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谁都能像苏老太那么幸运
2020-12-02陈奇
陈奇
独居老人都能像苏老太那样幸运吗?舆论的赞扬声中是否透露出在日趋老龄化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于自身养老前景的担忧呢?
近日,浙江宁波孤寡老人苏美云去世3年后,生前申请的宅基地面临拆迁,一笔超百万元遗产突然冒了出来。最终,遗产的一半分给了照顾苏老太30年的邻居徐惠明。消息一时引起热议,老徐的善举令人钦佩,调解法院和村委会顺应民心的做法备受称赞,同时,这一事件也折射出人们对养老问题的担忧。
法院、村委会以及社会舆论之所以公认老徐受之无愧,是因为他确实有常人难以企及之处。上世纪90年代初,老徐将苏老太接到自己家一起住,2008年老徐家房子拆迁,他又出钱给苏老太在村里租了房,并经常看望老人。2016年,92岁的苏老太去世,老徐为她操办后事,购置墓地。老徐长达30年的善举获得村民的共同赞扬,村委会不但没有收回宅基地的所有权,将其视为苏老太的遗产,还在宅基地拆迁时,同意将老人一半遗产分给老徐。我国继承法规定,继承人以外的对被继承人扶养较多的人,可以分给适当的遗产,案件法官将法律规范和社会情理巧妙结合,既对不负有扶养义务者的仁善之举形成正向激励,又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高度统一。
更令人欣喜的是,为倡导老徐这种慈孝行为,村集体决定将所占苏老太遗产在逢年过节时作为福利分发给村中老人,无疑进一步扩大了该案件的社会效果。
“千金买房,万金买邻。”苏老太无儿无女,能够遇到老徐这样的好邻居,得享92岁高龄,无疑是她的幸运。老徐分得一半遗产,也可看做是对他多年行善的回报。不过,独居老人都能像苏老太那样幸运吗?舆论的赞扬声中是否透露出在日趋老龄化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于自身养老前景的担忧呢?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今年6月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显示,2035年到2050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高峰阶段。根据预测,到2050年,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接近5亿,占总人口比例超三分之一。而独居老人无疑是人口老龄化趋势中深受冲击的群体。如何“优雅地老去”,已经摆在很多人面前。
世界上主要的养老模式分为三种,即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在我国,居家养老这一传统模式仍是主流,不过,随着子女有心无力、独居老人群体越来越庞大,另外两种养老模式不得不承担起更重的担子。
作为社区养老的补充,一种名为“时间银行”的互助养老模式成为各个地方积极探索的养老新模式。所谓“时间银行”,是指志愿者为高龄、独居或者特别需要人群提供志愿服务,将提供志愿服务的时间进行储蓄,待自己年老需要帮助的时候,可以支取时间兑换服务。
在南京的“时间银行”试点中,低龄老人是志愿者的主力,年龄50岁到70岁的占比60%以上。低龄老人数量庞大且有充裕时间,为高龄老人服务,他们更能感同身受,与自己的“老大哥”“老大姐”沟通起来会比年轻志愿者更加顺畅。对志愿者来说,一方面为自己积累了将来获得照顾的“分值”,一方面还实现了自我价值,拉近了鄰里间感情。从社会效益看,这种模式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能极大缓解养老机构在短时期内供给和服务方面的压力。当然,“时间银行”还处在试点阶段,诸如资格审核、信任保障以及“时间账户”异地兑换等问题还不十分明确和统一,有待政府在顶层设计上下功夫。
目前,民政部已明确将“时间银行”纳入全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范围,并争取在试点的基础上建立能够在全国推广的运行模式。对于独居老人来说,老徐那样的“中国好邻居”可遇而不可求,那么,这种政府规范、社会调节、居民互动的互助式养老,也许能让更多独居老人像苏老太那样幸运。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