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花山水题材发展历史及其成因

2020-12-03廖志丹

景德镇陶瓷 2020年5期
关键词:画谱青花瓷青花

廖志丹

青花山水纹饰是陶瓷工匠以自然风光和山川景物等为主题,在瓶、碗、盘、瓷板上进行绘制的常见画面,因素坯的吸水性比较强,又吸取国画绘画技法,其料色经高温烧成后呈现出水墨画的浓淡深浅、酣畅淋漓的风格,与国画山水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唐宋元时期的青花山水

青花瓷最早出现于距今1300多年前的唐代末期,多地考古均有例证:如1975年江苏省扬州市遗址出土的青花残片;1985年河南省巩义市瓷窑址的唐白釉蓝彩残器也说明,这一早期青花瓷采用了釉下彩绘的方法;宋代,经济的繁荣和发展,社会稳定,大环境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而瓷器生产也超越了唐代,浙江龙泉出土的标本表明,宋代的青花使用的是国产青料——浙料,发色淡雅幽兰,深浅浓淡,胎质坚硬洁白,吸水性差,其烧成温度已有提高;同样的出土标本在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墓中也有发现。

唐宋时期出土的青花瓷标本中,几乎不见山水纹饰的画面,但最终的结论,仍需要考古出土材料的验证。元代青花瓷已发展成熟,采用了瓷石中加入高岭土按比例混合的二元配方,增加瓷坯中的氧化铝含量,使器型在烧制过程中减少变形率,提高烧成大件器的成功率。其青花瓷大多胎体厚重,胎质疏松粗略,造型敦厚大气。主要使用进口的低锰高铁型青料,呈色青翠浓艳,有铁锈斑痕。这种斑痕与宣纸上的墨色效果有些相似,但其是高温烧成的偶然性结果,对于人物和山水纹饰来说,难以控制。元青花纹饰的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虽然少有山水为主题的纹饰,但是在历史故事等纹饰中通常伴有山水、田野、丛林等景观作为辅助纹饰。

二、明代的青花山水

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从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山水青花也得到一定的发展。早期,青花山水瓷虽在数量上明显较多,但是作为主体纹饰仍然少见。和元代相同,其山水元素一般同时绘于人物图中,作为背景图大量出现,多见“人大于山”的情况。从笔法看,大多使用的是勾画、填充的图案式技法,不见后来者的文人山水意境。到了明代末期,青花山水开始具有过渡期的典型特征。首先,在以人物为主题的画面中,对于山石、树木等辅助纹样描绘细腻,并开始具备山水图的多种组合元素。其二,青花山水虽未完全达到成熟的程度,但在细节处已有浓淡层次上的变化,如用不同的色料点染山石轮廓,以达到生动多样的山石肌理的笔墨效果。还有灌丛、花木等纹饰,非同于前期的匠气和程式化,而颇有灵动自然的笔墨意趣。

探究青花山水为何得以发展?其原因有一是明末,由于“诏告天下,烧造等项,皆悉停止”,官窑停止烧造瓷器,大批工匠和画工为了生存转而投向民窑。同时,停烧后,御窑厂管理机构不复存在,先前被压迫的民窑发展艰难,而此时各种资源开始流向民窑,使民窑获得了一个大发展的机会,被束缚的工匠也获得了自由,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创作,他们在装饰上追求当时王阳明的“心学”和禅学相关的思潮理念,或创作或临摹,从而促使青花山水纹饰的发展。二是明末清初之际,新安画派崛起。画家们既以黄山的峭丽奇傲来表现自我,又以黄山禅宗般的灵境表现超尘脱俗的忘我无我,同时还以黄山时动时静、变幻流畅的气韵表现音乐般的节奏与纯粹意义的美。作品覆盖面极广、渗透力极强、感染力极大,对中国山水画及青花瓷山水纹饰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明代中后期也是版画发展的巅峰时期,董其昌、陈洪绶等画家参与了创作,著名的版画如《顾氏画谱》《唐诗画谱》《诗余画谱》《十竹斋画谱》等,这些山水画谱对景德镇的青花山水的作用和影响深远。部分在景德镇经营瓷器的商人也会把各地版画画谱带入景德镇,供画工们临摹,有关画面在明末民窑青花瓷上屡见不鲜。

三、清代的青花山水

清早期青花山水纹饰仍带有明末的风格,但顺治时期已成为独立的主体纹饰,构图成熟的通景式山水已出现,通常以绘画作品为模本进行绘制。从实物和图录可见,当时烧制了大量耕读图、归帆图、渔隐图等典型的文人山水题材青花器物。以馆藏青花山水纹凤尾瓶为例:通体青花绘山水风景图,右侧峦峰高耸,皴出山石脉络,石上简绘一丛花草,其余寥寥数笔;近景处青松挺立,花树妖娆,绿荫隐遮湖边茅亭,亭左侧留大片空白,无任何笔墨点缀,亦能表现出湖面一片平静浩渺之感;沿湖之处葱郁茂盛直至远处山峦,峦石依势布行,延绵而去。采用的渲染技法,表现出浓淡深浅多种不同色阶,幽静恬淡,可以想象是当时文人雅士所崇尚、追求的生活意境。此类青花瓷器中,通常都有诗、词,散文、赋与画面相互呼应。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青花山水大多由民窑烧制,也可以认为民窑开创了意义上的青花山水瓷器。康熙年间,山水题材受各个阶层的喜爱,官、民窑都大量烧造,不仅绘于瓶、笔筒、水洗等陈设、文房之器,还绘于盘、碗、杯等日常生活用品。山石表现技法多样臻熟,“斧劈皴”“披麻皴”“牛毛皴”等多种皴法并用。无论是技法还是表现意境,都与同时期的山水绘画达到了同步,可见其水平之高,受众之广。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中都有“山水似王石谷吴墨井”的记载。

清代山水青花瓷发展的原因有两点:第一,“分水法”广泛运用到青花瓷器装饰上。这是绘青花纹饰的一种技法,根据画面的需要将青花料调配出多种浓淡不同的料水,在坯胎上直接作画,入窑烧制后就出现浓淡不同的各种蓝色深浅色调,形成了色彩上的不同感受,有“墨分五色”的效果。在同一笔中也能分出不同的浓淡笔韵,因而,可以表现画面中山石、树木等景观的立体感,完美地表现画面中远近、干湿、虚实的层次感和空间感。无论是高山近水,缭绕烟雾,还是风拂袂动,其绘画技法犹如山水国画,令人惊叹。第二,瓷器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追求的装饰风格大多以精巧、繁缛、纤细为目的,而淡雅的山水画与前者程式化、单一化装饰不同,反成为一种全新的、与众不同的装饰类型。文人山水所追求的审美,笔意的随心、设色的淡雅、意境的幽远、纹饰的创新打破了以往的装饰风格,而较为自由的民窑首当其冲,生产出数量巨大的写意花鸟、人物、山水题材等青花瓷器。

到了清后期,由于审美的取向偏向繁华富贵,青花山水纹饰瓷器较前朝变少。总的来说,青花山水之于青花瓷的光彩在整个瓷器史上,只是短暂的高光时刻,但是,它对后世的瓷器装饰风格的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其后的浅绛彩,开创了新的陶瓷彩绘技法,浅绛风格的花鸟、山水图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是特色鲜明的“瓷上文人画”。

猜你喜欢

画谱青花瓷青花
寻迹青花,邂逅古瓷窑
青花瓷,拍卖界的传奇
焕活青花瓷国风之美
一朵青花,绽放在时光中
梁潮印风得意忘象篇
[法]蒋友仁《中华造纸艺术画谱》中的造竹纸图(之晾干纸)
青花
明代《诗余画谱》中的“汪君”身份考辨
纯净的青花瓷
《历代画谱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