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探析
2020-12-02陈兴伦
陈兴伦
(巧家县人民医院,云南 巧家 654600)
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严重高血压并发症之一。此病的致残率、致死率均较高。以往临床上常采用保守疗法治疗此病,但效果不够理想[1-3]。在本文中,笔者主要是探讨为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巧家县人民医院接诊的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100 例纳入本研究。这些患者的入院时间为2016 年6 月1 日至2019 年6 月1 日。其纳入标准是:1)其本人及其家属均自愿参与本研究。2)具有进行手术治疗的指征。其排除标准是:1)临床资料不全。2)中途退出本研究。采用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常规治疗组(n=50)和微创治疗组(n=50)。微创治疗组患者中男、女患者的例数分别为27 例、23 例;其年龄在43 ~72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45±2.29)岁。常规治疗组患者中男、女患者的例数分别为26 例、24 例;其年龄在43 ~74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45±0.39)岁。两组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相比,P>0.05。
1.2 方法
为常规治疗组患者采用保守疗法进行治疗,包括对其进行降压、脱水、抑酸、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改善脑循环等治疗。在此基础上,为微创治疗组患者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具体的手术方法是:定位血肿最大层面,将颅骨距血肿中心最近处作为穿刺点。对局部皮肤进行严格消毒后,在穿刺点处进行穿刺,并置入引流管。在确认引流管的置入位置良好后,向血肿腔内持续注入尿激酶,以促进血肿的排出[4-6]。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疗效评定标准是:1)痊愈: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降低90% 以上;2)显效: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降低46%~90%;3)有效: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降低18% ~45%;4)无效: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降低不足18%。总有效率=(总例数-无效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对本研究中的数据使用软件SPSS 22.0 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²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
治疗后,常规治疗组患者中治疗效果为痊愈的患者有6例(占12%),为显效的患者有14 例(占28%),为有效的患者有15 例(占30%),为无效的患者有15 例(占30%),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0%;微创治疗组患者中治疗效果为痊愈的患者有10 例(占20%),为显效的患者有20 例(占40%),为有效的患者有19 例(占38%),为无效的患者有1 例(占2%),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8%。微创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治疗组患者,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n(%)]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微创治疗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常规治疗组患者,P<0.05。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n(%)]
2.3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比较
治疗后3 d、7 d、14 d、3 个月,微创治疗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常规治疗组患者,P<0.05。详情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比较(分,± s )
表3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比较(分,± s )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3 d 治疗后7 d 治疗后14 d 治疗后3 个月常规治疗组 50 16.24±6.92 13.44±5.22 9.88±3.19 7.92±3.51 5.77±3.13微创治疗组 50 16.21±6.88 9.31±4.22 6.22±3.14 4.44±2.31 3.11±1.81 χ²值 0.0217 4.3506 5.7818 5.8561 5.2021 P 值 0.9827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3 讨论
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此病的致残率、致死率均较高。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是一种新型的手术方法。为了探讨用此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效果,笔者对巧家县人民医院2016 年6 月1 日至2019 年6 月1 日接诊的100 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微创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治疗组患者,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治疗后3 d、7 d、14 d、3 个月其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均低于常规治疗组患者,P<0.05。
综上所述,为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应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的效果显著。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