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问,妙答
——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探讨
2020-12-03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金湖娃艺术小学杨发勇张龙梅
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金湖娃艺术小学 杨发勇 张龙梅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教师与学生实现互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教师可以使用提问来调节学生的学习状态,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可以根据问题和教师展开互动,增加思维活跃度,提升学习效果。可以看出,课堂提问对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立足于小学数学课堂现状,为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出策略。
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
1.问题低效,学生思考偏少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所提问题低效,导致学生思考偏少,无法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首先,教师提出大量记忆复现性问题,只需根据记忆回答即可。比如: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教学时,教师问学生:“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学生只需要将教师刚刚讲过的计算方法复述一遍,无需深入思考。其次,教师提出了大量简单的判断性问题。比如,教师讲解运算的过程中,每运算一步,教师都问学生:“这样做对不对?”这样的提问,学生只是机械地回应。数学教学十分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而这些低效问题无法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应该进行改进。
2.问题割裂,学生思维间断
思维活动是一种逐步深入的行为方式,只有在这种逐步深入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才会得到发展。但常常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系列问题之间没有联系,使整节课教学隔断为许多分散的部分,让学生无法感受完整的思维过程。比如:在轴对称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展示一个正方形,问学生:“这是什么图形?”学生回答:“轴对称图形。”教师又问:“你们能不能画出它的对称轴?”学生画出了正方形的一条对称轴。教师再展示圆形,问学生:“这是什么图形?”学生回答:“轴对称图形。”教师接着问:“你们能不能画出它的对称轴?”学生画出了一条圆形的对称轴。显然,这两个大的问题都是观察图形的特性和寻找对称轴,两个问题是重复割裂的,没有形成必要的联系,教学效果一般。实际上,教师可以从正方形和圆形都有多条对称轴入手提问,抓住两者的共性,建立联系。
二、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巧问培养思维能力的策略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许多都是低效的、割裂的,对学生思维能力的促进效果非常有限。为了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必须要改进课堂提问方式,通过巧问来引出学生的妙答,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下面从三个方面探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巧问设计,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
1.提问要开放,引发学生深度思考
开放性问题可以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思考和回答的机会,而不局限于少部分学生。为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最好能够提出高质量的开放性问题。教师所提的开放性问题要能够结合真实的生活情境,有效地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前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进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比如:在进行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学校的平面图展示到投影屏幕上,并提出问题:“同学们,这是我们学校的平面图,上面标出了一些数据。请问如何根据这些数据计算我们学校的总面积呢?”学校平面图是一个组合图形,学生运用前面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面积计算方法都无法直接计算出总面积。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挑战欲望,学生们跃跃欲试。通过一番思考和尝试,学生们想到了分割法和填补法,他们通过这两种方法完美地解决了问题。在本次教学中,教师将提问与生活联系,形成开放性问题,从而引发了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学生在这种尝试性的思考过程中,运用到了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2.提问要连贯,带领学生循序渐进
连贯是指问题前后呼应、逐层深入,它能够带动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的思路有条理性和逻辑性。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教学环节的连贯性,并根据具体的教学环节来设计连贯的问题。问题要前后联系,通过联系来揭示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问题要逐步深入,通过越来越复杂、深入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量越来越大,进而起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效果。
比如:进行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时,教师利用逐步深入的连贯问题来帮助学生学习。首先,教师提出问题:“爸爸吃了1/8 块蛋糕,妈妈吃了3/8 块蛋糕,他们一共吃了多少蛋糕?”学生结合图片会发现爸爸和妈妈一共吃了4/8 块蛋糕,即1/2 块蛋糕。学生可以从这个问题中体会出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法则。接着,教师对此问题进行拓展,新提出的问题为:“爸爸吃了1/6 块蛋糕,妈妈吃了1/3块蛋糕,他们一共吃了多少蛋糕?”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块蛋糕图片,并使用动画将蛋糕图片分成6 等份。学生通过思考发现1/3 等于2/6。接着,学生只需要按照前面学习的同分母的分数加法法则进行运算即可。学生通过计算的体验理解了异分母分数加法的方法。最后,教师提出问题:“如何进行分数的加法运算?”学生根据前面的实践,可以总结出分数加法的基本方法。对于分数的减法运算,教师可以采用类似的问题引导,并且将这些问题与加法运算联系起来。在本次教学中,教师通过具有连贯性的问题,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最终方法。在思考连贯性问题的时候,学生的思维逐步加深,他们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入。显然,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3.提问要生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提出的问题比较单调、枯燥,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学生的喜好来设计问题,并且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使问题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呈现出来,促进学生主动地进入到问题探究中。
比如:进行扇形统计图教学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喜好,利用电视动画节目设计了问题。教师提出问题:“你们都喜欢看动画片,那么你们最喜欢哪些动画片呢?”许多学生脱口而出说出了他们最喜爱的动画片。教师将最受学生欢迎的动画片名称写在黑板上,问学生:“这些都是大家最喜欢的动画片,但是我不知道到底有多少比例的学生喜欢某一部动画片,我们能不能做一个统计来解决这个问题呢?”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统计工作,并对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这张统计表反映了每一部动画片最喜欢的人数,我们如何才可以最直观地从中了解到每一部动画片最喜欢人数的比例呢?扇形统计图可以帮助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听到问题后,立刻翻开课本,自主阅读课本中所介绍的扇形统计图。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将统计表转换成了扇形统计图,回答了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在本次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的喜好设计问题,使学生产生了迫切解决问题的需要。学生投入到问题解决过程中,他们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进行尝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自然会得到很大程度地提升。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学价值。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开放、连贯和生动的,这样就可以逐步深入地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同时通过一定强度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