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城市人文精神与社区美育教育

2020-12-02张跃忠

现代艺术 2020年3期
关键词:讲坛人文精神文艺

现代城市人文精神与社区美育教育

徐仲偶

1952年生,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前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版画院前副院长,宁波大学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

1994年受邀为美国马里兰州艺术学院客座教授,被巴尔的摩市政府授予终身荣誉市民。1995年受邀为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完成巨幅肖像,现作品被美国德克萨斯州布什总统图书馆收藏。

作品曾获全国第十届美术作品银奖、获全国第十一届版画展铜獎、获全国第十七届版画展优秀奖、获文化部鲁迅版画创作奖、获波兰国际版画双年展奖。

2019年12月27日,由四川省文联指导,《现代艺术》杂志主办,中共成都市成华区委宣传部、成华区文联、四川福宝美术馆协办的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现代艺术》杂志社“文艺百家”工程文艺讲坛2020年第01期(总第25期)在四川福宝美术馆开讲。

作为2020第1期文艺讲坛,《现代艺术》杂志社特别邀请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徐仲偶担任主讲嘉宾,带来主题为“现代城市人文精神与社区美育教育”的讲坛,讲坛由张跃忠担任学术主持。讲坛现场的观众大多是徐仲偶老师的学生,也有年轻的学生因崇敬徐老师而从远方赶来,百余人齐聚一堂,共同聆听徐老师的分享,这个冬天似乎也因为有徐老师的到来而感到特别温暖。

讲坛伊始,《现代艺术》杂志社总编辑蒲秀政在致辞中提到:“文艺百家”工程涵盖编辑文艺百家特辑、举办公益文艺讲坛、组织惠民采风活动、策划创新主题展览。其中,文艺讲坛是大型艺术类公益讲坛,也是“文艺百家”工程的重点品牌之一。自2018年1月开始,讲坛每月举办一期,现已圆满举行了24期,邀请了电视、美术、民间文艺、电影、摄影、书法、音乐、曲艺、戏剧、杂技、评论、舞蹈门类的艺术家,走进小学、大学、美术馆、文化馆、社区、书院、社科院等不同场所,奉献了24场异彩纷呈的文艺盛宴。今天,特别邀请到徐老师为我们拉开2020年的讲坛序幕,甚是感激,要感谢徐老师,感谢福宝美术馆,同时,“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现代艺术》杂志社‘文艺百家工程.文艺讲坛今日正式落地四川福宝美术馆,希望‘文艺讲坛,的新:老朋友多多关注、支持。

学术主持张跃忠表示:徐先生是我国重要的艺术教育家和最具创作活力的艺术大家。在他五十年的教育生涯中,亲手创办的艺术院校就达5个,长期从事教育与艺术研究工作。由于工作的需要,每年都要在世界各国的大都市之间往来交流,由此,当他在面对一座城市的时候,自然地带着国际化的眼光。他认为看一.座城市是否有魅力,是看这座城市是否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尊重,是否尊重历史,文化名人有多少,教育的发达程度,有多少文化学术活动等。作为一位教育家、艺术家和管理者,他每天都在思考如何为城市建设发展注入文化活力,为一座城市的人文精神确立新的标杆。由此,他对现代城市人文精神的内涵有更多的理解。

整个讲坛采用对话探讨、互动交流的形式。徐老师谈到目前教育的情况时,认为很多学生都是手上功夫很厉害,而精神却没有跟上。真正的学习是要从自己出发,列出自己的清单,并给出学习的方法找到自已最喜欢什么和最不喜欢什么,才知道今后的人生要往哪里走,并制定计划(包含近期、中期、长期计划),最后再把时间管理跟上,这样的学习效果是最有效的。他认为教育最重要的是需要让学生成为一位灵魂纯粹的人,而不是只追求外在需求的人。学艺术的目的是先让我们变得像人类,接着才是去为社会服务的人类。

在讲坛中,徐老师提出美育教育是立体美育的新概念。立体美育是贯穿儿童至老人的新型美育教育体系,是使终生学习达到顺其自然的和谐关系。其教育的方法是分层级而互动,分级教育就是少年有少年的快乐、青年人有青年人的快乐、中年人有中年人的快乐、老人有老人的快乐。分层级美育教育对应的问题是:少儿教育、青少年教育、中年教育、中老年教育等问题。互动的教育是在教学中将语言学、人际交流学的内容转化为爱,学会把爱奉献给社会。

在互动环节,一位社区工作者向徐老师提问,“怎么把‘爱用艺术的形式传递给大众”,徐老师深人浅,以爱为基点,以美为推手,最后达成和谐、交流的社会风尚。他表示社区的美育是要从身边环境做起,从生活中发现。在讲坛的最后,学术主持张跃忠表示,如果能把一个社区建设成一个终生学习型社区,能达成一种终身教育的理念,那么就不会存在输在起跑线、高考定终身等问题,也希望用立体美育教育体系,通过社区民间的力量对中国的教育现状有所改变。

2020年,《现代艺术》杂志社初心不改,将继续本着“不厚名家,不薄新人”的原则,通过打造文艺的百花园,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文艺人才,同时为文艺工作者和文艺爱好者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为人民群众搭建一个与艺术零距离接触的艺术桥梁,为四川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徐仲偶先生是我国重要的艺术教育家和最具创作活力的艺术大家,在他五十年的教育生涯中,亲手创办的艺术院校就达5个,他是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前院长,宁波大学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长期从事教育与艺术研究工作。由于工作的需要,每年都要在世界各国的大都市之间往来交流,由此,当他在面对一座城市的时候,自然的带着国际化的眼光。他认为看一座城市是否有魅力,是看这座城市是否对人的尊严和价值有尊重,是否尊重历史,文化名人有多少,教育的发达程度,有多少文化学术活动等。作为一位教育家、艺术家和管理者,他每天都在思考如何为城市建设发展注人文化活力,为一座城市的人文精神确立新的标杆。由此,他对现代城市人文精神的内涵有更多的理解。

人文精神在今天大家并不陌生,大家都知道它是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所追求的一种精神,其本质是人性的觉醒。它体现的是对人的尊严、价值和命运的关切,以维护人的权利为保障,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相对于中世纪的神权统治来说,文艺复兴所倡导的人文精神在当时是思想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因为在文艺复兴以前的中世纪,人们普遍地以“人一动脑筋上帝就发笑”为信条,坚信“人所作的一切努力都不如上帝的赐予”这一教诲,直到15、16世纪文艺复兴的到来,才开始了人类精神的新生,相信人类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和教育改变自己的命运,但迈过中世纪的这道坎,人类却走了一千年。人文精神的产生过程,首先是在意大利通过几位天柜匠对艺术的创造活动,激发了文艺繁荣和普遍的审美追求,让人重新发现自己、审视自己、追求人的尊严、尊重自然规律、尊重科学、尊重历史。文艺复兴就是把目光回望,回到古希腊和古罗马,那是一个崇尚美的时代,因为古希腊的国王伯拉克里特说:“我们是爱美的人”,于是人的天性得到了释放,人类有了求真理、爱智慧、有了相互的关爱。人文精神的实质也是追求真、善、美。求真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是基础,是与中国的“道”相通的;求善,即是顺其规律而行,遵循自然的法则;在真与善之后,留下的果实则是美,美是“真”与“善”的结果。为了要达到美的结果,就必须求真、向善。纵观人类的文明史,为什么人们至今仍然怀着对文艺复新时期的仰望,大概是因为文艺复兴时期通过艺术繁荣的过程,人文精神的觉醒,西方世界才结束了中世纪一千年冰冷的面孔,人们又开始追求美,被压抑的人性得到释放,教育被重视,科学理性回归人们的精神生活,人的价值与尊严得到了恢复,关爱成了生活的日常。

然而,当徐仲偶先生居于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院长的位置,从事城市发展的文化建设研究,以国际化的视野,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原,纵观中国的现代人文精神,用艺术教育家的头脑来思考今天城市人文精神的现状时,却发现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惊人成就的同时,中国的人文精神却逐渐地断裂了。虽然人民的物质生活在四十多年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中国的城市建设发展和城市化改造进入前所未有的规模。在中国的各大中心城市一座座象征财富的摩天大楼和炫目的玻璃建筑拔地而起,光鲜亮丽的城市美景吸引着无数追逐财富梦想的人们进入城市,极大地刺激了中国人的物质欲望,特别是在高科技手段的作用下,互联网的传播效应和财富增长的马太效应叠加,传统的人文价值标准迅速变成了金钱衡量的财富标准,人人都失去了信仰,而人人又都只有一个信仰,那就是金钱信仰。当大街上出现了不敢扶起的老人,遇到有人被侵害或被施暴,以往出手相助的人变成旁观者。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的各种精心设计的骗局,困扰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过去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爱与互助,传统的诚信社会已经不复存在,中国今天的人性危机已经发生。

以我们生活的城市一成都为例,成都这座有着三千年历史,最富人文精神,一座充满温情的城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人们大多居住在低矮的院落式平房里,建筑的墙体几乎就是隔断,几家十几家甚至几十家人居住在一个院子里,普遍感觉狭窄,但邻里之间如有急难,都会自然地出手帮助照应,谁家有什么好吃好喝的,还会送一点给邻居,邻里间充满温情,平时的生活也不觉得有多大的压力,所以人们的生活节奏缓慢而安逸。2000年后,特别是近年来成都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容,摩天大楼拔地而起,到处都是钢筋混泥土的建筑森林,随着人口流入数量的激增,城市原有的街巷院落式生活早已荡然无存,而过去那种富有人情冷暖的市井生活已变成了宽窄巷子的图示标签,伴随而来的是人的生存竞争和成功梦想,人们普遍地变得相互攀比,相互防范。特别是近年来日益突显的儿童养育、青少年教育、中年危机、老年养老等生存问题,成都人以往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变成了焦虑,紧张和压力,人们在巨大的钢筋混泥土建筑面前,显得异常渺小,人的尊严、精神价值让位于基本的生存问题。虽然生活空间的物理环境改善了,但是心理空间却紧张了,这些基本的问题困扰着我们,人性中的善良被掩沒,麻木与冷漠已成普遍现象,甚至邻里之间是鸡犬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生活在同小区的邻居们,虽然彼此都知道住在同一个楼栋,也许偶尔见面也会点点头,然而交流仍陷入了瓶颈。从成都这座现代化大都市的普遍情况便可折射出人文精神的断裂已经发生。也许在大多数人眼里是一种正常的状态,但对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家与艺术家来讲,是无法接受的。

面对人文精神断裂或我们理解的现代都市病,符仲偶先生决心用他自己的方式来改变,他希望用美育教育的方式来医治中国现代的都市病。因为,他相信艺术的力量能够改变人的观念,也能给当下的中国人带来和谐的精神生活。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已经见到许多喜欢音乐、舞蹈、绘画、书法的人群,他们的生活比其他人的欲望更低,生活也更和谐幸福。

徐仲偶先生在近十几年的艺术教育和创作中,一直努力在尝试为中国现代人文精神注入新的内涵。在他看来,美育是重塑人文精神最有效的途径,这是被文艺复兴所证明了的。从现代人的精神层面来讲,人文精神的本质是彰显人的高贵、人的尊严、人的价值,是改变命运的自我实现,是在历史与传统中找到人生坐标的不断探索,是相互关爱与扶助的接力。而美育教育是人从平凡通向高贵的途径,这是重塑人文精神的起点。但这种人文精神的美育教育是当下越来越功利的应试教育所无法完成的。美育是以塑造具有高尚人格为目的,以爱为基石,以求真为方向、以善为准则的和谐人生教育。它与以知识记忆的应试教育无关,它与人的大爱有关。因为徐仲偶先生所倡导的美育教育是立体美育的新概念。立体美育是贯穿儿童至老人的新型美育教育体系,是使终生学习达到顺其自然的和谐关系。其教育的方法是分层级而互动,分级教育就是少年有少年的快乐、青年人有青年人的快乐、中年人有中年人的快乐、老人有老人的快乐。分层级美育教育对应的问题是:少儿教育、青少年教育、中年教育、中老年教育等问题。互动的教育是在教学中将语言学、人际交流学的内容传化为爱,学会把爱奉献给社会。同时也使代际关系的陪伴教育同步开展,即是在少儿或青少年的学习过程中,孩子们的父母或爷爷奶奶也同时参与学习,这是让孩子们在获得教育生长过程中,老人们的精神也同时得到滋养,使老年人的生活也像年轻人一样的阳光。互动教育还可使优质教育内容能够率先通过家长们的理解掌握再次传输给孩子们,使优质教育资源持续发挥效益。今天,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在为子女的教育争取优质教育资源,但真正优质的教育资源是在每一个富有爱心、爱学习、阳光而温暖的家庭,而立体美育教育即是达成这样的目的。

美育教育就是求真、向善的教育,也是通过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热爱而提高美的感知能力的教育。而一个对美有感知能力的人,定是求真、理性、顺服自然、尊重生命、关爱他者的人,这就是现代城市人文精神回归的途径。而要实现城市人文精神建设的目标,从一个社区一个点开始是最易施行的。恰好,成都市成华区政府建立了天府名家徐仲偶艺术工作室,徐仲偶先生是从成都走出去的教育家和艺术家,在成都他亲手创办过五所高等艺术学院,他对成都有无法割舍的故土情怀。这次个人工作室的开设,不单是作为艺术创作基地,更是开启现代城市人文精神与社区美育教育的示范单元。以此为平台,在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的同时,聚集成都地区最具实力的艺术大家,共同发展成华区的文创事业,共同达成社区美育教育的心愿。他的愿望是从一个社区开始,通过美育教育,创建新型的邻里关系,变邻居关系为同学关系。如果能把一个社区建设成一个终生学习型社区,交流会变得自然,攀比的情结就会转化为精神品质的更高追求,相互关爱与互助会重新回到人们身边,人人都能因为学习获得成长和快乐的生活,终生学习型社区的创建一旦实现,重建现代人文精神的目标就不远了。

我们再来看看徐仲偶先生的艺术作品。徐仲偶先生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便一直沿着人文精神的路径不停地在探寻。他的探寻之路,是以寻找如何与时代发展同步以及与时代审美需求同步的艺术语言,目的是建立符合当代审美的美学范式,在中国确立现代人文精神的坐标。他的绘画语言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至九十年代中期,以具象写实的手法表达出人性与爱,不论是八十年代初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的版画作品《生生息息的土地》,还是参加法国沙龙展的油画K乡场上》,以及被英国大英博物馆收藏的《青龙镇》,再到2000年后获第十届全国美展银奖的作品,画面中都无不体现出生活中的,人情冷暖,都是生活画卷中深情的人性表达。2000年前后的“榫卯”系列、“核桃”系列则是有意识地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以及人性进行可视化的阐释探索。

步入新世纪以后,抽象的山水系列、书写系列、水墨系列以及近期的水墨梅花系列等,即是对传统的回望,又是在创造新的审美图示。就绘画来讲,徐仲偶先生从来就没有具象与抽象之间转换的障碍,论具象表现,他在基础教学中倡导逼近对象至精微的素描训练,他的写实造型能力在中国堪称一流。所以,不论是具象还是抽象的表现,对他来讲都只是根据不同层次的表达内容而选择不同的语言形式,重要的是他在通过五十年的艺术实践中,不断地探索选用不同的题材来讲述关于中国精神和审美哲学,他是将中国传统的审美语言形式与中国现代人多元化发展的心理结构相融合的典范。当面对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复杂、更加多元的社会时,以信息容量更大的抽象语言来定位当代中国图示的文化价值,从他近年来在欧洲的一系列展览中,他展出的作品所传达出的中国当代人文精神,也得到了欧洲观众的共鸣。他的作品可以在世界文化艺术一流的城市与世界一流艺术大师们对话,他的画面是中国的、原创的,作品中所传达的气息是属于中国精神与中国哲学的,他把中国哲学中的“合一”理想,转化为“间”的美学思想,从而使单纯的画面既包含了对传统的尊重,又体现了现代科技时代对物象的认知传达,他的作品拉近了传统与当代、中国与西方的距离,而他的愿望是通过艺术和艺术教育,重塑中国现代人文精神,这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无疑是重要的。

猜你喜欢

讲坛人文精神文艺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1942,文艺之春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英山 组工干部上讲坛
基于大学生核心素养的高职院校讲坛“321”模式构建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聆听花开静待绽放
《杂文选刊》2017年7月精彩推荐公民讲坛
The Great Charlie Brown The 1980s generation has to grow up sometime 现代都市里文艺青年们的 困惑、挣扎和追求
浪漫雅痞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