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除锈机器人的履带式磁吸附装置分析研究
2020-12-02王黎明范圣皓韩力春
王黎明 范圣皓 杨 磊 韩力春
(1.海军工程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控制工程教研室 武汉 430032)(2.海军92351部队 三亚 572000)
1 引言
船舶除锈机器人是一种特种作业机器人,其应用前景十分广泛。其工作环境恶劣,工作时需要牢牢吸附在垂直,甚至倒置的工作表面。现有研究大多为轮式机器人,轮式机器人的通过性较差,遇到障碍物时吸附力损失严重。且由于船体表面基本都是曲面,行进时船体与机器人之间的距离不断变化,大大增加了吸附装置的不稳定性[1~8]。
为解决这一问题,设计出一种履带式永磁吸附机器人,同时将永磁吸附装置与履带相融合,行进时履带与船体表面始终保持贴合状态,在保证通过性的同时增大了吸附装置与船体的接触面,提高了吸附稳定性。磁吸附单元镶嵌在橡胶履带内部,避免了永磁体的氧化和磨损问题。本文对磁吸附单元排列方式、结构尺寸参数进行了设计选定,通过有限元仿真分析,确定其达到吸附要求。
2 磁吸附单元力学计算
履带式船舶除锈机器人通过吸附装置吸附在船体表面,如图1所示,为充分增大机器人与船体的接触面积,本文将吸附装置与履带进行结合,将一系列磁吸附单元排列在橡胶履带内部,以达到吸附的要求。工作时,磁吸附单元与船体表面之间仅有一层橡胶保护层,无空气间隙。
图1 船舶除锈机器人工作状态示意图
为使履带在镶嵌了磁吸附单元之后仍能正常转动,本文选用带有凸起的履带,如图2所示,并将磁吸附单元置于凸起处。
图2 履带结构(片段)示意图
2.1 分析计算
吸附装置需要保证除锈机器人在工作时能够稳定吸附在船体表面。由于除锈机器人在工作时行进速度缓慢,分析时忽略加速度,仅对除锈机器人的静止状态进行受力分析,如图3所示。
图3 除锈机器人的静力受力分析
将重力沿垂直于壁面方向和平行于壁面方向进行分解,则机器人受力平衡需满足
则根据摩擦力公式f<μN,可以得出:
考虑壁面倾角θ的范围为[0°,90°],钢铁与橡胶间干摩擦力系数取μ0=0.49,设计除锈机器人重力为G=500N,得到吸附装置的要求为FS>1136N。机器人在工作时始终有不少于20个磁吸附单元与船体吸附,使用安全系数1.1,则
2.2 材料选型分析
吸附装置由永磁体、轭铁和隔磁铝块三种材料组成,考虑到工作温度、磁能积、稳定性等因素,选用NdFeB永磁材料,其牌号为N42,密度7.5g/cm3,剩磁Br标称值1.33T。轭铁采用易加工、相对磁导率大的Q235钢,B-H曲线如图4所示,在1.33T的磁感应强度下的B-H斜率约为
根据材料的相对磁导率公式μ=μ0μr,和真空磁导率μ0=1,可得Q235钢在1.33T下的相对磁导率为μr=5411.5395。因为工作状态为欠饱和状态,且为了简化计算,μr在计算中取 4000[9]。
图4 Q235钢的B-H曲线
空气的相对磁导率取1.0000004,隔磁铝块的相对磁导率取1.000022。
表1 各介质的相互磁导率参数
3 磁场模型与有限元分析
所设计的吸附单元磁路结构较为复杂,且磁感线至少穿过三种介质,所以采用有限元方法进行分析计算。首先建立磁场的数学模型,再使用应力张量方法推导出电磁应力的计算公式[10]。
3.1 磁场模型
由于除锈机器人工作时前进速度非常小,且前进过程中工作的吸附单元相对船壁静止,所以工作环境可看成是无电场的静态磁场。
Maxwell方程的微分形式为
其中:H为磁场强度;J0为电流密度;D为电位移矢量;B为磁感应强度;▽为Hamilton算子。
磁吸附单元为无电流区域,则电流密度J0与电位移矢量D均为零,即
此时通过以下关系引入一个磁标势φm:
利用磁场与剩余磁通密度之间的本构关系[11]:
其中:μ0为真空磁导率;μr为永磁体的相对磁导率;Br为永磁体的剩余磁通密度。
综合式(4)、(6)、(7),可以得到磁标势的方程为
已知了μ0、μr和Br,根据式(8)和边界条件可以对磁标势φm进行求解,进而由式(6)、(7)求出磁感应强度B的方程。
3.2 边界条件
为使仿真效果更好,本文所建立的有限元模型边界均远大于磁吸附单元的尺寸,所以边界设定为磁绝缘条件,即满足:
其中n为边界法向上的单位矢量[12]。
3.3 磁应力计算
根据Maxwell应力张量方法[9~10],电磁场的应力定义为
其中:ε0为真空介电常数;E为电场强度;为单位张量;EE、BB为E、B与其自身的并矢张量。
本文所研究问题不涉及电场,去掉式(11)中的电场量,则电磁场应力张量为
代入式(10)可以得到此时包围载荷体曲面边界所受到的电磁应力为
由式(13)可以看出电磁应力F是只与磁感应强度B和积分面S有关的积分函数。根据3.1节求出的磁感应强度B的方程,选取包围吸附单元与空气介质的闭合面为S,计算该曲面上的面积分,即可求出吸附单元所受的电磁应力。
4 磁吸附单元设计优化
4.1 永磁体排列方式的选定
根据履带模型,分别设计出竖置四块、横置三块、横置四块三种永磁体排列方式。磁吸附单元上表面与壁面之间距离均为1mm。已知橡胶与空气均为相对磁导率近似于1的顺磁性物质,为简化计算,仿真过程中将橡胶与空气视为同一种介质。
1)竖置四块永磁体
根据履带模型,设计磁吸附单元为四块10*10*7mm的永磁体极性相错地均匀放置在轭铁上,其磁通密度图如图5所示。轭铁尺寸为86*7*3mm。通过COMSOL仿真计算得到磁吸附单元吸力为87.815N。
图5 竖置四块永磁体的磁通密度图
2)横置三块永磁体
设计磁吸附单元为三块20.5*7*3mm的永磁体极性相错地排列,四块轭铁在永磁体之间排列,其磁通密度图如图6所示,轭铁尺寸为13*5*5mm。通过COMSOL仿真计算得出磁吸附单元吸力为6.6494N。这种方法结构简单,但是吸力太小,无法满足要求。
图6 横置三块永磁体的磁通密度图
3)横置四块永磁体
设计磁吸附单元为四块12mm*6mm*7mm的永磁体横向排列,每块永磁铁两侧各放置一块12mm*7mm*2mm的轭铁,其磁通密度图如图7所示。底部隔磁铝片尺寸为86mm*7mm*1mm。通过COMSOL仿真计算得出磁吸附单元吸力为57.414N。这种方法零件细小繁多,实现起来难以达到仿真效果,并且磁吸附单元吸力相比竖置四块永磁体的吸力偏小。
图7 横置四块永磁体的磁通密度图
通过对竖置四块、横置三块、横置四块三种方案的仿真计算,并将数据汇总如表2所示,分析得出在磁吸附单元上表面与船体表面距离为1mm的情况下竖置四块永磁体的磁吸附单元吸力明显较大,且竖置四块永磁体的零件尺寸不是太小,易于工程实现。
表2 三种排列方式的磁吸附单元仿真数据
4.2 材料大小分析
1)轭铁与永磁体的相对大小
现针对轭铁与永磁体的相对大小进行仿真。采用竖置四块永磁体的排列方式,增大永磁体厚度的同时降低轭铁的厚度,查看永磁体厚度增加能否增大吸附力。
将三次仿真数据汇总如表3所示,分析发现轭铁厚度对于磁吸附单元吸力影响非常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从方便零件生产的角度,选择轭铁厚度为3mm,永磁体厚度为10mm。
表3 改变轭铁厚度的磁吸附单元仿真数据
2)永磁体尺寸
采用竖置四块永磁体的排列方式,永磁体厚度确定为10mm,轭铁的厚度为3mm,下面对永磁体长宽进行适当缩小,查看缩小长宽对吸附力的影响。
经过对仿真结果的分析比较,如表4所示,永磁体长宽缩小导致吸附力大幅下降,无法满足Funit>62.48N的吸附要求。则确定永磁体的尺寸为10mm*10mm*7mm,轭铁的尺寸为86mm*7mm*3mm。此时磁吸附单元吸力为87.815N,满足其62.48N的吸附要求。
表4 改变永磁体长宽的磁吸附单元仿真数据
5 结语
1)本文根据船舶除锈机器人平台的实际工作环境需求,提出了一种履带磁吸附式的新型平台吸附固定方案,这一方案相较目前的磁轮轮式吸附等其他方案,在保证通过性的同时增大了吸附装置与船体的接触面,提高了平台吸附固定的稳定性。
2)本文对这一方案的力学模型进行了推导计算,得出其单元吸附力要求。并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了吸附单元的磁场数学模型,通过电磁应力张量方法建立了吸附力计算方程,为后续仿真计算与设计优化研究提供理论。
3)本文对其具体吸附单元的尺寸和布置方案进行了设计优化,通过仿真计算得出有最优布置方式和尺寸大小,为除锈机器人履带设计提供直接依据,也为同类履带方案的布置设计提供了参考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