“求职”路上,还有哪些耐人寻味的故事。
行业里头名声大,“面试”老板不稀奇
经历了武则天的统治之后,唐朝出现社会动乱,安定时局成为当务之急。唐玄宗继位后,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因此他四处搜罗人才,甚至亲自“面试”。
姚崇在唐玄宗继位之前就已经在朝廷做官了,政绩也是数一数二的。唐玄宗早就知道了姚崇的才干,就召他前来。
两人见面就开始谈论国家大事,一谈就是好几个时辰,唐玄宗非常赏识姚崇处理政事的能力,想任命他为宰相,辅佐自己巩固大唐王朝。
最高领导点名要一个人担任仅次于他的副手,绝大多数人会受宠若惊,并立刻答应下来,但姚崇直接拒绝了唐玄宗,丝毫不怕得罪他。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姚崇是想“面试”一下皇帝,如果皇帝不符合他的心意,他才不做这宰相呢。姚崇告诉唐玄宗,自己有十条要求,如果他能满足的话,就答应做宰相。
唐玄宗叫他赶紧把要求说出来。姚崇于是胸有成竹地把自己的要求一条一条列了出来。其实,这十条要求都是关于国家发展的,和姚崇自己一点儿关系也没有。唐玄宗听完后非常满意,哈哈大笑,说:“没问题,我答应你。”姚崇就这样被录用了,第二天,他就当上了宰相。
姚崇当上宰相后,针对国家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许多改革,使得国家得到稳定发展,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有才不怕没活干,仇敌也来挖墙脚
唐朝名相魏徵早年在李密的起义军中任职,但李密完全不听他的计策。后来他又被唐高祖李渊的长子李建成看中。
李渊称帝后,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二子李世民为秦王。但在建立唐朝的过程中,要数李世民的功劳最大,他取得了很多重要战役的胜利。同时,李世民的手下还有很多能干的文臣武将,这些人对李建成的太子地位构成了威胁。
魏徵早就注意到李建成最大的威胁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亲弟弟李世民,他多次建议李建成早早除掉李世民,但都没有成功。
5.3 配置品种要多元化 苹果产区80%以上品种为富士,这本身就隐藏着生产风险(相当于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不少种植户的果园内也是单一的富士品种,没有授粉树。没有“因地适栽”的品种多元化、特色化布局,如果遭遇灾害天气,损失会很大。因此,适时调整品种结构,发展多样化、特色化名优品种(不同品种花期不一致,自然会规避花期冻害),适度调整富士单一独大局面,将是苹果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李世民察觉到李建成的意图,发动了著名的玄武门之变。
之后,李世民叫人把魏徵找过来,问他为什么要给李建成出谋陷害自己。这种情况下,魏徵显然是九死一生了。但他面不改色,回答说:“要是那时候太子听了我的话,情况也不会像现在这样了。”意思是,要是李建成听了魏徵的话,如今被杀的就是李世民了。
谁知,李世民听了魏徵的话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觉得魏徵很有胆识,就笑笑说:“过去的事就不再提了。”
李世民当了皇帝后,迅速起用了魏徵。魏徵或许怎么也没有想到,一生中最能展示自己才干的工作竟然是从曾经的敌人那儿得来的。
魏徵什么话都敢对李世民说,让李世民少犯了很多错误。魏徵去世后,李世民非常悲痛,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话中的“人”,指的就是魏徵。李世民认为魏徵是他的一面镜子,可以从这面镜子中看到自己做的事是对还是错。
刻苦研读万卷书,应聘却行万里路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创办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私塾,教出了许多有才干的学生。我们可能会以为,孔子这样的能人无论到哪儿去“求职”,人家都会争着要,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在他三十五岁那年,鲁国发生了内乱。他在鲁国难以实现抱负,便动身去了齐国。他和齐国的君主齐景公谈了自己对于治理国家的见解,齐景公最初还是有些认可孔子的主张,但齐国大夫晏子认为孔子的主张实施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孔子在齐国的“求职”以失败而告终。
接着,孔子又回到鲁国教书,鲁国的新君主鲁定公让孔子当了官。但后来鲁定公每天只知道玩乐,不管国家事务,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失望极了。有学生说:“这样的君主哪会有什么作为呀,我们还是赶紧换个地方吧!”
孔子离开鲁国后,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先后去过卫国、曹国、宋国、陈国、蔡国、楚国,虽然这些国君都很尊重他,但由于他的治国策略不太适合当时的乱世,因此没有一个国君愿意任用他。经过这些年的奔波后,孔子已经垂垂老矣,最后还是决定回到鲁国。
晚年,孔子把心思全放在了整理文化典籍和教育学生上面。他去世后,他的弟子继续把他的学问发扬光大,并逐渐形成了儒家思想体系。儒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职业规划做得好,“高薪”工作不难找
和孔子一样,商鞅也是因为别人看不上他而去了其他地方“求职”,但他比孔子走运,很快就找到了合适的工作。
商鞅生在战国时期,最初在魏国国相公孙痤(cuó)手下干事儿。他年轻时喜欢钻研法家思想,学了一身本领,可一直没有崭露头角的机会。不过公孙痤早就看出了商鞅的才干,或许他担心商鞅的地位超过自己,就一直没有告诉魏王。
直到病重时,公孙痤才告诉魏王商鞅是大才,可以担任国相治理国家。他还嘱咐魏王:如果不重用商鞅,那就最好把他杀了,以免他以后成为魏国的敌人。
不过,魏王以为公孙痤是因为病得太严重了,才说出这些没有来由的话,就没有听他的。商鞅明白魏王看不上他,便有了离开魏国的打算。
这时,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一心想搜罗人才,壮大国家实力。商鞅来到秦国,想办法和秦孝公见了面,没说几句话,就让秦孝公对他另眼相看。和商鞅促膝长谈后,秦孝公认为商鞅就是壮大秦国的好帮手,决定重用他。
商鞅得到重用后,也意识到,或许一生中再也找不到这样适合自己的工作了。他制定了许多新政策,努力想让秦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商鞅知道,国家的变革离不开人民的支持,因此他想了一个办法在人民心目中树立威信。
他叫人在南门外立了一根木头,并宣布谁能把木头扛到北门,就奖励金子十两。一开始大伙都不信,心想哪有这种好事儿,肯定是骗人的。等了一会儿,才有一个人去试着把木头扛到北门,结果真的拿到了奖金。从那以后,大伙儿都知道商鞅是来真的了。因此商鞅推行的新政策很快就在秦国实行,秦国从此走上了强国之路。
除了这些,同学们还能想到哪些古人“求职”路上的有趣经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