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南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实践初探

2020-12-02杨君玉

关键词:闽南人闽南思政

杨君玉

(闽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传洐,优秀传统文化璀璨炫目,闽南文化无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空中极闪耀的那颗星。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身负着华夏文脉传承与家国复兴的使命。而闽南文化重乡崇祖的家国情怀、爱拼敢赢的开拓精神、孝亲感恩的人生观、义利并举的价值取向等精神特质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价值。

一、闽南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不同历史时期南移的中原文化和楚、吴文化以及闽越文化、外域文化多次交融、层层积淀而发展起来的并传播到台湾、东南亚及世界各地的地域文化形态。闽南地域偏远,农耕文化一脉承继而下保留了汉文化精髓。闽南人天性拼搏敢闯,生性包容豁达,随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启,闽南人积极开创海上生存空间,闽南人后裔携闽南文化在全球各地扎根繁衍,纵历经沧海桑田,闽南风俗习惯和文化精神仍深藏在闽南族群的血脉之中。

(一)闽南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影响深远

闽南文化包含了闽南语、民俗文化、宗教信仰、宗族文化等表现形式,甚至包括了闽南人的思维性格特征。如闽南建筑文化中民居的“宫殿式”俗称“古厝”建筑,中西结合建造的“洋楼式”的闽南侨乡民居“番仔楼”都极具特色;闽南地区的民谣、童谣、民间神话故事镌刻在世代闽南人的记忆深处;民间的宗教文化信仰,历代传承的“古早味”饮食文化留传下来的“舌尖上的闽南”等都别具一格,极具地方特色。其精神特质包括重乡崇祖的家国情怀,爱拼敢赢的开拓精神,孝亲感恩的人生观、义利并举的价值取向等内涵。

闽南人开放包容的心态,拼搏开拓的个性决定了闽南文化的对外传播性与扩散性,时至今日,闽南文化根在闽南,盛于闽台,同时在东南亚、南亚等“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影响深远。

(二)闽南文化是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

台湾学者林再复曾于文中写到:“闽南是台湾人的根”。闽南文化便是随着闽南人迁移至台湾,如今占据台湾人口四分之三的以闽南语作为母语的。台湾闽南人是台湾最大的族群,主要便是闽南移民后裔,故两岸文化在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活行为习惯等方面诸多相似,两岸人民血相融、文相同,闽南文化在两地根基深厚,是两地共同的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台湾乡亲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根植于闽南文化,对闽南文化有着天然亲切感。

闽南文化是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两岸同胞深层次文化交流,让两岸同胞产生情感共鸣,加强文化认同,提高文化自觉,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文化力量。能增进台湾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对祖国归属感,增强民族向心力,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极佳助力。

二、闽南文化优秀精神特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

闽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神特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期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很多精神内涵不谋而合。融闽南文化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闽南文化的育人功能,既利于闽南文化传承保护,促进两岸文化交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及国家战略目标实现,又能形成高校办学特色和文化底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培育出具有闽南文化素养的创新创造型人才。

(一)闽南文化的爱国爱乡情怀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相呼应

爱国情怀自古深植于中华民族血脉之中,此亦是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向前的巨大力量,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开篇即明:“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强调了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历史上中原人入闽多以家族为单位迁徙,入闽后自然形成聚族而居的传统,此后千余年不论是在与异族争斗求取生存空间,还是开山耕海开拓发展空间,闽南人都习惯聚族抱团,依靠家族血缘力量,这也形成了闽南人重视家族血缘关系,牵挂故土、爱国爱乡的情怀。所以闽南历史上涌现了诸多的爱国志士,为国为民抗击外来侵略压迫,近代闽籍华人在海外有所获益也积极回报乡里、扶助同乡,捐助祖国建设,促进家乡发展。正是这种家国情怀使闽南文化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文化向心力,成为维系海内外闽南籍华人的重要情感精神纽带。融闽南文化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既能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民族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勇挑重担,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民族的理想之中,将个人的奋斗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热血征程之中;又能让青年学生们进一步了解闽南文化的精神内涵,认清历史大势所趋及祖国前进的方向,坚定维护祖国统一的决心。

(二)闽南文化的敢拼会赢精神有助于大学生意志锻造和创新意识培养

与闽南文化“敢拼会赢”相联系的是闽南文化的“开放包容”,这两个特质都是闽南文化“海洋性”的体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闽南文化开放包容革故鼎新才成就灼灼其华,闽南人敢拼会赢守正出新才成就地杰人灵。当今世界全球性挑战严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存,新时代对青年学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不仅需要卓越的才干,还需要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脚踏实地的作为,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更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敢为人先的勇气担当、守正出新的创新创造精神。

闽南人性格中有“三分天注定,七天靠打拼”的“不服输”的精气神,敢于拼搏冒险,敢拼会赢的闽南文化精神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大学生顽强不屈的意志品质、开拓创新的精神都极具启迪价值。融闽南文化敢拼会赢、开放包容的海洋性格于高校思政教育,能帮助大学生积极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抗挫折能力与竞争力,既鼓励大学生积极拼搏进取,又引导学生处理人生的“失志”与“落魄”,于逆境中不气馁,开拓创新永不言败。

(三)闽南文化的义利并举等道德价值观与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要求相契合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要“深入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深入挖掘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闽南人重视家族血缘关系,重视血缘宗亲、地缘同乡情谊;重视人格品质,立身处事“义”字当头,义利并举的价值观;重视个人道德修养、自我约束,乐善好施;有着强烈的家国使命感、责任感,这些优秀的精神品质是闽南文化传统美德,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于大学生思政教育而言,无疑是宝贵而鲜活的道德教育资源。融闽南文化道德价值观于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对于调节大学生人际关系、个人与团队、集体、国家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利”与“义”的关系富有启迪意义,对于增强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提升大学生的立身处世能力和思想品德修养都极具价值。

(四)闽南人孝亲感恩的精神与高校思政教育之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契合

尊师重道、孝亲感恩是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与核心价值观,也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闽南民间信仰文化中,闽南神明其实就是闽南人观念中真善美的化身,如源自《凤山寺广泽尊王的传说》的牧童郭忠福,至诚至孝,被乡亲奉为“孝神”,为其筑庙祭祀供奉,尊称“郭圣王”,是闽南地区影响深广的民间信仰,并流传到闽台地区、东南亚及世界各地;南音戏曲中《三娘教子》表现了三娘慈爱、坚贞、对公婆的孝顺,也得到闽南人世代传颂。在闽南地区流传的戏曲、神话传说、民谚,风俗民俗中都蕴含了丰富的“孝”“和”“感恩”等道德标准及人生哲理,融闽南文化精神于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之中,其实亦是融尊师重道,孝亲礼义、重乡崇祖精神之道于其中,能帮助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传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融闽南文化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思考

闽南文化不仅仅是博物馆里的陈列物,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或者生活习惯,故保护闽南文化不仅在于文化的传承,更在于文化的认同与弘扬,将闽南文化中的精神特质融入学生思政教育中,以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一)营造特色闽南文化校园氛围,让师生感受多彩闽南文化

大学生敏而思学又有独立思考能力,因此大学生思政教育形式也应是灵活而多样的。校园闽南文化氛围的营造也应是多姿多彩的,可以开展如闽南特色美食展、闽南风格建筑设计大赛、闽南语歌曲(戏曲)大赛、闽南语讲古比赛、戏曲角色形象设计大赛,闽南服饰设计大赛等等。近年随国力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愈发自信,汉服的接受度越来越高,那么闽南地区大学生是否也可以接纳像惠安女服饰黄斗笠花头巾露腰上衣黑宽裤银裤链这样的闽南服饰呢?而高校建筑也可以吸纳闽南建筑风格元素,建造闽南特色的校园景观,如红砖墙、燕尾脊等,在校园基建装饰、园艺建设方面融入闽南文化,设计闽南文化墙、闽南文化室等。高校还可以发挥闽南传统节庆的涵育功能,实施闽南传统节庆复兴工程,开展诸如“阮的节日”之类的主题活动,还可以参照“英语角”组织“闽南语角”,参照英文晚会举办闽南语晚会,让师生感受和体验闽南文化的精彩纷呈。

(二)结合课程教学活动开展闽南民俗体育、艺术文化活动

闽台等地盛行的民俗体育文化活动缤纷不下数十种,如逢节庆时的大鼓凉伞、醒狮舞龙、跳鼓、竹马戏等,端午时节阖村而出的龙舟竞渡,孩童玩耍的扯铃(抖空竹)、陀螺等玩艺,青少年喜爱的角力(摔跤)、宋江阵、强身健体的拳法(永春拳、流民拳等),此外还有剪纸艺术、南音、木偶、锦歌等多种艺术形式活动,这些活动融合了音乐、舞蹈、曲艺表演等元素,完全可以渗透到体育课程、艺术课程等学科教学、第二课堂中,既丰富了课程内容,又传承了闽南传统文化。这些闽南民俗体育兼具技巧性,对体力体能也有要求,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既能强健学生体魄,又能锤炼坚韧的意志品质。高校应自觉担负起文化传承交流的责任,整合课程内容,编撰闽南文化课程教材,促进相关课程改革,重视具有闽南文化素养的教师培养。

(三)“走出去”看闽山闽水,汲取闽南文化精华于现场教学中开展思政教育

要真正了解闽南文化,汲取闽南文化精华入思政教育莫过于“走出去”。看闽山闽水,品味闽地特色美食,聆听闽南语闽南歌,在这方热土感受感悟闽南文化的魅力,远比教科书来得生动。可结合暑期社会实践、党建团建活动,组织师生参观闽南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古村落、古建筑、古遗迹、农业工业遗迹等,如漳州的土楼、厦门的南普陀、泉州的开元寺等古庙宇、桥梁、牌坊等古建筑;参观闽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德化瓷艺、安溪茶业、惠安石雕、漳州的片仔癀等产业;参观闽南历史名人纪念馆或遗迹故居,如漳州市郊浦南镇的陈元光陵墓、漳州东山岛、万松关留存的郑成功历史遗迹、漳浦县的蔡新故居、厦门陈嘉庚故居等;在近现代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不屈的闽南儿女奋起抗争,留下了不少激励后人的英雄事迹及红色遗迹,如红军攻克漳州纪念馆、红军闽南第三团成立旧址、李林烈士纪念馆等;还可以参观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闽南传统民俗节庆活动。通过现场教学实践活动,汲取闽南文化精华,让主流精神和核心价值观来引领思政教育。

(四)匠心研发,拓展校园闽南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产业是21世纪新兴的优势产业,大学生对校园文化创意产品接受度颇高,可以设计开发一些既有闽南文化意蕴,外观俏皮可爱,兼具实用性的校园闽南文化创意产品销售。如闽南特色建筑风景的贺卡、着闽南服饰的小木偶、布偶,闽南风情钥匙扣、台灯等闽南特色的工艺小摆件、文具、数码产品、小服装配饰等,既能营造浓浓的校园闽南文化氛围,又能提升大学生对闽南文化的关注度与喜爱度,并随着学生们将这些文化创意产品带回家,毕业生带到新的学习工作岗位,也能让闽南文化在更大的社会范围内得到认同。还可以发挥高校学科专业特点,设计制作一些小动漫、开发一些闽南风情的电子小游戏,闽南“走透透”之类应用APP,既可以出版闽南文化专家学者学术科研成果,也可以出版一些生动活泼的闽南文化的绘本、漫画、幼儿讲古故事书等。

(五)争取多方支持,培育闽南文化创新创造型人才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过“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而若缺乏创新动力与创新人才将会影响我们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要想在新一轮“世界角力”中赢得一席之地,我们既要有“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气魄,更需要在创新创造型人才培育上下功夫,特别是在闽南地区的高校,更需匠心培育思维敏锐能洞察世界局势并能捕捉时机创新创造的闽南文化创新创造型人才。而人才的培养、文化的传承仅靠高校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各方支持,和衷共济。政府及社会各界应重视高校的人才培育及闽南文化的传承创新工作,积极给予政策支持或资金扶助。

简以概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磅礴大背景下,在华夏儿女朝着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昂首阔步的征程中,在“一带一路”宏伟蓝图画卷的展开过程之中,融闽南文化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的需要,亦是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猜你喜欢

闽南人闽南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闽南文化传承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闽南华侨华人移民历史概述以及人文精神探析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从张氏族谱看客家人与闽南人的异同
闽南,闽南
闽南拍胸舞迎来台湾小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