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脱贫成果,壮大农村经济
2020-12-02程萍叶光来
程萍 叶光来
让农村发展特别是脱贫地区的持续稳定发展纳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中,跨上新台阶,一鼓作气解决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合理现象,实现富农梦、强国梦。
脱贫攻坚收官在即。如何巩固脱贫成果,把握农业农村现代化新起点,持续推进“三农”领域补短板,建设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的重点和基本点。
中国的脱贫经验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5年来,笔者多次赴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对口支援的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等国家级贫困县调研。安远县于2019年4月摘帽,大关县于2020年5月摘帽。总结脱贫攻坚决胜经验,不难看出,中国的脱贫经验,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卓有成效的部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占有独特位置,丰富了世界减贫脱贫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
(一)把扶贫开发同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为实现如期脱贫摘帽提供最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国家级贫困县部分基层党组织存在党建淡化、治黨主体责任履行不到位、党组织阵地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党员党性意识和先锋模范作用弱化、党内基本生活开展不够正常等问题,要从根本上找准原因,从基础性工作抓起,化无形为有形,提出有依据、可供参考、可备考量的具体办法和操作模式,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如安远县以基层党组织“十有”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即有活动阵地、有党建经费、有专职人员、有健全制度、有组织活动、有宣传载体、有台账资料、有落实机制、有先进典型、有工作特色等10个方面逐个细化,明确提出规范化建设目标,全面整治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党建促脱贫攻坚能力不强等实际问题,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二)脱贫先立志,扶贫先扶智,把精神扶贫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以精神脱贫引领物质脱贫。国家级贫困县绝大多数地处老少边穷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思想观念陈旧,教育水平低下,人才流失严重,脱贫动力不足。面对现实困境,各地充分认识到立志扶智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通过理论宣讲、文明创评、志愿帮扶、文化惠民等“讲、评、帮、乐”文明实践活动,活跃乡村文化,凝聚乡村人气,坚定脱贫决心,推进精神扶贫。如安远县通过组建县、乡(镇)、村三级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理论政策普法农技等12支干部志愿服务队伍、脱贫典型宣讲团等形式,提振精气神,传递正能量,让广大贫困群众首先在精神上“富”起来。
(三)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壮大优势产业,培育新型产业,以产业扶贫为根本,帮助贫困地区人民群众通过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脱贫,实现勤劳致富。全国脱贫攻坚的事实证明,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以产业促经济、带发展,是脱贫攻坚的正确路径,也是脱贫之后,巩固脱贫成果,继续实现农民致富、农业发展、农村繁荣的正确路径。大关县位于滇东北乌蒙山区。群山阻隔,交通不便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阻碍。同时,山区特性也带给当地特有的自然资源。大关县是著名的“筇竹之乡”,所产筇竹杖曾在中国西汉时期出口到天竺(今印度)等地。筇竹笋味甘鲜嫩、品质上乘,被誉为笋中之冠。大关县以发展筇竹产业为抓手,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从育苗到种植,再到竹笋加工、竹材加工,全产业链条发展筇竹产业,让深山中的贫困群众通过从采笋到终端产品研发、形成销售集散地、带动乡村旅游等环节获利获益。
(四)构建高标准的政策扶持体系,激发贫困群众发展农业产业的内生动力,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等互助发展模式。各地的扶贫政策虽不尽相同,但政策导向基本从贫困户需求出发,以持续稳定增长增收为目标,实行零门槛扶持,鼓励农户自主发展产业和结成利益共同体,从“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就业,到建立合作社,以壮大村集体经济、村集体收益分红兜底为基本保障的模式不断发展创新,形成政府扶持、企业带动、农户参与的产业扶贫格局。如安远县鼓励村集体大力发展烟叶、脐橙、红薯等产业,通过烟叶税收返还、村集体资产出租、产业收入等途径壮大村集体经济。按照每村100-200千瓦的标准安装村级光伏电站152个,实现了村级光伏电站全覆盖,仅此一项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5万元以上。各村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村级光伏电站收益分配方案,将其中一部分村级光伏电站收益分配给贫困户中的低保户和五保户,确保所有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超过当年全国扶贫标准,实现“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目标。
(五)创新金融模式,发挥金融合力,实施脱贫攻坚重点地区信贷业务差别化、消费扶贫爱心卡等措施,为贫困地区注入源头活水。针对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滞后、资金严重短缺等突出问题,在中央宏观政策引导下,商业银行、交易所、期货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依托当地政府支持和统筹,通过“银行+期货+保险”等模式整合资源,联合为农户和涉农企业搭建以融资、保险和期货为依托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打通产业链上下游,提高贫困地区涉农主体抗风险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大关县的农村“三权”(林权、地权、房权)抵押贷款、信用村建设、小微企业“助保贷”银政合作、县城辕门街刷卡无障碍示范一条街等金融支持脱贫攻坚的做法,对大关县脱贫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安远县落实县财政贴息、政府担保的“产业扶贫信贷通”政策,五大涉农银行包干负责18个乡(镇),在对乡(镇)建档贫困户信贷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对有贷款需求、符合贷款条件的建档贫困户对口进行信贷投放。2016年至今,累计发放扶贫贴息贷款49884.4万元,有效助推春桃、夏瓜、秋薯、冬橙等扶贫产业发展。
(六)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央部委对口支援,发达地区分省包县,第一书记驻村包户,贫困家庭精准建档,贫困地区党和政府积极承担主体责任,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精准脱贫帮扶责任网。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思想和要求,在中央统一部署下,通过对口支援、分省包县、派驻第一书记等形式,部委和发达地区“人财物智技”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向贫困地区集中和倾斜,在带给贫困地区新的发展理念、具有开拓精神的实干人才、实用新型技术、资金和项目支持的同时,对贫困户做精准摸排,建档立卡,驻村第一书记一竿子插到底,狠抓落实。如大关县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员代缴养老保险工作,由于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基本信息精准,实现了符合参保缴费条件的立卡户应保尽保,不漏一人。安远县以“六组一团”为依托,构建工作责任体系。县委书记、县长分别担任组长和副组长,下设精准识别、督查考核、整村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政策落实、住房保障等6个工作组,乡镇和村主要领导担任脱贫攻坚“第一责任人”,逐级建立责任清单和工作清单,做到干部“人人都有责任田”,攻坚任务“件件有人抓”。
巩固脱贫成果
关键是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
2020年所有贫困县摘帽,表明中国的脱贫减贫和小康社会建设取得阶段性胜利,并不表明减贫脱贫可以一劳永逸。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还需从国家层面上解决好带有普遍性的突出问题,才能够保证脱贫成果不反弹,发展干劲不放松,不停顿,不懈怠,让农村发展特别是脱贫地区的持续稳定发展纳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跨上新台阶,一鼓作气解决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合理现象,实现富农梦、强国梦。
(一)从促进国内国际两个循环着眼,立足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基本合理和自足思路,构建农业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将脱贫地区的区域性优质特色产业纳入农业总体发展规划予以长期扶持。我国是农业大国,但不是农业强国。虽然中国人均粮食拥有量已经达到475公斤,生产和需求基本匹配,但同质化现象严重,特色优质品种不足,难以规模生产;农产品加工业比较落后;农林牧副渔发展不平衡,受市场影响,阶段性短缺和过剩交替出现,不仅影响农民收入和农业发展,有可能对国家粮食安全造成威胁,影响民心和社会稳定。制订更加全面、完整、多层次、分区域、立体化的农业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将脱贫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纳入其中,作为完善产业结构的必要补充予以明确和扶持,将有利于防止脱贫地区区域性特色农业产业萎缩,有利于优势特色产业稳定持续发展和壮大,成长为区域性支撑产业,丰富和完善我国农业产业结构,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农林牧副渔产品的差异化、高端化需求。
(二)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为目标,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带动农业产业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形成以完整产业链和消费链为纽带的城镇集群。脱贫地区的农业产业和涉农产业普遍存在科技含量不高、产品产量不高、深加工能力和水平不高、品牌知名度不高、市场流通效率不高、项目收益不高、抗风险能力不高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坚持不懈,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前行,更需要以长效优惠政策整合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在解决资金支持、引入和普及高新技术、培养实用型人才、布局上下游产业等方面下大力量,对症下药,逐步调整。结合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建设,根据每一个乡村现有的不同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以及特产,以文化内涵为主线,建设产业相连、优势互补、风格不同、亮点突出的特色小镇群,在壮大特色产业的基础上,吸引和培养消费群体,以“产业+消费+环境”优势,促进乡村产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在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目标下,使之成为人们普遍向往的生活地、创业地和发展地。
(三)从建立现代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的要求入手,梳理既有脱贫政策,将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常态化、制度化和体系化。产业扶贫是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4月在陕西考察时指出了产业扶贫的重点和难点: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抗风险能力,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能否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持續稳定地发展扶贫产业,关键在政策。在建立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大背景下,将其中有效且有益于农业产业持续发展的政策进行整合、补充和完善,形成具有延续性、衔接性的长效政策体系、制度体系,建立贯彻落实运转机制,是巩固脱贫成果、推动农业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实现国家扶贫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大幅度提升的基本保证,也是保证既有脱贫产业不萎缩、脱贫成果不反弹的重点和难点,是各级党政部门必须高度重视、下大力量花真功夫狠抓落实的重点。
(四)从鼓励农民和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的视角出发,建立健全鼓励探索性创新模式和产品的金融制度体系与服务体系。脱贫实践中,各地创新推出不少普惠金融产品和运作模式。全面脱贫后,金融扶持仍然是脱贫地区发展的关键。积极的金融政策、创新产品和有效服务,是推动脱贫地区持续稳定发展的“活水”,需要源源不断,更需要从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除继续完善政策性创新产品与模式、积极发展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授信金融外,在支持脱贫地区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支持和鼓励上市公司、证券基金经营机构、期货经营机构等履行社会责任服务脱贫地区持续稳定发展,切实加强脱贫地区涉农产业投资者保护工作等方面还应出台更加具体可行的政策措施和实施方案,调动资本市场和涉农产业主体两个积极性,推动涉农产业强身健骨成长壮大。
(五)以人民健康幸福为根本目的,构建宽视角、多层次的跨界农业产业和涉农产业体系,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享受美好生活的迫切愿望。民以食为天,未来的农业产业在首先解决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要求的基础上,注重营养、健康、口感等是必然趋势,发展特色、绿色、优质产品是农业产业和涉农产业必须关注的重点之一。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同时,农牧渔果蔬产品的小批量、多元化、直购化、认养化、区域认证化等,在互联网助推下,必将引起农业产业生产和经营模式的巨大变化,将为农业产业的跨界发展带来无限机遇,涉农企业将大幅度增加,涉农产业的跨界领域也将远远超出预想。与“三农”直接相关的乡村旅游、民宿经营、休闲采摘、古镇探访、抱团养老、非遗产品直销、田园综合体建设等,目前都才刚刚起步,今后细化深耕的空间非常大。脱贫后的中国乡村建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仅仅围绕人民群众密切关心的这些问题展开,构建宽视角、多层次的跨界农业产业和涉农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