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时政新闻培育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的探讨
2020-12-03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第一中学何细丽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第一中学 何细丽
为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将高中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修订。新课标要求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质。政治认同素养是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在灵魂和共同标识,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既符合新课标要求,也对学生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巧用时政新闻,促进师生成长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其中重要的是政治认同,关系到学生自身发展的方向、理想信念的确立,更是关系到学生对国家的认可和保障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政治认同主要围绕三个关键词“中共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同学生对这三个关键词的把握和领悟的程度不同,单纯用课本材料背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既不能满足培育学生不同水平政治认同素养的需要,也不符合青少年对新鲜事物好奇的认知心理,因此,时政新闻是对教材很好的补充。
时政新闻,是最近发生的国内外重大事项,也是人们关心的热点和话题。这些热点话题中包含着体现思想政治课基本观点的有价值的话题,将有价值的话题转化为学生能够开展探究活动材料背景,把时政新闻运用到教学中,一方面丰富教学内容,通过教师筛选出学生感兴趣的和符合课程标准的时政热点,既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性和有趣性,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另一方面,时政新闻内容非常丰富,它可以是经济、政治、文化方面,也可以是跟我们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可以是国内的,也可以是国际的,同时时政新闻经常是涉及各个学科的知识,因此政治教师选取时政素材作教学内容时无形中也开拓了教师视野,在整合课本知识和时政新闻过程中也提高政治教师的专业能力。因此,基于时政新闻培育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的有效运用是很有研究价值的。
二、把握选材原则,绽放时政魅力
如何选取有效的时政新闻作为材料背景,需要把握好四大原则:
(一)政治性原则。政治认同素养要求学生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党的建设进程,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以及对党和国家理性认同,使学生坚持中国共产党绝对领导,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信心,坚定“四个自信”,提高学生政治站位。因此,选取时政素材要跟党和国家方针、路线、政策一致。
(二)对应性原则。选取材料不仅要考虑学生兴趣,而且考虑材料反映的事实与知识内容的联系。不同的时政素材对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素养侧重点不同,如对于涉及每年全国“两会”等党和国家重大时政素材,通过让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两会”中通过的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解和认同;对于我国科技类时政素材,可以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带来的可喜变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认可;对于有关我国文化类时政素材,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因此,依据新课程与新教材特点,紧扣教学内容中需要达到的政治认同,选取对应的时政新闻。这样的时政新闻既吸引学生去分析探究,也使学生快速地系统掌握知识,从而构建学生政治认同素养。
(三)认知性原则。前苏前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通过学习可能达到的水平,而这两个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心理学上所指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最近发展区是学生在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帮助他们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甄别、筛选的时政新闻不仅要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和政治认同水平,而且要根据学生最近发展区给学生提出更有价值的时政新闻,从而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事半功倍。
(四)真实性原则。政治教师在选取时政新闻作为教学内容时既要求时政新闻反映当前的热点,又要贴近生活实际,贴近人民群众,尤其是关系到学生当前切身利益的时政新闻,如高考改革。运用这样的时政新闻,开展课堂活动时学生不会有陌生感,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言,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时政素材拥有深度、广度、温度更容易形成正面的政治情感,达到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的目的。
三、素材精雕细琢,凸显政治认同
(一)依据新课标和教材,编辑时政素材
在新闻报刊获取的素材往往文字量比较大,信息量较多,而课堂时间有限性要求政治教师选定的材料不能照搬照抄,需要对时政素材进行编辑,完成从素材到材料背景的转换。这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认识提升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过程。
首先,教师依据课标、教学内容和政治认同目标来确定时政新闻要编写的材料背景,具有思维逻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背景—提出过程—意义,层层递进。以政治生活必修2第五课第一框《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为例,根据新课标要求本节课培育学生认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结果和人民的正确选择、认同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一切、认同中国共产党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选取现在的时政热点:新冠肺炎疫情。但是关于共产党员抗疫的新闻铺天盖地,对向相关材料进行编辑如:
“面对疫情,9000 多万名党员、460 多万个基层党组织迅速行动起来,投入战斗。从重症病房争分夺秒的救治,到城乡社区挨家挨户地排查;从工厂车间加班加点的生产,到科研实验室夜以继日的攻关,到处都有共产党员冲锋陷阵的身影。他们是病毒的克星、患者的救星,是群众的主心骨、民族的铁脊梁。”
通过与国外一些国家抗击疫情的措施对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这次战疫大考中凸显巨大的优越性,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取得抗疫阶段性重要成果的政治保证,从而培育学生认同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一切、认同中国共产党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二)以问题导学,知识认同
根据时政新闻作为材料背景,设置问题导学,一方面以问题作为切入口,实现材料与知识之间的对接,架起教材知识和现实生活之间存在差距的桥梁,另一方面让学生有目的问题思考激发学生思维,内化成学生政治认同素养。在设置问题的时候需要依据课标、教学内容,以必修1 经济生活第五课第二框《新时代的劳动者》为例,我也是选取当今时政热点疫情经济的发展和大学生就业形势材料,通过设问层层递进:
请你概括2020 年我国的就业形势?分析影响就业的因素?思考在这样的就业形势下怎样才能实现高质量就业?
这几个问题能突出教材的知识,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解决就业问题需要国家政府和党的政策以及落实,在寻找答案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中对国家方针政策的认同和支持,从而培育学生政治认同。
四、立足真实课堂,落实培育目标
课堂是培育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的主阵地,因此,编写好的时政新闻材料最终能否适用于培育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最终需要课堂检验。
在课堂检验方面,我通过情境创设、观察教学氛围和学生对话,进行一问一答的良性互动,教师一方面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另一方面聆听学生的心声,在相互尊重中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愿意去学,否则教师就是唱独角戏,效果大打折扣。
例如:在讲授经济生活《新时代的劳动者》这一课时,我设计四个挑战活动:
“挑战一:我要找工作;挑战二:解答材料;挑战三:就业很重要;挑战四:就业受保障。”这些设计问题是每个学生将来都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所以学生是很感兴趣的。
在充满欢笑的师生对话中,教师通过时政新闻为背景材料预设的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达成教学目标,完成对知识的认同感。
最后,教师通过对时政新闻的选材、二次加工、设置问题、课堂师生互动等环节,帮助学生体会相关的国家政治制度、方针、政策,构建学生的认知,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