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融通中西
——“上海国际青年学者论坛戏剧影视专场”会议综述
2020-12-03高鸽
高 鸽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给艺术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上海市教育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上海市高校人才工作联盟主办的上海高校国际青年学者论坛于5月30日、31日以网络视频会议的形式召集了全球各领域专家和青年学者在线进行论坛。本论坛共设立了以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东华大学等涉及各种学科领域的20个专场,其中由上海戏剧学院承办的“戏剧影视专场”聚集了海内外戏剧影视专业表演训练领域的大师、艺术院校的院长、专业教师和青年学者们于一堂,交流学术成果,讨论时代背景下的专业发展。
本次论坛以“面向未来的戏剧影视教育”为主题,跨全球多个时区,以在线视频通话的形式连线了英国伦敦、苏格兰、意大利罗马、美国洛杉矶、弗罗里达、克罗地亚、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南非等地的130多名专家学者,分别以“表演艺术方法与学科前沿实践”和“表演艺术教育与未来人才培养”为主题设置了两个讨论单元,有30多名专家和青年学者做了主题发言。本次国际网络论坛考虑到时差,连续两天晚上10点开始,研讨直至次日凌晨,在上海戏剧学院的新空间举行,通过一块巨型液晶显示屏,能实时看到在线所有与会人员的动态。本次论坛既有新形势下面对挑战的探讨分析,也有对传统表演教学改革的建设性意见;既有来自世界顶级艺术学院的院长们对于未来人才培养的预见,也有多位知名学者对于新的表演声音舞台训练方法的深入讨论;既有当代世界级戏剧大师的主题发言,又有新生代全球青年学者对更多表演问题的讨论。可以说,本次论坛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是空前的。
一、特殊时期网络环境下表演教学的开展
科技的进步和网络的发达,使很多学科实现了从教室到线上的教学模式的转化。然而,艺术教育作为一种灵感和素质的开发,需要很多实操性的指导,尤其是表演专业,之前并没有在网络教学上进行大量的开发。2020年这个特殊时期使全球的表演专业的老师们都在做着全新教学模式的尝试和努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戏剧协会总干事托比亚斯·比安科尼在开幕式上致辞。他说,艺术教育是城市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艺术教育所包含的力量在历史上不断被显现。是艺术教育让哥伦比亚的麦德林市——一个昔日被毒品摧毁的城市,重获尊严;是艺术教育让英国的纽卡斯尔市从一个充斥着帮派、失业人群的危险城市变成了文化繁荣发展的旅游城市。艺术教育可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根源,使我们有远见,为我们开创新视野;艺术教育让我们欣赏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艺术教育使每个人的学习变得丰富多彩而又充满乐趣。艺术教育激发了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上海市剧协主席杨绍林先生强调,戏剧影视艺术的生命力从来都与我们人类的生活与繁衍密切相关。当下世界范围的新冠病毒疫情肆虐,人类生命与健康受到了侵犯与威胁,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然而,很多与会专家和学者都对线上表演教学的开展遇到的挑战直言不讳。南加州戏剧艺术学院助理教授克里斯托弗·肖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试图从“初学者思维”的角度研讨表演教学工作的有效性,网络教学的现实情况仍然困难重重,肖说让学生拿着既定的剧本在物理分离的空间主动积极地融入场景并不容易,甚至让学生通过视频的形式真正意识到这是在虚拟空间中上课,都不是容易做到的。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教师、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在读博士生李玉昆具体谈了线上表演教学遇到的实际问题及面对问题的调整和解决方案。他分享了表演实践课曾经一度找不到更有效的方式进行线上排练,以致学生的表演专业课变成了家长的戏剧体验课的经历。他说:“虽然目前线上表演授课还是被迫之举,但这样的尝试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可以成为转化各高校之间打通专业教学资源从而优势共享的有效途径。把线上的表演教学作为线下的专业实践课的补充,这样一来,咱们国内外教学名师与有丰富经验的表演艺术家们都可以更加便捷的加入到线上的教学当中,让更多人有机会接受更加专业的表演教育,尤其是实践教育。”
虽然很多专家和教师在疫情初期对于表演课实施网络教学抱有怀疑的态度,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有专家获得了新的表演教学方法。多米杰夫方法专家安德烈对于在特殊时期实施网络表演教学谈了体会和发现。他认为“多米杰夫方法”出人意外地适应在线培训。他指出,表演是建立在斯坦尼所说的“交流”基础上的,它依赖于共同物理空间中的即时互动,“多米杰夫方法”刚好可以满足演员在物理空间不一致时进行的交流。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多个在物理上分离的表演空间可以融合成一个共同的情感空间?这需要进入角色的搭档由于共同的人物关系和规定情境而开始彼此作出情感上的反应的时候才会发生。这个时候搭档之间的情感联系也就建立起来了,在这样的转变中需要强大的能量或波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不管相距多远,如果他们是被强有力的共同情境和关系联系在一起,他们就会发现他们通过电话或者视频聊天而完全地处在了同一个空间里。那么,如果演员能够完全转变成角色,并且通过和现实一样强大的想象的情境和人物关系彼此连接在一起,那么他们会发现自己即使在物理概念上是分开的,也能存在于同一的情感空间,也相信在扁平的电脑屏幕上的对方是真实且在场于他们的共有空间之中,反之亦然。
英国皇家中央演讲与戏剧学院院长乔什·艾布拉姆斯说:“表演艺术转为线上教学,最初的确遭到了很多抵制,我们一直都觉得实践性的教学必须在实体空间中进行。但是,‘必须’不是发明之母,‘需求’才是发明之母,所以我们现在必须要学习如何在线上进行表演艺术教学,也要不断学习新技能来应对这些对传统思想的挑战。”
乔什还谈道:“可以肯定的是,通过这次疫情,观众在私人空间中去看直播戏剧的兴趣在继续的增长。当前,禁足在家的人们对艺术的渴望越来越明显。全球各地知名的歌剧场、博物馆和音乐家快速地给网民观众提供更多的内容,之前有很多从来没有公布的戏剧演出录像,甚至新创作的舞台作品的录像近期都能够在线上看到。现实的变化让人不禁深思:我们到底还需不需要去实体场馆看演出,而且,剧院是什么,在哪里,如何存在?21世纪的学生对数字能力的掌握其实比老师要强得多,我们必须向不同的声音、不同的传统去开放我们的培训空间,我们必须确保我们能够听到所有的声音。”
二、面向未来的表演艺术人才培养
美国南加州大学戏剧学院戴维·布莱德尔院长发表了题目为“挑战:演员在支离破碎环境下的训练”的主题发言。他说,“现代技术、数字媒体、新平台和其他迅速发展的网络已经改变了美学、经济学和各种设想,尤其是对于未来演员的机会。”戴维分享了在南加大提供不同层次的关于镜头前表演的课程或工作坊。比如说画外音、语音捕捉和配音动画角色;演员的动作捕捉;为油管(YouTube)等新媒体平台创作原创内容;为演员制作电影;利用数字创业和社会媒体品牌打造职业生涯;从事代理业务;以及参加舞台、银幕和新媒体的试镜。戴维发现自己正从教育者转变为教育促进者,在努力为学生们准备冲出校门的那一刻创造实际的机会。因为在新的现实中,自主创业、网络和行业关系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刘韦在美国加州跟大家分享了题目叫做《新媒体对演员意味着什么?》的研究。他指出,2019年上半年,在新媒体全领域用户规模已经超过15亿,在线直播5亿人,短视频和移动社交分别有7亿人和6亿人。毋谈戏剧,连电影都是远远无法达到这样的一个量级的受众数,所以到了我们必须正视它和了解它的时候。他从观演关系的角度分析了新媒体对表演者和观众分别产生了怎样不同的影响,“首先我认为新媒体表演完全解构了传统的表演模式,因为我们的传统表演无论影视还是戏剧表演都属于有限时间、单向互动,而新媒体表演则存在永远在线、双向互动。在舞台演出中,表演者跟观众身处同一个空间;电影表演中,表演者和观众不在同一个时间和空间里;而新媒体表演则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线的,还有一种是短视频表演。在线的表演兼具舞台表演的特质,它跟观众处在同一个时间而不同的空间里,短视频的表演跟电影表演有一些相同之处,它们跟观众在不同时间的情境建立连接。但是,新媒体表演跟传统表演最大的区别就是表演者往往会直视观众,这使得观众和表演者之间传统的情境关系破坏了,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第四堵墙完全被破坏掉了。总结起来,新媒体表演有三个主要的特征:首先是后台前台化,其次是社会表演化,第三是自我呈现化。新媒体表演里,观众拥有一台看不见的遥控器,他可以自主选择我在何时何地愿意沉浸在表演者的情境中,或者不愿意也可以随时切换‘我’是否相信此时此地所欣赏的表演状态。”所有的新媒体表演者给我们带来的是一种从没有想象过的表演形式,这种表演形式在未来能给我们带来完全不一样的感受。刘韦认为新媒体表演在21世纪展现出的主要特征是我们必须要关注的领域。
三、表演教学方法研究及民族化表演体系的建立
著名的“菲茨莫里斯声音训练方法”创始人凯瑟琳·菲茨莫里斯女士在论坛中做了主题发言。她指出,以言语而非唱歌为基准进行声音训练,在中国的表演专业教学中是一项新的探索。凯瑟琳介绍了“菲氏训练方法”是综合前人的发现以及古典声乐训练为目标,试图在演员发声中放松对呼吸造成的身心障碍,使呼吸作为发声的能量之源。菲氏训练中的“震颤”(1)菲茨莫里斯发声训练方法中的一种训练,在特定的体位下,非自主神经系统作用下的身体发生不受控的颤抖。会有效提高谐波共振,加强感知深度、清晰心智、强化身体的自发性,也有助于保持个人的平衡和完整感。此训练方法的两个原则,一是没有所谓的正确或错误方法;二是即便教师透过解构、重建、在场感和表演这些相关技巧进行教学,但“非等级性、注重体验而非结果导向”仍是教学的核心。
哥伦比亚大学戏剧表演专业带头人克里斯汀· 林克莱特(2)林克莱特是当代声音训练大师,她创立的“林克莱特声音训练方法”在全世界被广泛应用,影响深远。林克莱特在本次论坛的主题发言精彩生动且充满激情。但是非常令人惋惜的是,她于会议结束的第三天在自己苏格兰的寓所辞世。此次论坛发言成为一代声音训练大师此生的最后一次公开亮相。在发言中谈道:“当今的演员必须是感情丰富的战士,不惧怕内心深处的战场。我们必须训练思想、想象力、呼吸、声音和精神,使其达到内在的充盈。我们必须在极端的心理状态下训练我们的演员,训练演员的声音表达,为新的表演提供原材料。所有极端、宏大、夸张的表演都必须以宏大的事实为燃料,否则它将成为浮夸的情节剧。戏剧、电影和电视不仅反映了我们当代全球存在的极端故事,还反映了科学、生物学和心理学的发现。人工智能与技术创新相结合,现在正挑战着人们探索娱乐乃至启蒙新前沿的想象力。声音训练和身体训练是服务于真实表演的艺术。今天的演员必须从身体的真实行动和真实的声音表现中,创作出真实的表演,当代表演艺术家训练的第一个阶段是要找到自己身体的真实行为和声音。演员必须通过真情实感让观众相信舞台上的演出就是代表着真实。我们的演员将被要求贡献出越来越多独特的自我、独特的想象力,以使未来的故事生动活泼。想象力是没有限制的,声音也必须是无限的,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想象力。”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迈斯纳表演方法”专家斯科特·特罗斯特介绍了“迈斯纳表演方法”,同为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的“迈克尔·契诃夫技术”专家苏珊娜·妮寇莱克也发言介绍了“契诃夫表演方法”。
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濮存昕在发言中强调了台词基本功教学在表演教学中的重要性,他说“话剧必须是语言艺术,要以语言作为主要的创作手段。无论是什么样的风格,只要你张嘴要表达生命的意图,一定要能让观众听见、听清和听懂。观众听不见、听不清、听不懂的问题仍旧是戏剧表演教学中间不可忽视的事情。”濮存昕以自己多年来的舞台表演经验总结道:“台词基本功训练的四个技术标准,就好像1+1等于2是数学最基本的数学题一样。字正腔圆是第一个标准,字正腔圆,口腔、咽喉部位必须正确运动,它取的是字前音(字头)、母音(字腹)和尾音(字尾),就是所谓的字头字尾要完整。第二个标准是四声到位、声韵圆满。话剧责无旁贷必须要让演员和学生们受到四声准确的训练。第三个是气息通畅、运用自如。呼吸运用的自如决定你声音表现是不是真实的。第四个标准就是达意清晰。台词是要说自己的思想。要让同学们知道舞台艺术语言的学习在完成学业过程中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完成台词的真实性、清晰达意、有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即使是影视专业的演员,表演也是会减分的。”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队队长冯远征认为中国表演艺术教育已经进入一个瓶颈期,他分析总结了中国表演艺术教育存在的几点问题:第一,对斯坦尼体系的继承和发展的问题。第二,学校教育和实际需要脱节的问题。现在四年本科培养的表演系的学生能最终被剧团录用当演员的人数并不多,因为我们在戏剧表演教学方面没有一个更有效的方法。第三,中国表演教学的民族化问题。北京人艺在50年代就由焦菊隐那一代艺术家探索创立了一条中国式的戏剧表演之路,叫“北京人艺演剧学派”。第四,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我们现在急需优化教师队伍,需要在表演教师招聘结构上进行改革。除了如何寻找和探索中国自己的教学方法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培养一大批优秀的表演教师,这是中国未来表演教学的出路。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国家一级演员田水也强调了基础教学的重要性。她说,现在舞台剧的外延很大,对话剧的定义外延也很大。尽管我们接触到了很多创作方式,但现实主义的表达方式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还是很重要的。戏剧学院的学生要增强观察生活的能力,提升情感的能力,以及适当的传递情感的能力,在这些能力组合下,变成一个非常立体的演员。
俄罗斯国立舞台艺术学院的在读博士研究生于亚东介绍了一篇他翻译整理的1960年发表于苏联国家戏剧年鉴的名为《叶·康·列普科夫斯卡娅——五十年代在上海戏剧学院的工作总结》的文章。这位苏联专家是戏剧教师、导演和演员,任教于苏联列宁格勒戏剧学院——今天的俄罗斯国立舞台艺术学院。她1956年来上戏进行了为期两年的授课,排演了拉夫列涅夫的《决裂》和莎士比亚的《无事生非》。这份文献资料的翻译学习让于亚东总结了表演专业要注重的几大基本功:一是“案头工作”,二是“体验生活”,三是“人物生活练习”,四是“规定情境”。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在大会上也做了主题发言,他指出,上海戏剧学院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把中国戏曲训练列入表演系的培养方案,中间有间断和曲折,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戏剧高等学府即便到了改革开放甚至今天,由前苏联专家传授的表演人才教学模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戏剧理论成果和教学实践分离、创作实践的前沿性和表演教学实践分离的现象依然很明显。
近年来,上海戏剧学院对表演人才培养模式和训练方法进行了全面审视与深入思考。在统筹利用国内外教育资源、广泛借鉴吸收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升教育对外开放水平,通过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来解决难题、激发活力、推动发展。建立和创造具有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世界影响的中国表导演理论和方法,是100多年来几代中国话剧人的梦想。向西方学习的目的是更好地融会贯通。精深博大的中国戏曲传统如何融入,如何建立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表导演人才培养体系,如何创造中国话剧的演剧体系,如何创造中国话剧艺术作品的新辉煌,是上海戏剧学院和中国戏剧人共同承担的使命。
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资深教授范益松发言谈到,表演系是上戏的核心专业,是上戏的品牌标志,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表演训练体系是上戏创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院校目标的核心因素之一。上戏建院至今已经七十余年,表演系的领导和教师替换了好几代,对于“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戏剧表演训练体系”的追求,以朱端钧、胡导、田稼、方传芸、陈明正、张应湘为代表的几代探索者、实践者的“中国戏剧梦”始终没有中断过,这是表演系几代人的终身追求。新时期以来,表演系在这方面的探索和措施更为具体和有效,建立了一整套适用于话剧演员的中国戏曲表演的教材。上世纪八十年代,《白娘娘》《大劈棺》《黑骏马》和《芸香》等上戏原创剧目都因为在戏剧的民族化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创新成就,在国际、国内都获得了高度的声誉。此外,从八十年代到今天,引进的许多国际一流级的戏剧专家和表演训练大师,在表演系创建中国特色的表演训练体系进程中增加了国际化和现代化的新维度。过去七十年的实验和探索,为我们迈出创建中国特色的表演训练体系最关键的一步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现在是实现历代上戏表演系前辈们的“中国戏剧梦”的时候了。有两件事现在可以做:一是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表演课训练教材;二是创作出一批体现中国戏剧精神,具有鲜明中国民族特色,能与国际顶尖级戏剧进行平等对话的戏剧作品——经典戏曲作品改编、新创作的当代作品。
上海戏剧学院党委书记谢巍在闭幕式上致辞说,本次论坛意在加强与会者对上海戏剧学院发展战略、办学思想、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全面了解。作为正在致力于建设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高等艺术院校,上戏表演艺术教学经过多年的创新探索,需要回望过去总结经验,需要审视当下弥补短板,需要展望未来行稳致远,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上戏特点、世界影响的表演艺术教育体系和模式,这是我们这次论坛的初心,也是上戏面向“十四五”新一轮发展的使命。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需要世界各地学界、业界同仁,包括广大青年学者的参与和支持,正如我们在宣传片中向大家表达的,面向未来的戏剧影视表演教学和实践,需要我们守正创新、融通中西,传承和发展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上戏愿意和大家共同努力、携手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