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对话”阅读
2020-12-03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杨家寺中学樊进懿
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杨家寺中学 樊进懿
阅读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基础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培植人的精神根基的主要途径,要真正实现语文教学高效化,必须明确对话阅读教学的思维。阅读到底是什么?是“对话”。古人说:“以我观书,处处得益;以书博我,释卷而茫然。”教学阅读,教师要引导学生以主体性的积极态度,顾及个体的方法去阅读作品,走近作品,进入作品,和作品“对话”,让学生和作品相融合。“对话”是积极主动的心智活动,最终目的是获得。“对话”阅读体验中,学生作为阅读主体是最活跃的,一切都要动起来,一切都可以问,自己就是这个活动的主人。“对话”越主动,越活跃,延续时间越持久,学生获得的知识越丰富,阅读教学越成功,效果越大。从更宽广长远的视角看,“对话”阅读品质应该是阅读者终身受益的,也应该是终身具备的。“对话”阅读品质的培养应是语文教育着力探索的。
一、引导学生与作品对话,学习语言,完成母语教化,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对话”阅读主导的阅读教学,学生始终应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学生对话积极主动的程度有无高低,直接取决于教师教学艺术的高低优劣,是对施教者教学艺术的考量。
1.积极主动地读通语言文字,了解理解文字的精意。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阅读作品,总是要先接触文字,才能了解作品内容,获取信息,这是阅读的第一步,这第一步尤为重要。要和作品对话,首先得明白作品给我们说什么。不明白就成了阅读者的一种“困惑”,要引导学生多产生这种“困惑”;在此“困惑”情境下,“困惑”就成了不断学习的动力,学生就会主动探求作品语言文字的含义,去反复读诵、咀嚼、品味、识记,查阅资料,直至明白作品说话的含义。在长期的“对话”阅读中,学生的语言能力在不知不觉得到提高,发问的意识和习惯也逐渐形成。
2.与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作品对话,模仿、感受、学习、品味和接受不同风格的语言,感受语言的力量,语言的丰富性,语言之美。在不断的对话中,学习母语,提高母语的水平和能力,不断完成母语对人的语言教化。
和记叙文对话,感受学习简洁、生动、传神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精妙的修辞手法。和诗歌作品对话,感受体悟“诗歌是语言的精华”——言简意丰,富有音乐之美,图画之美,意境之美,意象之美。对话“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言浅意浓,自然天成,如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清泉,晶莹透彻。在不知多少次与诗文的对话中,如饮醇醪,为诗歌的语言之美陶醉。
二、引导学生与作品对话,学习作者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艺术,感受思维的力量
任何体裁的文章,都是作者借助语言思维的成果;作品谋篇布局的结构层次形式,是作者思维的外化,不管是逻辑思维还是形象思维。记叙文中的散文有形散而神凝的特点,形似表现出作者思维的发散性,但又散中求合,隘中求通。如庄子的散文,思维灵动,“汪洋辟阖,仪态万方”,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的推理性是议论文的生命线,结构层次安排是作者思维的需要和体现。说明文思维特点就是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本质及规律,把这些解说明白,同时表达一定的主旨。诗歌则要讲求形象思维。
培养人的思维习惯、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最有效途径是什么?就是与作品不断地反复对话,由浅入深,由粗到细理清作品的思维过程、思维特点和思维艺术,让对话者的心智受到触动,认可接受作者作品思维的必要性、正确性,为作者思维的精妙而折服,从而受到思维巨大力量的震动。在这样的长期对话阅读中,对话者的思维习惯思维能力就潜滋暗长了,而且是根深蒂固、受用终生的。
三、引导学生与作品对话,培植人的精神根基,构建人的精神家园,提高精神品位
阅读就是在与作品的对话中,批判性地接受作品思想、情感、精神教化,植根人的精神。“对话”阅读要求阅读者突破时空,以“现时我”的认知水平,和作品进行平等自由对话,进行精神的碰撞和交流,将外在作品中的因素内化为主体感受、认识,从而受到感染熏陶,接受作品的教化,释解“现时我”的心灵困惑,获得心灵的需求。在不断地对话中,不断释解新的心灵困惑。让阅读者心灵处于不断的不满足中,向作品的深层掘进。在对话中不断审视自我,发现自我。这种“对话”阅读在不自觉中上升成不断的精神创造性活动。人的精神在对话中传承了,植根了,丰富了,提高了。
(一)与传统优秀经典对话,领悟要言妙道,夯实人的精神根基
与《周易》对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昭示读者,生生不息,刚健进取;效法大地,涵容并蓄,积善成德。与《道德经》对话,领悟辩证思维的要义,“不妄为”收束了人性中的贪欲。与《论语》对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给了人为人处世的准则。和苏轼的诗文对话,作品把阅读者带入全方位的人生境界:不乏失意、落寞和苦难,但更多的是镇定、坦然和微笑,由高贵的精神品格和苦难的人生际遇相互作用下的宁静澄明,潇洒和从容,在苦难中体味生命的价值和真意的深沉,渡尽劫波仍然对生活和世界保持不衰热情的豪迈和旷达,充盈饱满的生命张力和浪漫的艺术气质。“一蓑烟雨任平生”磊落无惧,何其洒脱!“也无风雨也无晴”忧乐两忘,何其旷达!让阅读者体悟到,忧患和欢乐本是生活的一体两面,忧患与幸福取决于心灵的体验,正如亚里士多德说的“幸福是灵魂的事”。
先贤优秀的经典作品蕴含的传统精神和智慧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是后世人植根精神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唯有和经典对话,才能让传统优秀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二)与作品对话,启迪培养阅读者的批判意识、批判精神、创新精神和创造精神
批判精神是最可贵的精神,是创新精神的基础。人类思想进步史就是一部批判史。于漪说:批判不是否定,批判是在原有基础上使好的发扬光大,使不足得到克服。阅读者在大量的“对话”阅读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思辨,逐渐形成对事物自我独特的认知和判断,在与作品的对话中,和作品产生碰撞甚至是交锋,批判意识萌发出来。终于突破唯书、唯上、唯贤、轻信、盲从的障碍,在对话中大胆质疑、鉴别、比较,萌生自己独特的认知和判断。通过对大量材料的归纳总结推理,得出新的一般性的结论——对作品思想题旨及艺术高下的判断,说出真实的自己的话。最终,思维走向自我独立、精神独立。批判性对话的同时,也是孕育创新和创造的过程,有批判才会有创新进步,有创造发展。可以说,批判精神孕育了创新创造精神。
语言、思维、精神是“对话”阅读的一体几面,几个因素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不可偏废。在电子阅读、碎片化浅阅读强势袭来的时代,“对话”阅读着力彰显以人为中心,对人的能力和精神培养提高尤显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