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产业视野下宁夏岩画开发现状、思考与展望

2020-12-03

民族艺林 2020年3期
关键词:贺兰山岩画遗产

(中央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 100081)

岩画是人类史前文明的印记,是远古先民生产生活状况在石质材料上的一种图景反映,蕴含着人类文明的共同根源,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宁夏是世界岩画的荟萃之地,数以万计的宁夏岩画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精湛的艺术表现形式、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岩画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不仅是我国北方岩画的重要代表,更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市场开发价值。

文化产业是马克思文化生产力理论的现代表现形态和发展方向,文化生产理论认为精神生产是社会生产的有机组成部分,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1]西方文化资本理论也认为,“资本是一种铭写在客体或主体结构中的力量,它是一条社会世界的内在规律性的原则,资本(文化资本)有时可呈现出利益的一面。[2]文化资本可以以三种形式存在,即具体的状态、客观的状态和体制的状态”。岩画作为文化的“客观”存在,在象征性方面,文化商品预先假定了文化资本,资本在特殊使用中便可获得利润。因此,以文化产业视角审视宁夏岩画开发现状,发现其正走出一条“文旅融合”的发展道路。

一、开发实践:文旅融合

宁夏岩画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境内黄河两岸的山体崖壁上或山前洪积扇上,由贺兰山及其余脉、卫宁北山等构成。其中岩画分布比较集中的区域有麦如井、翻石沟、大(小)树林沟、黑石峁、归德(鬼头)沟、白芨沟、大(小)西峰沟、贺兰口、口子门沟、四眼井、石马湾、黄羊湾、苦井沟和大麦地等岩画遗址区。纵观宁夏岩画产业化发展现状,总体呈现出“南弱北强”的特点,即贺兰山北部,尤其是贺兰口一带已初具产业化规模,而中南部(青铜峡、中卫等地)岩画仍主要以保护为主,开发建设相对滞后。从开发情况看,正在形成集展览、节事、文创、研学与旅游为一体的“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一)推行国内外岩画展览常态化

文物展览具有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双重意义,岩画巡回展览则实现了固定遗产城市空间的动态化呈现,其最大意义在于引发更多人思考。为进一步宣传岩画并扩大宁夏岩画影响力,自20 世纪80 年代岩画事业起步以来,宁夏文化系统及相关岩画研究管理部门就开始在区内外举办岩画展览,较早的有贺兰山岩画在中央美术馆(1987)和中央美术学院(1989)等地的展览。新世纪初期,卫宁北山大麦地岩画(线描图和照片等)也进入中央民族干部学院等地进行了展出。2008 年,为更好地体现宁夏岩画的规模和特色、并促进世界范围内岩画保护、研究和开发,世界上建筑面积最大、中国唯一的岩画专题博物馆——银川世界岩画馆在贺兰山岩画遗址公园内建成并对中外游客开放,从此宁夏岩画区内专馆展出成为常态。

近十年来,宁夏岩画在国内外展览同样呈现出常态化趋势,这其中既有部委和自治区政府联合展或区内文博系统单位主办的岩画特展,也有个人相关岩画艺术作品专题展;既有在区内固定场馆的日常展,也有在海内外流动展出的巡回展。在岩画展的呈现方式上,往往是动静结合,如贺兰山岩画遗址区内韩美林艺术馆的现代岩画作品展和张学智“中国印象岩画”系列作品的海内外巡回展等。尤其是自治区博物馆自2011 年推出的优秀品牌展览——“宁夏岩画特展”,以每年多地、多频次的对外展出,更是将宁夏岩画推向国内20 多个省(含港澳特别行政区)的几十家文化单位以及俄罗斯、日本、法国、印度等诸多国家。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展览内容一般有单体岩画实物、拓片、线描图、图片、复制品、图画、文创作品或石器、骨器等数十种或上百种岩画相关展品,这样的展出不仅较好地弘扬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宁夏地域资源的独特价值,也为宁夏岩画遗产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契机。

(二)举办国际岩画文化艺术节

节事活动是文化产业的主要一环,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还有利于促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具有文化宣传和经济效益双重功效。贺兰山岩画遗址区的产业化发展规模和程度均走在区内岩画产业发展的前列,多年来银川市政府一直注重岩画文化的节庆化发展道路,主办国际岩画(文化)艺术节庆等大型节事活动,有力促进了岩画产业的快速发展。

历届艺术节的主题即可反映出宁夏岩画产业化发展的过程,岩画由最初的“重保护”逐步走向产业化开发。2008 年,银川市贺兰山岩画管理处举办以“传承文化,保护岩画,建立联系合作机制,共享人类文明成果”为主题的——宁夏银川国际岩画工作交流会议暨首届贺兰山岩画艺术节(简称“贺兰山岩画艺术节”)。第二届贺兰山岩画艺术节则以“传承文化,保护岩画,全面推动岩画的保护研究利用工作”为主题;2010 年第三届贺兰山岩画艺术节更是以“古岩画与新时尚”为主题,反映了岩画艺术开始突破保护与传承现状,与时代接轨出现产业转型。至2017 年第十届贺兰山岩画艺术节,新时代的到来促使岩画产业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对产业创新、融合的强调也日趋强烈,因此本届艺术节主题则是“岩画保护·文化传承·艺术创新·产业融合”。

如今该节事照例每年举办一次,持续时间大约一周,将“保护、传承、共享、利用、创新、融合”等现代文化产业价值理念贯穿其中,以展览展示、会议旅游、岩画探秘、文艺演出、乡土餐饮等为主要产品形式。其在贯彻落实文化强国战略,弘扬民族文化自信,促进岩画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同时,通过艺术节吸引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以及广大游客前往观光体验,进一步扩大岩画保护研究开发的国际交流合作,深化宁夏银川岩画文化的国际化发展,推动岩画文化传承和岩画艺术创新,提升贺兰山岩画旅游品牌,加速岩画文化与现代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三)开发“传统工艺+岩画”系列文创产品

文化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主要构成,文化创造力更是文化生产力的核心,创新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是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而文创产品的研发设计是文化遗产产业化实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创产品的数量、种类、结构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文化遗产的产业化程度。岩画文创产品的开发尽管市场占比不高,但却是宁夏岩画产业化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以岩画为主题元素设计相关旅游纪念品是岩画文化资本价值的有效转化。

近年来自治区政府进一步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盘活、整合区域内现有文化资源,努力突破岩画类文创产品研发瓶颈,将地方传统非物质文化(传统工艺)与岩画相结合,对文化系统及非物质文化传承保护相关人员进行“传统工艺+岩画”方面的培训,探索走出一条“传统工艺+岩画”的发展之路,从而打通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与现代之间的隔膜与壁垒,使得非遗传承与岩画的保护、传承和产业化发展相得益彰。

为此,政府、社会、民间力量总动员,让企业、个人参与到岩画文创产品的研发中,产品除常规的木质香薰、熏香蜡烛、真丝丝巾、手机架、日历便签、学习用品等现代日常多元类型的文创作品,还将剪纸、刺绣、泥塑、雕刻、歌曲创作、杂技表演、葡萄酒包装设计、微信表情包制作等与岩画主题相结合,创作出歌曲《走宁夏看岩画》、杂技剧《岩石上的太阳》、类人首印象岩画系列果香型葡萄酒、岩画微信表情包等多样化的岩画文创产品,真正让岩画活起来、动起来。同时借助中阿旅行商大会等各类平台进行展售,实现文化固定“遗产”的市场化“移动”。

(四)打造“研学游”教育(实习)示范基地

人类古老遗产是学术研究的基础,而学术传播同样是文化传播的基础。宁夏岩画最初发现、起步、发展于学界,后经学界多年研究、普及和推介方才逐渐被普通大众所认识。

宁夏岩画发现于20 世纪70 年代末期,自80年代起步以来,就通过积极组织参加国内外专题学术研讨会和举办展览来扩大影响力。较早的学术会议如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贺兰山岩画研讨会(1989 年)和“国际岩画委员会年会暨宁夏国际岩画研讨会”(1991 年)。新世纪之初,银川又举办了“第二届宁夏国际岩画研讨会暨国际岩画委员会年会”,两次国际岩画研讨会的成功举办,更是让宁夏岩画走出“深山”,迈向世界,主要岩画遗址区也成为“研究中心”。

除组织参加学术会议外,为更好地保护和研究岩画遗产,在国家和自治区政府的推动下,还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岩画保护研究措施,如成立岩画保护(研究)专业机构、创办岩画研究刊物等,这些举措为岩画“遗产”的大众认知度提升和产业化发展道路奠定了基础,岩画遗产的价值得到凸显,其“资本”魅力逐渐释放。

通过前期多年的学术研究“解读”,宁夏岩画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得到提升,同时也为大众研修学习提供了机遇,贺兰山岩画、中卫大麦地等岩画遗址区遂成为区内外诸多科研院所、高校、中小学教育(实习、研修)的主要基地。近年来,随着国内旅游热的兴起和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在大众需求突增和产业转型的双重作用下,岩画遗址区更是抓住机遇,将研学与旅游相结合,着力打造提升“研学旅游”基地的规模和档次。自2009年,贺兰山岩画管理处启动“岩画修学之旅”以来,通过持续举办贺兰山岩画艺术节、贺兰山国际岩画峰会等活动,使宁夏成为世界岩画的展示地、国际岩画交流地、学术人才的聚集地、研究考古的核心地、研究成果的发布地、岩画传承普及地。2016年,贺兰山岩画遗址区成功跻身全国首批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名录。

当下宁夏贺兰山岩画遗址区不仅承接合作高校、中小学的各种实习和修学,更是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出击,推进岩画艺术文化进院所、进学校、进课堂,同时顺应市场需求,在市政府协助下搭建“研学搭台,旅游唱戏”平台,并根据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推出了贺兰山岩画考察探秘游、文化寻根游、科普游、修学游、亲子游、小嘴话岩画、少儿学拓片、少令营、国学启蒙、石头上的花等多种大研学旅游产品和项目,开展岩画科普教育、少儿书画摄影大赛等主题活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五)推行“文化+旅游”发展模式

旅游开发一直是宁夏岩画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方式,文化遗产产业化注定与旅游业相伴而生,相辅相成。宁夏岩画事业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持续推动下,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逐步提高,为“岩画+旅游”发展提供了基础。银川市贺兰山岩画管理处成立之日起,其职责除保护岩画外,还作为宁夏旅游景点正式对外开放,主要负责组织管理岩画旅游相关事宜。贺兰山岩画遗址公园开园两年后,即被评为“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 个地方之一”,2008 年,再次被评为国家AAAA 级旅游景区。

近年来,宁夏岩画产业顺应时代和市场发展需求,借助自治区全域旅游发展东风,结合自身文化资源优势,着力做大做强“文化+旅游”发展模式。通过改善岩画遗址区基础设施建设、组织研讨会、岩画展览、举办岩画艺术节、设计岩画文创产品、调整重组管理机构、整合旅游线路资源、参加旅游推介会、搭建线上线下营销平台等多种形式,推动岩画产业的产业化发展。

在内部旅游资源质量提升和外部资源构建上,贺兰山岩画管理处顺应国家“事改企”改革大潮,将文物保护和旅游营销业务相分离,成立贺兰山岩画景区旅游公司,专门负责管理岩画的旅游运营;同时加大遗址区基础设施建设,对现有资源进行整顿、盘活和适度开发,以满足岩画遗产的历史重塑和旅游服务需求。为此,增设银川韩美林艺术馆,并对银川世界岩画馆进行重新布展,做到馆馆联合,实现了古老岩画与当代艺术的对接,共时呈现了岩画的“前世”与“今生”,让古老艺术焕发出时代的光芒和魅力。

在对岩画遗产的文化生产上,组织专家学者多方论证,充分发掘岩画遗址区相关古迹遗存,重建祭坛、增设八神雕像,搭建风调(南)雨顺(北)亭、祭湖凉亭,组织开展祭祀活动和仪式表演;翻修范家大院、山神庙等,以重塑贺兰山及岩画相关历史文化。同时,加大基础设施改造建设,改造加固贺兰口沟内两侧游览栈道,拓宽沟底泄洪通道;扩大停车场,重修岩画古村;与多家旅行社合作,重新规划岩画游览线路,开通岩画旅游专线和交通专线等。同时在岩画的产业转型上,探索“VR+旅游”模式;旅游管理上,在银川市政府的推动下,成立银川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进一步整合资源,搭建平台,抓住机遇,以旅兴文,以文促旅,为“文化+旅游”发展模式(融合)注入强劲动力。

二、现状思考:观念、品牌、规划与识(释)图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对人类“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是“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而惠及当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遗产资源价值的最好体现。宁夏岩画事业在多年的保护研究探索中,也逐步走向上产业化发展道路,尤其是贺兰山岩画,已形成“岩画搭台,旅游唱戏”的发展模式。但就全域而言,岩画的产业化道路尚未真正形成,在开发上仍存在大众遗产意识观念淡薄、遗址区缺乏全域规划、品牌知名度不高、研究上识(释)图能力不足等方面的问题。

(一)熟“石”无睹,大众“遗产”意识观念淡薄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精神生产是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语言中”。[3]在这里,“精神生产”被认为是开发自身的精神资源并且创造出观念形态的精神产品的活动。

宁夏岩画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特殊的文化遗存,是历代各民族生活图景和精神文化的真实反映,蕴含了各民族生活、历史更替、地质变迁、气候变化、物种选择等各方面大量的信息,具有极高的文物史料价值。但遗憾的是,由于历史、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个人文化素养等各种原因,使得部分“精英阶层”人士对岩画为何物、有何价值也不甚明了,更别说一般普通大众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对很多旅游者来说,当目睹岩画的“芳容”时,仍旧认为那只是古代放羊人打发寂寞时间的涂鸦作品。

长期以来,由于普通大众对岩画“是什么”的不了解,因此要树立遗产保护意识更是无从谈起。曾经生活于岩画遗址区的当地人对习以为常的“石画”更是熟视无睹,随意破坏时有发生。如贺兰山岩画在20世纪70 年代末被“发现”之前,贺兰口的村民在凿渠、建房子、砌墙、搭羊圈等生产生活中开采或使用了很多“石头”,而这些崖壁或单体石头上却有大量的岩画;大麦地的岩画遗址区,则是牧羊的“好地方”等。直至今日,尽管国民整体素质已经有很大提高,但仍有很多人在问:岩画是什么?有什么用?文化只有“自省”“自觉”,然后才能“自信”。因此,岩画“文化遗产”的信息大众传播、遗产认知提升之路仍任重道远。

(二)单打独斗,岩画遗址缺乏全域规划

宁夏是我国北方岩画的主要汇聚地,岩画数量庞大,类型丰富,主要分布在黄河两岸贺兰山、灵武东山和卫宁北山等山脉的山沟里、山前洪积扇或荒漠草原区,由北向南基本呈线状分布,地理空间跨度较大,行政规划上横跨石嘴山、银川和中卫三市。从各地岩画产业化程度看,由于岩画遗产“藏于深山、秀于竹林”和疏密不一的分布状况,客观上使得各主要岩画遗址区的开发程度不一,很多岩画区仍处于较为“原始”的状态,至今“人迹罕至”;在经营管理上,各地遗址区规划经营基本都是各自为政、散点经营,保护、管理、开发基本是单打独斗,全域缺乏整体布局和长远规划,有些地区的开发,只是作为旅游项目的子项目予以考虑,并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

岩画是人类特殊的“文化遗产”,可谓看一眼少一眼,其日渐稀少的境况着实让各区域的保护者伤神。鉴于各岩画区所属地方政府的经济开发能力,如果开发不当,反而会加速岩画的消亡速度,因此应进行区域联合,先应在国家、省级层面上做好岩画产业的顶层设计,科学布局,突出重点,点线结合,从而推动宁夏岩画产业整体协调发展。

(三)“好酒深巷”,岩画品牌知名度不高

宁夏岩画事业经过几十年发展尽管目前在国内外形成了一定的影响,但仍多见于学术圈,普通大众对岩画的熟悉程度仍旧不高,除受地理位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国内外旅游冷热程度、岩画文化遗产信息大众传媒等多种因素影响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则是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时至今日,区内各岩画点之间、岩画类型之间、岩画图像构造、断代与区域关系等诸多问题并不是很清楚,因此,凸显不出宁夏岩画在我国北方乃至全国岩画家族中的特点和作用。同时在产业开发方面,由于同质性较高,使其淹没于其他岩画之中,没有形成宁夏岩画的品牌效应。

加之文化遗产信息大众传播的不足,则会形成“好酒深巷”问题。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宁夏岩画,尤其是贺兰山岩画文化遗产信息在大众传播中存在一些误区,如传播渠道不当、传播内容存疑、受众不明确等都会降低遗产信息的大众传播力度。

(四)望图生义,识(释)图能力不足

宁夏岩画是北方岩画的主要代表,数量庞大、种类丰富、分布集中而富有特色,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在政府和文化界的共同努力下,相对于国内其他同行,宁夏岩画保护研究和产业化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头。仅就学术影响力而言,世纪之交我国仅有的两次国际性岩画研讨会(1991、2001)都在银川召开就是最好的例子。

为了更好地保护、开发和研究岩画,几十年来宁夏岩画事业在自治区党委和“岩画人”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成立了管理研究机构、出版岩画刊物、制定岩画保护法律法规等,时至今日形成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同时在岩画研究方面,宁夏本地已涌现出一大批研究岩画的学者,正是他们的辛勤耕耘和不断进取,有力推动了宁夏岩画事业的发展。从最初的发现、考察、调研,到后来众多的研究论著、成果的出版,使宁夏岩画研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其成果的影响力在全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新时代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均衡不充分的发展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其中最突出的表现便是近些年不断上涨的游客群体数量,尤其是自驾游、亲子游等。在这一背景下将古老的文化艺术推到了新时代的前沿,因此对中华传统文化或文化遗产的发掘迫在眉睫,古老岩画艺术则需要新时代的诠释和解读。但囿于岩画历史久远、文献不足和研究者知识结构及自身素质等现实因素,如今的岩画研究在诸多面向上进展不大,甚至裹足不前。有些岩画“解读”较为浅显,或者有些牵强,甚至有“望图生义”之嫌。当然,岩画解读工作是个复杂且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多领域知识的综合运用,需要专业的机构和人员合作进行。因此,相对于社会发展的脚步和人民的精神需求,岩画的研究机构、人才队伍的能力都需要加强。

三、未来展望:推动“遗产资源化”转型

岩画是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也是民族精神文化的载体,是长期历史积淀的不可再生资源,是无法替代的历史遗迹,加强保护是文化遗产价值存在的主要前提和基础,而开发利用则是目的和根本。在实际开发中,应严格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原则,切忌“杀鸡取卵”式的盲目粗放开发。

展望岩画产业化道路,结合实践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建议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统筹全域做好全区岩画保护与开发的规划设计工作,从而平衡好保护与开发间的张力,同时积极引导民众参与到岩画保护中,提高文化遗产意识,努力打造宁夏岩画品牌特色,也要引智强文,加快申遗进度,继续加大“研究+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等多措并举,推动岩画“遗产”向“资源”转化,从而最大限度地释放出岩画“遗产”的资本红利。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积极引导民众参与

岩画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宁夏是世界岩画的主要的荟萃之地,岩画的保护和开发需要政府、社会和民众多方的积极参与。艺术是属于人民的,人民群众是文化生产力的主体,但在现实操作中,需政府牵头引导民众积极参与,宣传岩画的价值和意义,使普通大众了解岩画是什么,从而增强其保护欲和文化遗产意识。只有意识到了,才能更好地发挥“精神生产力”的作用。社会是岩画遗产资源生态“存活”载体,充分调动遗产所在地民众对于岩画遗产的保护积极性和团体协会以及民间个人力量,能够产生重要的主体性作用。市场是岩画遗产资源生态保护的重要手段,坚持适度、竞争和社会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的原则,提高岩画遗产地资源保护管理的质量,吸引社会资金转变为保护资本,从而促进岩画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二)通盘考虑,做好全域岩画产业发展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有利于对事务的整体把握。当下宁夏岩画遗址区各属地管理单位在岩画保护、管理、研发、传承和产业化转化上,多是根据本市县财力、人力情况,给予岩画力所能及的投入,因此,产业化进程表现不一,总体呈“北强南弱”现状。

从岩画遗址区建设、旅游开发实践来看,宁北地区贺兰山岩画主要以贺兰山岩画遗址公园(贺兰口)为主,行政区划上隶属银川市,借助区位、资源优势在基建、开会、办节等开发投资上力度大,岩画旅游也是精品制定线路;而宁中岩画则以卫宁北山大麦地为主,行政区划上隶属中卫市,岩画保护投资建设等力度都相对较少,在旅游资源上主要依托沙坡头景区,参观岩画为非必选线路,此二者在岩画的保护研发和管理经营上基本属于各自为政。隶属于其他市县的岩画遗址,囿于其分布特点和属地财力,则大多处于“无人问津”的原始状态。

因此,鉴于当下产业化发展现状,需通盘综合考虑各市县的岩画规模、数量和特点,做好定位、规划和发展先后顺序,对于各地岩画,开发哪些、如何开发等重要问题都需要充分论证,做好顶层设计。

(三)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打造宁夏岩画品牌

鉴于“好酒深巷”和品牌特色不明显等问题,需注重营销宣传和品牌塑造,在品牌塑造中,要充分发掘岩画的内涵和外延,以文化为产品注入情感、精神和品位,凸显岩画品牌特色。身处科技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一个品牌的塑造和传播绝对不能忽视传媒的力量和作用。宁夏要做好岩画产业保护与开发,一定要利用好一切可以宣传的工具。

在品牌塑造方面,宁夏岩画应借助文化、旅游、产业,三位一体,盘活优势资源,加速融合发展。主要做法有:一是立足文化传承,深化社会化教育,将岩画研学旅游形成品牌;二是做活展陈平台,构建体系化格局,岩画文化展示精妙绝伦;三是着力开发利用,探索市场化道路,岩画产业发展方兴未艾。

文化是旅游之魂,旅游又是文化传播推广、传承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对贺兰山岩画遗址公园内历史文化、人文艺术、地理奇观、生态景观等特色厚重的人文及自然资源的开发打造,已发展成为一个集展览展示、科普教育、研学交流、互动体验、文化传承、艺术创作、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已成为宁夏银川地标式文化旅游名片、中国西北地区标杆旅游景区、国际驰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当下正在着力打造宁夏岩画的个性品牌,文旅融合,释放文化遗产的价值与品牌效应。

(四)引智强文,以“文”促旅

人是一切事业发展的根基和保障,文化生产力及文化产业等相关理论研究滞后,从一定程度上会阻碍或影响国家政策的制定和普通大众的思想观念。宁夏岩画产业要实现较好较快发展,抢抓人才资源同样是第一要务,尽管前面的论述里已经提到,宁夏岩画事业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在较长时间内一直处于全国同行的前列,同时也涌现出一批关心、保护和研究岩画的人才队伍。但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尤其是近些年,宁夏岩画的行业影响力在相对减弱,而南方兄弟单位——广西花山岩画的影响力却在逐渐增强,这与其人才队伍和成功申遗有一定关系。当然,一项事业的发展有多方面原因,但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支撑宁夏岩画事业发展的人才队伍总体日渐式微,尤其是满足新时代岩画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如规划、营销、管理、研究等各方面人才都需要加强。

纵观宁夏岩画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宁夏岩画产业,尤其是岩画研究方面,存在青黄不接、后劲不足的现象,这虽然与岩画本身所涉及的广阔领域和行业领域有关,但是更重要的是与岩画学的学科体系及宁夏岩画产业整体规划、营销策略和人才培养模式等因素有关。毫无疑问,大背景是中国岩画学的学科体系尚不完善,岩画研究中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的指导是导致岩画研究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但同时人才的因素也是导致岩画学学科发展的障碍。

鉴于此,我们认为宁夏岩画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各类掌握新技术、新技能、高素质的专业人员参与进来,即专业人做专业事。此外,还需要跨专业、跨领域、跨地域的人才进行合作,唯有通过引智识(释)图,形成“专业+合作”的人才队伍和人才高地,形成区域岩画研究以文促旅式发展,宁夏岩画产业的发展则有希望。

(五)加速申遗,推动“遗产资源化”转型

岩画遗产资源作为资源的一种形式,相对于其他资源来说,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源,利用岩画遗产资源可以创造财富,这是“资财之来源”的本质所在,岩画遗产资源也必然能够创造相对应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近年来,在全球“遗产资源化”大发展的趋势和背景下,岩画作为一种古老的遗产其意义和价值在不断凸显,从遗产到资源的转变,是人们对于遗产价值的再认识和再提升。鉴于宁夏岩画在中国岩画家族中的地位和在世界岩画遗产界的影响力,在20 世纪末期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画委员会列入非正式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997)。新世纪初期,宁夏第二届国际岩画研讨会举办之后(2003),即借助两届国际岩画研讨会的影响力,快速启动了贺兰山岩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工作,但直至今日仍申报未果,不免让人感到遗憾,而广西花山左江岩画的成功申遗,无疑对宁夏的岩画开发与保护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也值得北方岩画地区反思和学习。

广西花山左江岩画作为后来居上的成功典范,其充分发掘了自身文化的特点,因地因时变岩画遗产为岩画资源,走出了新时代岩画产业发展的可持续道路。申遗成功无疑是对岩画价值的国际肯定,助推了岩画的品牌价值,其带来的社会效益和资本效益不言而喻。因此,宁夏岩画申遗工作应抓紧持续推进,争取早日申遗成功,实现遗产资源化。而“中国北方岩画文化遗产资料集成及数据库建设”的正式启动,无疑为宁夏岩画的身份归属提供了基础。同时抓住机遇加快“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依旅兴文,以文促旅,进一步释放岩画“遗产”的文化资本“红利”。

四、结语

作为人类早期的重要文化形式,岩画是理解人类文明演变的重要窗口,也是打开当时社会的一把钥匙。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人民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日趋强烈,这与“日渐消失”的人类共同文化遗产之间形成了张力。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并利用好古人留给我们得天独厚的文化“遗产”,考验着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

从文化产业(文化资本)的视角看,宁夏岩画蕴含巨大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几十年来,宁夏岩画事业在政府、社会、学界和民众的共同推动下从无到有,从发现到逐渐初具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宁夏岩画在开发实践中正在形成集展览、节事、文创、研学与旅游为一体的“文旅融合”发展之路。但就全域而言,在开发上仍存在大众文化遗产意识观念淡薄、遗址区缺乏全域规划、品牌知名度不高、研究上识(释)图能力不足等方面的问题。鉴于此,建议政府通过做好规划设计、引导民众积极参与、突出宁夏岩画品牌、引智强文、深化文旅融合等举措,从而推动岩画的“遗产资源化”转型发展。

猜你喜欢

贺兰山岩画遗产
贺兰山沿山地区强对流潜势预报方法研究
观岩画
印象贺兰山
遗产怎么分
千万遗产
《满江红》中的“贺兰山”在哪儿
阴山岩画
岩画系列
遗产之谜
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