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输血可带来哪些风险

2020-12-02文丨罗学敏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人民医院

保健文汇 2020年7期
关键词:溶血性血液细菌

文丨罗学敏(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人民医院)

导读在当前我国医疗界当中,输血身为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手段,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人体的生命健康。无论是什么疾病当人体出现大出血情况时,都需要采用输血方法防止患者病情加重,输血看起来简单,但是却存在有诸多风险,这些风险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危害患者生命健康。根据当前我国临床输血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要存在有两种风险,分别为输血不良反应以输血传播疾病。合理输血能够有效避免输血风险。

在诸多输血风险中不能够有效避免的反应为输血过敏反应与变态反应,而可以预防的输血反应为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而由于人为导致的输血风险有急性溶血反应以及细菌污染现象等。

针对于输血传播疾病这一风险而言,在输血之前开展严格的血液检测,能够将大多数病毒传播的危险性排除在外,但是由于血液检测项目、试剂以及技术的局限性等因素,仍旧有部分血液疾病可能不被检出,因此输血传播疾病这一风险无法根除,但是合理输血能够有效降低传播疾病的概率,盲目输血只会增加传播疾病的风险。

输血不良反应指代的是受血者在接受输血过程中或者输血后,受血者会出现不能解释的症状或者体征。输血不良反应按照原因可以将其分为免疫反应与非免疫反应,按照时间可以分为急性反应与迟发反应。免疫反应通常情况下与免疫因素有关,而非免疫反应通常情况下与免疫因素无关。急性反应通常会发生在患者输血后的24小时之内。

过敏反应:人体可以接触到的一切物品都有可能导致人体出现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人体运行过程中的一种过度保护现象,是人体免疫系统出现的过激反应。患者在接受他人输血之后,会由于特异性抗体的原因出现过敏症状,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红斑、皮肤瘙痒以及荨麻疹等,如果过敏现象十分严重,那么极有可能导致受血者出现过敏性休克,为了有效避免此现象的发生,应该在输血过程中避免使用血浆,要使用经过洗涤过后的红细胞,轻度过敏患者输送的红细胞要洗涤三次,重度过敏患者要洗涤红细胞5~6次。

非溶血性发热输血反应:导致患者发生非溶血性发热输血反应的主要因素在于致热原以及免疫反应,通常情况下,后者因素较为常见。该症状通常情况发生在受血者接受输血之后的15分钟~2小时之内,具体表现为患者突然发热,体温持续在38~41摄氏度,患者的血压水平不成呈现出较大的波动,由于非溶血性发热输血反应与细菌污染血反应相似,要对这两种反应进行详细鉴别。想要有效预防受血者出现非溶血性发热输血反应,首先应该确保患者采血器具、输血器具以及相关制剂没有致热原的存在,其次在采血、输血过程中应该保证无菌操作,最后要尽量使用去白细胞的血液或者少白细胞成分的血液。

溶血性输血反应:按照受血者病情的发展情况,将溶血反应可以按照溶血速度、溶血部位以及溶血机制进行划分。按照溶血速度可以将受血者的溶血反应分为迟发性与急性,划分标准以24小时为准。按照溶血部位可以将溶血反应范围血管外与血管内,按照溶血机制可以将其分为非免疫性与免疫性两种。发生溶血反应的主要因素为理化因素,当输送的血液保存不当,对血液进行加温过热,以及要无语高张液体同时加入血液或者想血液中灌注,都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溶血反应,该病症的主要特点为受血者会发生无症状血红蛋白尿,所谓的无症状指代的是患者没有发生任何发热、寒战、低血压情况。

导致受血者产生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原因一般情况下有两个。首先由于人为因素,导致受血者出现输入了不相容的血液成分,该类型原因会导致患者出现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其次,由于在对受血者输血前没有在血型血清检查中发现任何不配合性,导致受血者在接受输血后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此类型反应一般为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当受血者出现溶血性输血反应后,通常情况下会出现三种表现。典型的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一般情况下是由于ABO血型不合所导致的,人为因素占据主要原因,该类型溶血性输血反应容易诊断。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一般是由于除了ABO血型之外,出现血型不合现象,该反应出现较慢,并且反应程度较低,容易穿漏诊情况。通过相关调查显示,由于免疫介导产生的溶血性输血反应,女性发作率比男性高三倍以上,这是因为女性怀孕会导致机体致敏,机体内产生抗体的几率增加。

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一般情况下,在输血过程中,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中污染的细菌多为革兰阴性杆菌,少数情况下为球菌与革兰阳性杆菌。多数细菌会在2-6摄氏度的环境中生长受到抑制,但是极少数细菌具有嗜冷性,在2-6摄氏度中仍旧可以生长,此类细菌十分危险,无论是嗜冷性细菌还是非嗜冷性细菌都能够在室温条件下高速增值。

导致受血者出现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的因素有五种,首先采血、输血、保存血液的器皿消毒不严,或者血袋破损会导致受血者发生此反应。其次,当采血或者成分制备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格也会导致此现象。除了上述两种因素之外,血液出巡温度过高、献血者有菌血性以及在室温中放置过久都会导致患者出现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

猜你喜欢

溶血性血液细菌
血液发生相关microRNAs研究进展
伟大而隐秘的细菌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细菌大作战
细菌大作战
注射用头孢替坦二钠的安全性再评价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细菌惹的祸
提升血液与血管力的10个生活习惯!
为什么皮肤划破后血液会自动凝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