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化育和承续红色基因刍议

2020-12-02刘爱梅

关键词:化育红色基因

刘爱梅

(闽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诸多重要场合提及的殷切嘱托和冀望。新时代的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育和传承红色基因,有助于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信念,淬炼大学生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的精神底色,引导大学生更好投身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建设。

一、大学生化育和承续红色基因的现实意义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凝聚孕育形成的一种优良品质。“红色基因是革命烈火铸造的永不褪色的中国共产党的无产阶级思想性、政治性本色。是无产阶级的灵魂”[1](P48)。简而言之,红色基因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共产主义的不懈追求和无私的奉献精神。红色基因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文化瑰宝,也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资源。红色基因既有体现为物质资源包括红色文化博物馆、红色会议遗址、红色歌曲等,也表现为精神形态包括红色革命精神、红色文化氛围、红色信仰等。

(一)化育和承续红色基因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内容要求

“希望你们多了解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知识,多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用实际行动把红色基因一代一代传下去。”[2](P1)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年轻一代传承红色基因的谆谆教诲,指明了加强革命文化教育对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意义。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英勇奋斗的革命史、斗争史和英雄史的可歌可泣的教育资源,是推进大学生政治取向教育的重要载体。红色基因的传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有助于大学生对党史国史的深入了解,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历史思维、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进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化育和承续红色基因是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的有力保障

传承红色基因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用鲜血和烈火淬炼而成的精神品质,具有坚定的政治性、思想性和先进性。马克思指出:“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目的和利益而奋斗,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3](P65)中国共产党正是坚定传承了红色基因,带领中国人民征服了无数的苦难和挑战,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中国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勠力奋进,而国外的敌对势力和反华势力,也正在抓紧渗透西方资本主义思潮和社会主义终结论等“反马思想”,企图在新一代的大学生中进行意识形态的侵蚀与腐化,妄图推动颜色革命。红色基因蕴含政治性、思想性和先进性的鲜明文化特征,是构建大学生精神家园的强大战斗堡垒支撑。在多元化的思想冲击下,大学生化育和承续红色基因是抵制敌对势力侵扰,坚定“四个自信”重要思想根基的必然选择。

(三)化育和承续红色基因是厚植大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条件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红色基因淬炼形成的过程。走得再远,也不能忘了来时的路。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中国革命的历史对共产党人来说是最好的营养剂。我们不能忘记红色政权是怎样来的、新中国是怎样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样来的”[4](P2)。新时代大学生必须传承红色基因,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用党的优良传统和优秀品质厚植家国情怀。不难发现,在不久前发生的香港暴乱中,少数年轻人在自己从“哪里来”的问题上陷入了历史虚无主义,肆意触碰“一国两制”原则底线和中央政府权威,其背后暴露的是西方反华势力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折射的是香港少数青年家国情怀的严重缺失。邓小平说过,“我们要教育好我们的下一代,一定要树立共产党主义的远大理想,一定不能让我们的下一代青年人作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5](P48)因此,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促进红色基因和化育和承续,是涵育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条件和基本要求。

二、化育和承续红色基因的着力方向

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得到高度重视,其教育广度、深度均得到很大程度的拓展。但从教育内容上看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很多课题亟待深入探讨。

红色基因培育效果亟需提高 红色基因培育,教师是关键。红色基因培育拥有红色文化、红色故事、红色纪念馆、红色人物事迹,也包括当地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等许多培育载体。目前,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尚处于起步阶段,效果尚不彰显。调查发现,红色文化的传播方式与日渐勃兴的全媒体之间仍有不少隔阂,红色基因培育方式比较单一。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升级,以微博、微信、抖音为主要代表的全媒体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标配,大学生的信息交流方式、交往方式和话语方式发生了极大变化。如果承载着红色基因的红色文化、红色资源不是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出来,没有将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现实生活紧密契合,则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红色精神、红色资料的关注度定然不高。不可否认,虽然智慧课堂、翻转课堂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红色基因培育的现实压力,但是受制于不同高校不同教学环境和硬件设施的实际拥有,红色基因培育中的信息技术传播手段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导致了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

红色基因培育环境亟待优化 环境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红色基因的培育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在社会环境方面,全社会尤其是地方对红色文化的宣传力度有待提高。譬如,不少地方对红色景点多采取提前预约方式,少人或无人预约时则“大门紧锁”,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不少受众对红色景点的主动进入性较低。还有不少地方的红色文化仍处于“无人知晓”“无人问津”的状态,例如不少人知道人知道漳州云水谣景区,却是不知道在云水谣景区附近有个红色革命基地科岭村。在校园环境方面,高校在红色文化的教育方面方法简易,理论灌输多,实际感受少。对大学生的红色教育更多只是停留在听报告、写心得上,较少组织学生外出参观红色纪念馆和红色基地。

红色文化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召力有待提升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形成的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是大学生成才的动力源泉。但是在部分大学生的潜意识中,认为时过境迁红色文化和自己没有多少关系。因此,应进一步提升红色文化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召力,让新时代大学生从思想感情上感受之、吸纳之、向往之、内化之。

三、大学生化育和承续红色基因的路径选择

高校是传播红色文化的前沿阵地,是化育和承续红色基因的重要场域,要充分认识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不断丰富红色文化传播的手段方式,营造良好的红色文化环境,主动引导大学生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之中。

(一)用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和主阵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红色文化传播的主导者,育人者要先受教育,传道者要先明道,才能给学生指点迷津、引领航向。2019年教育部党组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创优行动工作方案》指出在抓好思政课师资创优上,强调打造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这就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综合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深厚的家国情怀。马克思说:“如果你想要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6](P112)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依托,领悟红色基因的传承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重要意义。要积极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走出去,真正到典型的红色基地考察学习,感悟革命先烈的铮铮铁骨,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有力提升。要积极发掘高校红色文化资源,系统梳理和提炼红色经典。例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中就可以用一个个鲜活的红色故事来串连课程内容。把从革命时期的红船启航、建立井冈山根据地、长征绝唱到建设时期的雷锋、孔繁森、焦裕禄、两弹一星英雄事迹等这些震撼人心、扣人心弦的感人故事,穿插在整个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将宏大叙述和微观叙事相结合把红色基因渗透在一个个感人的红色故事中。引导大学生学习革命前辈不惜牺牲自己的大无畏精神,争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可以把“时代楷模”请进课堂,进行现场教学,也可以利用智慧课堂等方式实现线上学习和线下课堂教学互补,充分利用“慕课”“微课”“短视频”“微电影”等载体,把红色文化制作成一个个经典片段,融进网络学习平台,提升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二)合力打造红色文化育人环境

“促进青年群体传承红色基因,是一项灵魂工程、奠基工程、战略工程,需要政府加以引导,优化传承环境”[7](P2)。应立足本土资源,筑牢红色文化阵地。要组织撰写好乡土化、通俗化、生动化的红色文化书籍,讲好具有本地风土人情的红色故事,积极推出一系列反映本土红色文化的艺术作品。要充分挖掘本地红色文化,着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教育培训基地,规范设计“红色文化深度体验游”,把丰富的历史资源转化为鲜活的培训内容,将真实的现场、真实的历史变成喜闻乐见的教育材料。要将青年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工作纳入爱国主义教育体系中,定期组织学生到红色基地进行参观体验。要完善各项配套法律法规,强化对红色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加大对红色文化的宣传力度,提升红色基因的传承效果。要规范主流媒体的传播导向,打造符合青年审美取向的微电影、公益广告等,将红色文化宣传与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融为一体,营造优质的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环境,让英雄事迹和榜样故事在主流媒体中占据主要阵地。要把红色元素的思想教育融入高校教书育人全领域,构建主题教育、社团文化、榜样力量、社会实践等红色文化教育网格。要以红色元素打造精品校园文化活动、丰富文化阵地,充分利用文化走廊,宣传橱窗、学生社团、校园广播,以及学术报告、志愿服务、社会实践、话剧表演、诗歌朗诵等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把红色基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将红色教育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

红色文化教育重点在引导,关键在体验。要推广红色体验式教育,不断延伸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涵。要通过开展诸如“红色基因传承+家国情怀”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要探索引导大学生每个学期读一本红色书刊、看一部红色电影、唱一首红色歌曲、听一场红色报告、组织一次红色教育,举办一场以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的文艺晚会,把它作为评核学生思想品德的一个重要指标。要紧密依托当地红色资源,组织学生自导自演话剧或者微电影。例如闽南师范大学师生自导自演的话剧《谷文昌》就是很好的教育活动形式。要充分利用红色教育基地进行现场实践教学,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依托古田会议遗址、东山谷文昌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让思政课动起来、活起来。要组织大学生红色志愿服务队,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的有利时机,到乡村开展支农支教支医和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通过实践活动真正把红色基因的传承外化于行动,培养大学生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红色精神。要鼓励大学生利用红色资源进行干事创业,进一步推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的开展,引导大学生在干事创业中学习革命先辈们伟大而艰辛的“创业”史,在干事创业中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扶贫的落地生根。

猜你喜欢

化育红色基因
Frog whisperer
红色是什么
寒山化育一身诗
红色在哪里?
修改基因吉凶未卜
佘山修篁
情智共生 绽放生命灵动之美
追忆红色浪漫
创新基因让招行赢在未来
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