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诗歌之“桥”
2020-12-02乙冬芳乙常青
乙冬芳 乙常青
桥梁,是架在水面上或空中以便行人、车辆等通行的构筑物。古往今来,诗人们对桥吟咏歌唱,奏出精彩的桥梁交响曲。
王建的“桥”——“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雨过山村》)
山村的地形使得居民点分散,即使成村,人户也不会多。“鸡鸣一两家”,恰好写出山村的特殊风韵。在霏霏小雨中沿着斗折蛇行的小路一边走,一边听那萧萧竹韵、潺潺溪声,不觉来到一座小桥跟前。这是木板搭成的“板桥”。山民尚简,溪沟不大,原不必张扬,而从美的角度看,这竹溪村路配上一座板桥,却是天然和谐的景致。诗人写雨过山村所见情景,诗情画意,又充满劳动生活的气息,表达了一种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温庭筠的“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
诗人用疏淡的笔墨勾勒出富有画意的山村早晨的图画:行人投宿于荒村逆旅,听到雄鸡啼鸣声,走出茅店,一弯残月悬挂在幽暗的天际,把清冷的月光洒在地上,他收拾行装,起身赶路,铺满白霜的板桥上已留下行人的足迹。鸡声点出行人起“早”赶路,戴月、履霜又进一步烘托了这一“早”字。板桥上留下的足迹,则说明有人“更早”起身赶路了。诗人用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等名词组合,点明了早行的时间、地点、景物,特征鲜明,对仗精巧。凄清的晨景烘托出奔波的劳苦,衬托出思乡的深切。
杜牧的“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
二十四桥,一说扬州城里原有二十四座桥;一说即吴家砖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桥上而得名。读之,令人如见月光笼罩的二十四桥上,吹箫的美人披着银辉,宛若洁白光润的玉人;仿佛听到呜咽悠扬的箫声飘散在已凉未寒的江南秋夜,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这样优美的境界远远超出了与朋友调笑的本意,它所唤起的是对江南风光的无限向往:秋尽之后尚且如此美丽,当其春意正浓时又将如何迷人?诗句意境优美,情趣盎然,千百年来,传诵不衰。
刘禹锡的“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乌衣巷》)
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朱雀橋同秦淮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历史上也有瓜葛。东晋时,乌衣巷是高门士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在字面上,朱雀桥又同乌衣巷偶对天成。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实,又能形成对仗的美感,还可以唤起有关的历史联想。桥边丛生的野草和野花,表明时当春季。“草花”前面加上一个“野”字,就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再加上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这就表明了世事的变迁和对旧日权贵中落覆灭的慨叹。
徐俯的“桥”——“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春日游湖上》)
一条小溪上面,平常架着小木桥。雨后水涨,小桥被淹没,走到这里,就过不去了。“人不渡”,就是游人不能渡过。对称心快意的春游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挫折。可是凑巧得很,柳荫深处,悠悠撑出一只小船来,这就可以租船摆渡,继续游赏了。经过断桥的阻碍,这次春游更富有情趣了。诗句还告诉人们: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