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聚落”内的民俗体育与舞蹈
——宋江阵的宗族文化符号研究

2020-12-03

关键词:宗族闽南精神

吴 畏

(厦门医学院,福建厦门361023)

“聚落”一词,古指小型的村落与聚居区,“聚”字最早见于《史记·帝本纪》中“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1],“聚,谓村落也”,是区别于“邑”与“都”一种较小规模的聚居形式. 可以说,传统聚落就是当地文化的载体,是展示某一地域、历史在当代的“新”式呈现,包含这个地域的民俗文化、传统风貌、地方特色与文化底蕴等. 闽南传统聚落最为显现的文化特征之一即宗族文化,表现在闽南地区的民间社会宗族性社会活动活跃,宗族文化发达,传统聚落被视为宗族内群体或个人的祭礼、娱乐、经济、教育等场所.

1 传统聚落的宗族场域形态

1.1 闽台传统聚落的生态位划分

按聚落空间“生态位”[2]概念的划分方法,福建大致可以分为3 个聚落区:闽北综合文化聚落区;闽西客家文化聚落区;闽南部闽南文化聚落区. 每个聚落区都有着极具特色的聚落风格,形成了特定的聚落空间与人文形态. 其中,闽南部闽南文化聚落区主要集中在晋江与九龙江流域,涵盖了漳州、厦门、莆田与泉州的沿海地区,以闽南文化为主要特色,以“爱拼才会赢”的精神为聚落内核. 当地聚落景观多位于沿海、河的平坦处,因长期遭受海风、潮水侵蚀,聚落居民用石块砌墙,用石块压顶,形成了独特的“红砖白石”的石厝文化景观. 例如,福建泉州的铺下村,是典型的闽南文化聚落形态,整体风貌为大石头垒砌的古寨,形成一种“飞檐翘角”的闽南古厝形式的古聚落.

宗族文化是带有典型地域特点的民俗文化形式,其存在与传统聚落形态的演变有着深刻的关系[3].传统聚落中,宗族文化中的祭祀建筑需要占据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例如“庙宇”“祠堂”的位置有着严苛的考究,一般位于聚落中有利的地理环境,也可以说是“风水”最为上乘的地方,形成其在聚落内人民心中的仪式信仰. 大家在一致的宗族信仰中、共同语言中、相同的生活习俗中获得了统一的情感——“根基性”情感,即聚落内的“个人生长在某一特定社会中而获得的语言、宗教、风俗习惯与宣称的血统等”[4].

1.2 传统聚落的文化特质与精神空间

“传统聚落”的存在都有内部的认知体系与风俗文化、制度规范和伦理道德,形成了传统聚落独有的文化特质. 文化特质是指传统聚落所特有的象征意义,在内部的聚落环境内,人类将自己的希望、渴求、梦想与恐惧都在环境中通过其特有的艺术形式、风俗习惯、村规乡约等表达出来. 例如山村民歌、乡野小调、针织画艺等艺术形式;丰收时节的丰收宴席、春节的舞龙舞狮、“大头娃娃舞”、踩高跷等风俗习惯;以及建立宗族祠堂,树立宗族规矩等,都是聚落文化的物质表现与精神意识,深深的反映了聚落人们的精神世界与理想,烙上了独特的聚落文化特质.

闽南传统聚落的精神空间,关键点在“传统”与“精神”,是人类追求内在情感、外部伦理、礼乐相象,风俗易化的文化品质和精神状态. 可以简单归纳为:其一,具有山水情怀的精神世界. 传统聚落受到自然空间的限制,这种限制是聚落最初形成时,人类“自由”、主动选择的,会依山而建,傍水而栖,平原则耕,大海则渔,将山与河作为聚落形成的原则,寄情怀于山水,用自然培植品质,构建文化;其二,将血缘、亲情作为家族精神的纽带. 传统聚落内,以血缘和婚姻组建家庭,以多个家庭结成家族,建立一种人与人、人与氏族、人与社会之间的群体纽带关系. 他们遵循统一的道德价值、行为规范与风俗习惯,形成宗族文化内核,以此建构聚落内部的家族精神,信仰与归属感由此产生.

传统聚落的形成是在特定、适宜的地理环境和深厚的人文历史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其空间形态也是从无到有,从内部的更新到外部的扩张,在人类的社会发展、思想意识生成、文化环境渲染与民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2 传统聚落中的宗族文化符号

2.1 闽南宋江阵的宗族文化符号

宋江阵的流传核心区域是典型的闽南传统聚落区域,有着深厚的宗族文化渊源. 宗族也称家族,是父系氏族血缘关系下建构出的一种“多家庭单位”,是尊崇祖先崇拜与宗法观念的规范而生成的一种社会性群体,其必须具有相对稳定的居住区、有一定的血缘系统人员关系、有相关的组织原则与组织机构来进行管理[5]. 通常,宗族是聚落的一个部分,多个宗族组成一个传统聚落,但是在闽南等地的传统聚落往往只有一个宗族组成,如厦门市的郭山村即以郭姓为主.

闽南宋江阵以宗族为主要载体进行传承与发展,形成了以传统聚落为归属场域的文化建构. 参与者在这种文化建构中享受到宋江阵活动的文化价值,领会到宋江阵活动的象征意义. 例如郭山村是宋江阵传播的主要聚落之一,其传承主体以村内郭姓为主,宗族延续与文化活动呈现出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村民保留、传承、发展着宋江阵的文化活动,另一方面宋江阵在郭姓宗族的延续过程中发挥着强有力的社会价值与功能,形成一种珍贵的历史记忆,这种记忆通过宋江阵活动中肢体动作、表现过程、展演形式等方面的循环往复被放大成为一种宗族所特有的象征符号. 这种符号既是祖辈曾经有过以宋江阵保家卫国的伟大壮举;又是对宋江阵在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英勇祖先事迹的历史记忆;也是宋江阵演变出来的“以武尚德”的精神图腾;还是通过宋江阵表现出在新时代渴望美好生活的内心向往. 随着时代的变迁,宋江阵中“保家卫国”等的功能层面逐渐弱化,但是其作为传统聚落的一种宗族符号成为本族群的集体记忆,成为一种精神象征.

2.2 宋江阵对宗族文化的继承

宗教祭祀活动或宗族祭礼活动是对先辈尊崇的过程,也是传承与创造宗族文化的外化手段. 宋江阵因其与聚落内宗族文化的各种密切联系作为宗族祭礼的仪式被推到聚落内外的舞台. 其聚落内的宗族亲情为宋江阵攒积了稳定的参与人群;其聚落内的武术、体育传统为宋江阵积累了广泛动作性的素材;聚落内外长期的“械斗”为宋江阵的军事性特征的形成提供了平台;聚落内宗绅自治的格局为宋江阵的延续提供了保证[6]. 在祭礼仪式(展演)中宋江阵往往被视为是先辈们精神的映射,是先辈们勇于拼搏、敢于牺牲、不断奋斗的精神象征. 而在宋江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文化认同可以更好的调整聚落内的社会秩序使其规范,形成聚落内的文化向心力与族群认同,更好的促使族群的延续.

3 突破传统聚落传承方式的宋江阵文化符号创新

3.1 实现宗族(聚落)+学校+社区的多层次传承

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从聚落已从封闭走向开放,而主要依托宗族进行延续的聚落形态逐渐的地被“破坏”,宋江阵在聚落内的传承等于失掉了“根基”. 因此,对于宋江阵的传承应该顺势而为,有所突破,积极的拓宽宋江阵的生存空间. 一方面,保护与发展传统聚落的完整性,最大限度的使传统聚落发挥好宋江阵的“场域”作用,使古村落、传统聚落能够继续成为宋江阵的活动主体与最佳场所;另一方面,推动宋江阵进校园活动,探索宋江阵与教育的结合途径,例如,作为课间操、体育课、民俗文化进课堂等形式进行开展,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身体素质与纪律观念等,为更好的进行学科教育提供了基础保障;第三,扩展宋江阵在社区范围的活动场所,进行社区与城镇等地域的传承与推广,与当代社会相连接. 积极对接乡村振兴战略与城镇化建设的政策使宋江阵的传承改变以往单一的依靠宗族文化进行传承的模式,多渠道、多路径进行传承.

3.2 坚守文化内涵基础上的传承模式创新

坚守本土化的传承是民俗活动与文化传承的最直接手段.“本土”意为当地的、本地的,即该文化与活动的源起之地与繁衍之地. 将宋江阵坚守带本土化传承是为了继续保持宋江阵原有的生态韵味与民俗风貌,是为了宋江阵能够与传统聚落相融与共. 前文提到将宋江阵多层次进行传承是基于传统聚落逐渐消解与正在消解的假设中实行的“不得已”办法,如果能够做到传统聚落的原生性,是没有必要盲目扩大化的进行宋江阵的“传播”,因为盲目的传播必然会丧失原生原味,导致宋江阵形式与过程的逐渐变形,其特有的文化属性与符号价值也不复存在. 真正的本土化传承是在传统聚落的基础上,协同宗族文化资源,寻找宋江阵的文化内涵与资源价值. 一方面,协同传统聚落的宗族文化历史,梳理宋江阵在聚落的历史脉络,深入探究宋江阵与传统聚落的文化关联,发掘宋江阵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持续进行本土化聚落的保护,以宗族文化结合宋江阵传承,进行传承土壤的保护与合理发展;最后,运用创新思维进行传统聚落的开发,使传统聚落能够在保留宗族文化土壤的范围内形成宋江阵的文化品牌,达到经济方面的价值,激发聚落内人们的积极性,形成宋江阵文化的软实力,从较为长远的发展目光中进行宋江阵的传承.

4 结语

传统聚落的“传统”使其宗族文化特性表现尤为瞩目,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在血缘、姓氏、权利等各种催发机制形成了有代表性的宗族群体文化,形成了宗族观念下的地域生态位与精神空间,并衍生出一种代表宗族文化的符号. 闽南地区的传统聚落历史价值、人文价值、生态价值等更为显著,宋江阵作为闽南传统聚落文化活动的典型代表,是传统聚落呈现的关于宗族显现的符号表征、基本内核与外部形态,包含着深邃的社会内容,有着一定的审美情趣与人文价值.

猜你喜欢

宗族闽南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魏晋南北朝宗族體制與家庭文化建設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闽南文化传承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闽南渔村妈祖巡香蟳埔女盛装亮相
闽南拍胸舞迎来台湾小弟子
代际分化与“俱乐部式宗族”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