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歌欲精其技,必先成于思
——漫谈歌唱思维

2020-12-03

歌唱艺术 2020年2期
关键词:歌者器官歌唱

张 霞

“思维”一词,用作动词,为反复思考;用作名词,则为理性认识及其过程,即通过对客观事物感性认识获得的材料,进行整理和改造,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成为一种高级认知活动。歌唱思维是演唱者在歌唱实践过程中,对歌唱艺术特点及其审美的探索和研究。生活中人们常说“思维方式决定行为方式”,这说明良好的思维方式对正确的行为起着决定性的引导作用。同理,良好的歌唱思维,对歌者掌握正确演唱方法,实现良好的歌唱表现力至关重要。如何在学习歌唱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歌唱思维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一、初级阶段的歌唱思维培养

1.建立对歌唱“乐器”的认知思维

声乐演唱者相较于器乐演奏者而言,有着更为艰巨复杂的工作,即首先要完成对自身乐器的“制造”。因此,对于初级阶段的声乐教学而言,建立学生的“乐器观”最为重要。乐器要发出响亮的声音必须具备三个因素,即动力、振动体和共鸣腔体。人体作为歌唱的“乐器”,其动力来自呼吸器官,振动体来自发声器官,而共鸣腔体则来自共鸣器官。歌者由肺部呼出的气息,通过喉头处的声带,使声带振动而发出声音,声带的振动引起喉咽腔及其他腔体的共振,扩大并美化声音,这些腔体就被称为共鸣腔体。基于以上认识,歌者首先要建立对演唱相关器官的认知思维。如呼吸器官包括的口、鼻、咽、喉、气管、肺及横膈肌等;共鸣器官包括的胸腔、喉咽腔、鼻腔、口腔、头腔等;发声器官包括声带和唇、齿、舌、牙、喉的咬字吐字器官等。只有建立了对歌唱器官的认知,在歌唱时才能感知相关器官的运用,从而做到有的放矢,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著名旅欧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曾谈及在他声乐启蒙的初期,老师将歌唱器官的人体解剖图展示给他,并在他演唱的过程中告诉他相关器官的运动状态。这样的训练对石倚洁后期良好的歌唱起到了重要作用。可见,通过建立起对歌唱相关器官的认知思维,对于声乐初学者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2.建立各器官协调运动的感知思维

歌唱发声是非常复杂和精细的运动过程。歌唱的呼吸、共鸣、咬字等器官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而这一整体的协调运动过程又相对复杂。从歌唱思维的生理机制分析,我们既要在认知整体的前提下,对各局部器官的运动建立感知思维,同时还要建立起各器官之间的平衡协作,从而形成歌唱呼吸、发声、咬字、共鸣器官的协调统一。正确的歌唱活动是一种需要歌者肌体与大脑思维共同配合、运作的运动。每位声乐学习者从初始的发声训练,教师就会不断地把歌唱思维贯穿于歌者的发声、咬字、呼吸、共鸣腔体等肌体的运用中。如运用“闻花香”“打哈欠”“声贯于顶”“气形于背”等形象化的语言启发学生形成各器官协调运动的感知思维。这种感知思维就是将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行为,与我们的发声器官、呼吸器官、共鸣器官内隐的、抽象的运动相关联,在基础发声练习时引导学生对生理器官的感知,并通过长期训练形成一种肌肉协调力量,从而建立正确的歌唱“肌肉记忆”。因此,对于如此复杂的过程,在声乐学习初期,歌者需要在建立对歌唱器官认知思维的基础上,通过发声练习建立各器官之间协调运动的感知思维。通过感知相关机能在歌唱中的协调状态,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声乐教育家邹文琴老师曾说:“针对打基础的学生,我会在第一堂课就给他们讲什么是声乐,正确的歌唱理念是什么,作为歌唱乐器的人体构造,气息、位置、语言、共鸣等分别指什么,它们彼此又是怎样协调运动的?”①

3.建立正确的听觉思维

实验表明,大多数歌者喜欢用听觉模式来感知歌唱。但,听觉对于歌者来说却不是最可靠的。从生理上讲,歌唱的听觉分为主观听觉与客观听觉。主观听觉指歌者内耳、外耳共同获得的听觉效果和声音感受。客观听觉指听者外耳获得的听觉效果和感受。由于声音传导路径的差异,人们往往对自己发声的听觉感受有别于他人听到的声音效果。究其原因,在于歌者自己所听到的声音,一方面源自自身发声器官发出的声音并传导至内耳形成的主观听觉,另一方面是由外界空气传播返回外耳所形成的客观听觉。这两种听觉感受对于演唱者,尤其是初学者很容易产生听觉判断上的不一致。因此,很多歌者在第一次听到自己的演唱录音时,通常持怀疑、迷茫甚至否定的态度。要解决这一问题,G.B.兰佩尔蒂(G.B.Lamperti)说过:“不要听你自己歌唱,而要感受自己歌唱!当内心的状态准备好时,美妙的歌声就出现了。”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吴碧霞在一次讲座中谈道,歌者不要认为自己的声音听上去音量大,就认为自己的歌唱是正确的。事实有时候恰恰相反。歌者自己听着大的声音,观众听着一定小,甚至可能是“散”;歌者觉得声音很“远”,观众可能听着很“聚焦”。在这个问题上,主观和客观是存在差异的。所以歌者要能够把握这种差异,要有一个客观的耳朵帮助你。综上所述,歌者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听觉思维,方能建立起歌唱基础阶段的良好思维模式。

4.建立正确的视觉思维

歌唱艺术作为表演艺术,形体动作、面部表情和舞台表演都离不开歌者对自身美感的认知。舞台上,歌者的每个动作细节都会被无限放大,因此,在声乐教学的初级阶段要重视培养学生对自身演唱形象的视觉审美认知。这一审美认知不仅是对歌者歌唱“乐器”外在表现准确的基础保障,也是后期更好实现音乐作品肢体表现的重要基础。形成这一认知的主要方法就是“照镜子”。歌者通过照镜子,对自身面部表情、歌曲中肢体语言的运用设计,都会建立起对自身美感的视觉认知。当歌者明确知道观众眼中自己歌唱时的样子,就会在歌唱艺术表现时逐渐形成外在的肢体协调与整体的美感表现。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吉诺·贝基先生说:“我劝唱歌的人练唱时要照着镜子,看看舌头、喉结、面部表情等,但没有人愿意这样做。”兰佩尔蒂在谈到怎样才能有效地学习歌唱时说:“我还建议学生使用镜子,以避免一些易犯的毛病,如怪模怪样的面部表情、嘴部牵动和下巴突出,它妨碍咽部的放松。”②可见,通过“照镜子”可以建立起歌者演唱时的视觉思维,从而更好地实现歌唱的外在肢体表现。

二、中、高级阶段的歌唱思维培养

1.审美思维的培养

声乐艺术是一种极富审美的意识形态。从歌词的文学艺术美,到旋律、节奏、和声的音乐美,再到歌者实现作品演唱的音质、音色、行腔、艺术表现、音乐形象的创造之美。审美思维作为声乐演唱思维的重要引领,贯穿于整个声乐演唱的活动中。因此,在歌唱思维的众多思维模式中,审美思维具有极重要的地位。歌者对正确声音的审美、对作品风格演绎与把握的审美及肢体语言的表现美,都是歌唱思维应有的基本内涵。作品的演绎离不开歌者的审美眼界和审美经验。在声乐演唱过程中,这些因素都会参与到歌唱思维中,构成歌唱思维的集合性特点。审美思维对提高歌者的判断能力、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起着决定性作用。著名旅欧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在分享其演唱经验时说过:“演唱者的辨识能力从哪里来?我觉得还是歌唱的审美,要多听。通过聆听每一时期杰出歌唱家的演唱,去感知不同时期的声音审美,审美对于演唱者而言,至关重要。”

2.情感思维的培养

《乐记·乐本篇》中指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杂;其乐心感者,其声蝉于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谦;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由此可见,在歌唱中声音表现与情感思维的密切关系。情为声之本,声为情之表象,因此,在声乐作品的演绎过程中,必须建立情感思维的训练模式。良好的情感思维首先要从作品本身的节拍、节奏、旋律、调式调性、曲式结构等内容入手,分析、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与音乐表现。正如莫扎特所言:“我把欢乐注进音乐,为的是让世界感到欢乐。”③如果歌者不能还原作曲家的一度创作情感,何来良好的二度创作表现了。其次就是要在作品创作背景和歌词上下功夫。歌唱区别于器乐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语言性,通过歌词的语言,很容易让歌者把握歌曲基本的情感基调,将这一情感思维融入作品的表现中去,必是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艺术表现。

3.想象思维的培养

想象是人脑对原有感性形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想象力的培养主要在于大量的生活体验与知识积累,这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通过想象力建立起的歌唱思维,即想象思维,无论对于声乐演唱技能与艺术表现都是大有裨益的。

在歌唱学习中,想象思维一方面帮助歌者实现声音的想象,即在开口演唱之前,歌者就预想到声音出来之后的状态。因为,只有想到才有可能唱到,如果想不到,永远也唱不到。另一方面是指歌者在演绎声乐作品时,将声乐作品中所涉及的情景和事物在脑中所形成具体意境的能力。在演唱时,将想象思维运用其中,能够将歌者引入想象的空间,更好地领会声乐作品中丰富多彩、意境深远的内涵和韵味。在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中,歌者对于亲身经历的演绎所占比例并不高,大多数还是没有亲身经历的事情。因此,在演绎声乐作品时,歌者需要通过想象思维,发展良好的音乐感知能力、记忆力、逻辑思维能力,来塑造不同声乐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4.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指歌者有创新思维,它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具有新颖的特点,其贵在创新,在思路的选择、思考的技巧或思维的结论上有着独到之处,是在已有成果基础上的新见解、新发现、新突破,具有一定范围内的首创性、开拓性。在歌唱中,创造性思维能激发歌者对声乐作品的音乐理解、艺术塑造,从而展现出独具个性的艺术表现力,赋予作品新的内涵。不同的歌者,由于自身嗓音条件不同和对作品的理解差异,会形成独具特色的演唱风格。因此,歌者在演唱的高级阶段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演唱个性,在忠实于作曲家一度创作的基础上,发挥创造性思维,赋予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避免走入“千人一面”的误区。古今中外,能取得艺术成就的歌唱家无一不是有着鲜明个性标签的,他们正是充分运用创造性思维实现了各自独具特色的歌唱艺术表现。

三、良好的歌唱思维须关注以下环节

1.主动思考是歌唱思维得以实现的基础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歌者要形成良好的歌唱思维,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但作为歌唱思维主体,歌者必须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歌者从对歌唱原理的了解、演唱技术的掌握到实现良好的艺术表现,是一个逐渐“顿悟”的过程。在不断地开窍中,取得歌唱的点滴进步。可以说,良好的歌唱就是歌者逐步“突破自己,超越自己”的过程。宋代文人苏洵在《上田枢密书》中说道:“天下之学者,孰不欲一蹴而就造圣人之域。”此语旨在说明任何事情都不会轻而易举地取得成功,声乐学习亦是如此。演唱者在声乐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切忌盲目练习或丧失信心,甚至放弃歌唱;而应本着“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的精神,采用冷静思考、分析原因、调整状态的方式,突破个人演唱中的瓶颈。这也是歌唱思维得以实现的基础保证。

2.舞台展示是歌唱思维重要的实践平台

歌唱是声音艺术,也是舞台艺术。舞台实践对于歌者而言,至关重要。在声乐学习进入到某一阶段,歌者掌握一定的演唱技术、技巧时,就要在舞台上进行能力的锻炼,借以拓宽个人演唱风格,加强舞台的把控能力,从而更好地挖掘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使演唱更趋成熟、富有魅力。在各类声乐教学活动中,从观摩展示、学期考试、声乐比赛到音乐会的舞台实践,都为歌者实现歌唱思维的具体内容提供了实践平台。歌者通过舞台实践将歌唱技能的思维调控、声乐作品的情感表达良好的融为一体,通过舞台实践经验的积累,在演唱过程中巩固锻炼自己的歌唱思维,最终达到成体系的思维模式。

3.“功夫在诗外”——加强生活体验与文化修养

歌者要形成良好的歌唱思维,需要增强对生活的感受与体验积累。音乐作品源于艺术,艺术源于生活。想要丰富自身的歌唱思维,歌者必须用心体验各种生活状态,从而加深对生活的感悟,促进生活中的各种积累与沉淀。同时,还需要在音乐专业领域之外,加强对其他艺术门类的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考,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艺术领域之间有着内在的相通与可借鉴之处。歌者通过长期潜移默化的艺术积累,必然形成独具个性的艺术气质。因此,歌者要具备高人一等的歌唱思维,必须全方位的提高自己内在的音乐修养、艺术修养、文化修养等,只有这样方能达到歌唱思维的自由王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发展委员会的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④可见,对学习者而言,掌握学习的技能与方法至关重要。形成良好的歌唱思维,将更好地帮助歌者实现声乐“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求索之路。

注 释

①《用爱教学 用心表达——专访声乐教育家邹文琴教授》,《歌唱艺术》2018年第8期。

②〔苏〕那查连科编著,汪启璋译《歌唱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第138页。

③刘智强、韩梅编《世界音乐家名言录》, 中国华侨出版社1989年版,第59页。

④莫雷主编《教育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2页。

猜你喜欢

歌者器官歌唱
类器官
草原人民的歌者——记蒙古族诗人包·布仁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ORGANIZED GIVING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皮肤是个大大的器官
肺脏:隐藏多年的造血器官
歌者和履痕
歌唱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