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子》之道的四重内涵

2020-12-03吴文文

关键词:本原大道老子

吴文文

(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福建 漳州 363000)

“道”是《老子》一书的核心概念。梁启超曾说:“五千言的《老子》,至少有四千言是讲道的作用。”《道德经》五千言,有四千多个字是在围绕着“道”而展开论述的[1](P30)。《老子》中的“道”具有丰富而多重的内涵,在不同语句中,其具体含义往往是不一样的。陈鼓应先生在《老子注译及评价》中对王弼本《老子》出现的全部73个“道”字的含义进行了探讨和归纳,将“道”从“实存意义上的”“规律性的”“生活准则的”三个方面进行了诠释[2](P2-29)。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老子》一书以及老子思想体系中“道”的内涵:宇宙本原;秩序、法则;道路、方法及其指向的境界;从老子思想体系看,“道”这一概念还含有生命的意蕴。

一、作为宇宙本原的“道”

万事万物都有一个终极性的源头,人类对自身以及外部世界的追问,包括“我是谁?人类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这个世界是如何生成的?”诸如此类一系列疑问的哲学思考,追根溯源,都汇聚为宇宙本原的问题。徐复观认为,老子对宇宙本原问题的思考,发端于人生哲学。他在《中国人性论史》中说:“老学的动机与目的,并不在于宇宙论的建立,而依然是由人生的要求,逐步向上推求,推求到作为宇宙根源的处所,以作为人生安顿之地。因此,道家的宇宙论,可以说是他的人生哲学的副产物。”[3](P83)

《老子》对宇宙本原问题所作出的回答,体现为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及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因为这个“道”是“先天地生”,我们可以称之为“本原之道”或“先天之道”。《老子》第四章还说:“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这句话如果结合中国古代神话来帮助理解,就是指有一个事物,好比开天辟地的盘古帝,要先于天地而存在。当然这个“道”不像神话传说中的女娲、盘古那样,是一个人格意义上的神,这个本原之道无形无象,没有意识、情感。道家典籍《清静经》对这个道及其功用的描写非常贴切:“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

由于这个“道”不易为人所理解,老子在第六章还采用“玄牝”来比喻“谷神”这一“本原之道”: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老子》原文据王弼本,下同。)

“牝”在古汉语中是指雌性兽类,“玄”字这一修饰语有“细微而不易觉察”义,“玄牝”用以比喻“道”这一巨大的“雌兽”绵绵不绝地化生万物。[4](P186)

老子在第二十五章对这个宇宙本原之道的特征进行了更为全面的描述: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河上公注:“‘寂’者,无声音。‘寥’者,空无形。”[5](P64)意思是说,这个“本原之道”没有声音,无形无象。从主观角度来看,“寂兮寥兮”实际上说的就是这个“道”是一般人用眼睛、耳朵等感官所无法感知的,是超验的,亦是不可言说的。所以第一章说:“道可道,非常道。”

“独立不改”则是指“本原之道”不依赖任何事物而独立,不受任何因素的作用和制约,它是第一性的存在。因此,“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何为“周行而不殆”?严复《老子<道德经>评点》解释:“周行,无所不至。”[6](P23)可见,道无远弗届,可以流布到任何一个地方,永远不会停歇。那么,先天之道又是如何运行的呢?由“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二十五章)、反者道之动(四十章)”可知,道的运行有一种对极端状态的反作用力和制约机制,使宇宙和万物保持一种微妙的动态平衡。

这个“道”作为一种细微幽隐的基本力量普遍存在,故七十三章说:“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从空间层面看,“道”作用于宇宙的每一个角落,作用于万事万物;从时间层面看,时时刻刻运行着,永不停歇。

如何理解“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所谓“大”,是对道无限性的指称,这种无限性可理解为能量大,作用广,对万物都有限定性,能施加影响力于其他的事物。比如,王为什么被列为四大之一?因为在一个国家里,他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王与每一个臣民百姓的命运息息相关。天地为何被列为四大?因为在古人的意识中,天地是比王更加令人敬畏的存在,人们虔诚地祭祀天地,寻求庇护。天、地被列为四大,自然而然。

老子学说具有开创性的一个观点就是,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道”被列为四大之首!因为在老子哲学体系的宇宙观中,道才是终极性的支配力量。

关于这个“本原之道”的“大”,有学者提出一些值得探讨的观点。如刘笑敢先生认为这个道“大”到超出我们的认知,具有一种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所以只能勉强名之曰“大”:

为什么只能勉强名之曰“大”呢?这是因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之“大”,是超出我们个体、乃至全人类的认知能力的。老子对它的认识是模糊的,我们今天对道所指代的宇宙万物的总根源、总根据的认识也仍然是模糊的。因此,对道的描述只能是大致的,不可能是十分确切的。我们勉强称之为“道”或“大”,不过是给它一个符号或象征。借用史华滋(Benjamin Schwarz,1916-1999)的话,老子哲学体现了创造性的模糊性。道的模糊性不是老子哲学的缺点或局限,而恰恰是老子哲学的高妙之处,过人之处。[7](P325)

基于上述探讨的这个世界本原之“道”,建构起了老子的宇宙观。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则进一步阐明了宇宙生成和以及道演化万物的过程。

二、作为自然法则和谨严秩序的“道”

《老子》一书中的“道”也有秩序和法则的内涵。老子哲学体系中,“道”是这个宇宙的终极性的支配力量,但是这个“道”不是一个人格意义上的神,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明确地阐述了这一点。也就是说,道虽然生出万事万物,然而它对人类或对任何一个个体没有偏爱之心,它并不具有人类般的情感,并且这个“道”不因为任何人、任何个体更改它的秩序和法则。然而七十九章“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又表明,只要你遵循其秩序和法则,天道的力量就是站在你这边的。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表明,在本原之道生成、演化宇宙万物的不同阶段,应该遵循着不同的秩序和法则。那么,老子哲学体系中,最根本的秩序和法则是什么呢?四十章“反者道之动”以及二十五章“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表明,道的运行具有对极端状态的一种调节机制,这种调节机制就是我们所要了解的一条基本的法则。七十七章对这一秩序和法则进行了说明。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正确地理解这一章,首先要明白“张弓”是什么意思?

很多学者将“张弓”释读为“弯弓射箭”[8(]P11)或“拉开弓弦”[2(]P37)。查验古文字“弓”,有的字形像安上了弦的弓,如甲骨文、商代金文等,字形上部一短横为弓梢末端的饰件,用以缠绕多出的弦;有些则是不带弦的弓,如商代甲骨文、西周金文、秦代小篆等。结合传统弓的使用情况可知,弓在使用时安上弦,不使用时要将弓弦解开,以上两类字形正分别代表了这两种情况。而安上并调节弦位的高低在古代人的语言中谓之“张”,松开弦谓之“弛”,如《说文解字》:“张,施弓弦也。”[9(]P65《)说文通训定声》:“施之曰张,解之曰驰。”[10(]P225《)礼记·杂记下》:“张而不弛。”孔颖达疏:“张,谓张弦。”[11(]P182《)周礼》:“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因此,结合上述古文字字形,此章“张弓”的正确理解应该是“给弓安上弦并且调节弦位的高低”。这一章的意思是大致是:天道岂不就像给弓安上弦并且调节弓弦的人一样吗?弦位高了,就往下压,弦位低了,就往上升;弓弦过长的,就截掉一些,弓弦过短的,便补足它。老子认识到天道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而存在,使万事万物保持一种动态的优美平衡。而在老子所处的春秋末期,实际情况是“损不足而奉有余。”老子认为,这显然是违背天道的一种社会状态,如同过松或过紧的弓,或是缺乏其应有的活力,或是处于崩裂危险的边缘。所以老子呼吁:“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宏观地看,“道”可以指根本性的自然法则,作为一种持续性的原动力维持着宇宙万物之间的协调。《老子》四十二章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描述了天道作为一种力量维系万物内在的和谐。这种万物内在的和谐以及彼此之间的协调,在时间和空间上则体现为一种谨严的秩序。自然界的日月更替、暑往寒来,都是这种秩序的彰显;人类社会总体上的平衡,亦是“道”的力量在调节和维持。

二十五章“远曰反”以及四十章“反者道之动”表明,这种力量使万物处于一种向对立面转化、运行的大趋势中,道以这种“反向”的方式,动态调节、维持宇宙万物的平衡。崇道之人应透彻认识这种微妙的力量和玄机,“卑弱以自持,清虚以自守(《汉书·艺文志》)”,知雄守雌,使自己始终处于道之力量为你加持的一方。

对生活在现实中的人而言,这一基本秩序和法则还体现为祸福之间的转化。《老子》五十八章说: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久矣。

在此章,老子首先阐述了福祸这对矛盾转化的必然性:“正复为奇,善复为妖。”这个“复”字表明,“正”原本是由“奇”转化而来;“善”原本是由“妖”转化而来,这种循环往复,就是福祸转化必然性的体现。

既然祸福的转化是必然的,那么,需要了解的就是,如何破解福祸转化的机枢?

我们不妨参考下韩非子的观点。《韩非子·解老篇》说:“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故曰:‘祸兮福之所倚。’以成其功也。人有福则富贵至,富贵至则衣食美,衣食美则骄心生,骄心生则邪僻而动弃理。行邪僻则身死夭。……故曰‘:福兮祸之所伏。’”[13(]P114)可见,韩非子认为,福祸转化的界限和机枢,在于人心,在于“心畏恐”,还是“骄心生”。正所谓“福祸无门,惟人自召”,在韩非子看来,是福是祸,取决于人是心存敬畏,还是骄慢放纵。

上文亦说过,“道”作为一种细微幽隐的基本力量,从时间层面看,时时刻刻运行着,从空间层面看,这种力量作用于宇宙间每一个角落,作用于万事万物。因此,微观地看,“道”作为法则,亦可以理解为内在于万事万物的客观规律。这些如毛细血管网般贯彻于万事万物的客观规则,都由“道”逐级演化、衍生,因此,万物皆有“道”,皆以“道”为其内在依据。正如《庄子·知北游》中所说的故事: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

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

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

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

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

三、作为路径、方法及境界指引的“道”

“道”字一个较为常见的内涵指路径、方法。这一基本内涵可以和“道”字的一些古文字字形相互印证。比如郭店楚简《老子》“道”字作,字形中间是“人”,字形外部为“行”(金文作)字,描绘的正是人行走在路上。《易·履卦》九二说:“履道坦坦”,意思是行走在平坦的道路上。《说文解字》:“,所行道也。从辵,从首。一达谓之道。”[9(]P78)

陈鼓应先生在论述《老子》中作为“生活准则的‘道’”这一层概念时说:“形上的‘道’渐渐向下落,落实到生活的层面,作为人间行为的指标,而成为人类的生活方式与处世的方法了。”[2(]P12《)老子》中,有不少“道”字可以从这个意义去帮组理解。比如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这句话中,有两个“道”字,都可以理解为老子哲学思想所指引的那条道路。因此称之为大道。和“大道”相对的,是“邪道”和“小路”。清代王念孙解释说:“‘施’读为迤,邪也。言行于大道之中,唯惧其入于邪道也。”[14](P137)因此,五十三章这段话可以理解为:“假使我对道有坚定的认识和确实的体验,我将小心翼翼遵循大道而行,唯恐踏上邪路。大道很平坦,但是有些人却喜欢走小路。”

但是,老子哲学思想所指引的“大道”,在现实中,有时候并非是一帆风顺的。比如第四十一章“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意思是,大道光明,有时却好像幽昧不清;在前进方向的道路上,有时却好象在倒退;大道平坦,有时却好象坎坷不平。这几句话,反映了老子的整体观。这一整体观表明,遵道者往往在晦暗不清的历程中实现其光明前景;以暂时倒退的方式实现其前进方向;在状似坎坷的路径中走上坦途大道。下士只看见其浅层表像,所以大笑之;中士也看不清表像与其内在本质的联系,所以也是半信半疑、“若存若亡”;只有上士能看清道之表像背后的高妙,所以“勤能行”。

《老子》中有些“道”字的字义又由“道路”引申为“方式、方法”,比如第五十九章最后一句“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由此章开头的“治人事天莫若啬”可知,践行深根固柢、长生久视的方式和方法,啬术是首要和关键。“长生久视之道”是指达到特定境界的方式、方法。陈鼓应先生解释这个句子中的“道”时说:“这是说长久维持的道理。这里的‘道’,是通常所说的道理、方法的意思,并不是老子哲学上的特有名词。”[2](P26)“道”的这一内涵在道家进而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了进一步扩展。比如宋代白玉蟾说:“焚香烹茶是道,看远山烟霞亦是道。”焚香有香道,烹茶有茶道。就茶道而言,品茶时讲究内心和环境的“和、静、清、寂”,这里,“茶道”之“道”亦是指特定生活场景中的一种身心状态,“道”的内涵拓展为借助某种方式和路径得以实现的“道化境界”。

四、饱含生命意蕴的“道”

如果“道”用以代表老子思想体系的话,该体系亦蕴含了丰富的生命关切思想。《老子》一书中有不少是论述“生命”这一主题的,比如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第十章:“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也是讲求生命层面的炼养。老子所追求的“深根固祗,长生久视”,即是崇尚生命长久、生活幸福这一价值观。老子思想尚柔,是因为“柔弱者生之徒,坚强者死之徒”,“柔”蕴含了更丰盛的生命力。《老子》一书中,判断是否遵循天道规律,也往往围绕“生命”“生机”这一主题而展开。遵道则生,悖道则死。因此七十三章说:“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综上,老子之道含摄了生命的意蕴。老子这种强调生命层面的修身思想对后世道家、道教影响深远。如宋代高道白玉蟾说:“心动神疲,心定神闲。疲则道隐,闲则道生。”[15](P367)这里的“道生”,是指生命的气机萌动、滋生、蓄积;“道隐”则是生命的气机蛰伏、衰减和损耗。“道”显然也应作为“生命”的意蕴来理解。

猜你喜欢

本原大道老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大道同行
交错群与旗传递点本原非对称2(v,k,4)-设计
厚德载物 方成大道
回归教育本原的生物学教学
『闭卷』询问让人大监督回归本原
本原性问题驱动下的高等数学变式教学
智者老子
幸福大道1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