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文化与医德教育
2020-12-02马华明
马华明
(漳州卫生职业学院 药学系,福建 漳州 363000)
德育,“负有陶冶品德的任务,地位十分重要”[1](P2)。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进一步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医者仁心,医德为先。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考量,医德教育必然成为医学院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范畴。医德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以儒、释、道文化为背景,以仁术、同一、精诚、审慎为核心”[2],根据现代社会特征和医务工作者的职责,诠释出了“救死扶伤、尊重病人的人格与权利、文明礼貌服务、不以医谋私、为病人保守秘密、互学互尊、团结协作、严谨求实、奋发进取、钻研医术,精益求精、诚实守信”[3]等具体内容。由此可见,人文教育当是医德教育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闽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厚重的历史文化、鲜活的民俗文化和神秘的信仰文化等元素都蕴含着丰富的素材,贴近生活,易于接受,具有号召力和说服力,可以挖掘出来作为医德教育的有效资源,为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提供有针对性和持续性的教育内容,并在实践中创新教育方式方法。
一、闽南文化中的医德教育资源
闽南文化是承继中原文化并充分吸收百越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南洋文化而形成的多元复合区域文化,既保留了中华文化的典型性,又彰显着区域文化的特殊性。闽南文化“可以自然地融入到高校德育的内容体系中。闽南文化中耳熟能详的风土人事,比起教科书中一板一眼的纯理论说教更能够吸引受教育者”[4](P18)。
(一)运用典范人物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上,许多闽南人因其大智大勇或大仁大义而被载入史册,堪为典范。其中既有工书善画、大义凛然的黄道周,也有思想解放、独树一帜的李贽……这些历史名人身上的气节、才识、品行等闪光点自然可以化用为德育的素材。除此之外,一些抗击侵略、保家卫国的英雄志士也特别值得关注。简大狮(1868-1900),祖籍漳州南靖,生于台湾淡水,清光绪年间,招募了1000多名义民,组成义军英勇抗日,重创日军,终因饷械两穷被捕,而后慷慨就义,被当时上海《申报》称为“此中国最有志气之人”[5](P413)。还有俞大猷、郑成功、陈化成等人,他们的爱国主义事迹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素材,经过进一步挖掘整理,便可以成为宝贵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
(二)运用历史典故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一部闽南发展史,就是一部闽南人的拼搏奋斗史,将闽南人的精神品质体现得淋漓尽致。明代以降,闽南山多田少的土地状况已承载不了日益增长的人口,许多闽南人冒险渡台,垦殖台湾。在古代的航海条件下,要渡过台湾海峡绝非易事,支撑着闽南人历尽艰险成功抵台的,正是敢闯敢拼的精神。除了渡台垦殖,明清以来亦有许多闽南人远渡重洋,到东南亚地区发展。他们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在种植业、交通运输业、工业、商业贸易等领域皆有建树,“爪哇糖王”黄仲涵、“印尼巨富”杨纯美等皆是典范。面对异族和外寇的侵略,闽南人不屈不挠、轻死重义,或举起抗倭大旗阻止倭寇的侵扰,或加入郑成功军队打响反清之战。明末清初,闽南志士更是集结成了一股可以左右江南政局的强大的民间反清力量——天地会,展开了长达数十年的反清斗争。这些历史典故展现出的敢闯敢拼、开拓进取、不屈不挠的精神,正是医学生所需的品质。可见,闽南的一些历史典故是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良好资源,值得进一步开发。
(三)运用岁时节俗强化文化认同感
闽南民俗文化是闽南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闽南人共同的生活记忆。岁时节俗便是人们特定行为和习惯的集中体现。在漳州地区流传的《正月歌》概括了春节期间的习俗:“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睏到饱,初四五更早,初五假开,初六拍囡仔尻仓,初七摸,初八摸,初九敬天公,初十地公生,十一食福,十二人敲壳,十三人点灯,十四结灯棚,十五元宵暝,十六倒灯棚,十七人相坐,十八打瞌睡,十九买物配,二十做功课。”[6](P2-3)在传统节日或者某个神明的神诞日,人们还会组成各种民间艺阵来“凑闹热”,如:大鼓凉伞、宋江阵、大神尪仔等。这些民俗文化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具有亲切感和归属感。因此,开展民俗文化活动,既能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又能不断强化人们的文化认同感。这些民俗文化可以经过优选,有机融进校园文化,再通过社团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从而发挥民俗文化的凝聚功能,强化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四)运用家训家礼提升个人品德修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家风建设的重要性,指出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加强党风政风、社风家风建设,特别是要让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7]。家训和家礼是闽南宗族文化不可或缺的成分,其中不乏维护封建社会纲常伦理的部分,但是有很多关于为人处世的规范和思想是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的体现和传承,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如曾公亮的“恭礼谨严”,苏颂的“人生在勤,勤则不匮”,陈淳的“崇德礼,至孝亲”等。家训和家礼即是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对个人品德修养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挖掘整理一些正能量的家训和家礼,融入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课程思政”体系,或是通过国学讲座、文化交流等形式开展德育,对于学生个人品德修养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
(五)运用医神信仰锤炼“大医精诚”品质
闽南地区民间信仰之风盛行,在多元杂糅的民间信仰神明体系中,医神信仰值得关注。这些医神大多生前悬壶济世、救死扶伤,殁后被人们尊奉为神,继续保佑世人体健安康。保生大帝,原名吴夲,“生前是北宋时期闽南地区一名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民间医生、道士”[8](P139),能治疗诸多疑难杂症。化神之后,得到更多人的崇奉,留下了“悬丝医乳疾”“柳枝代骨”“治疗瘟疫”等诸多传说。还有圆山仙祖、华元仙祖、董奉仙公等神明,均以精湛的医术和大爱无疆的精神受到一代代闽南人的尊奉,香火延续至今。这些医神身上所展现的正是“大医精诚”的可贵品质,医学院校完全可以将他们的传说事迹和精神品质加以整理,作为教学资源融入专业课程对学生进行医德教育。
二、闽南文化融入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9]根据医学院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特点,可以建构“一二三四”多元文化育人体系,活用闽南文化的教育资源,将医德教育融入“三全育人”的整个过程。
(一)打造一个品牌:融合校园文化特色和区域文化特色的文化品牌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是现代高校的四大职能。对于院校而言,可以走一条以社会服务为主导,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与创新为助力的特色品牌文化之路。具体而言,就是结合专业特色与区域文化特点,构建一个文化体系,通过培养的人才大力推进科技服务社会,打响文化品牌。闽南文化中的生育习俗具有丰富的内涵,可以与护理、助产、中医、中药等专业有机结合,打造成闽南生育文化体系。学校可以从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中遴选人才组建研究团队,再选取闽南地区典型地域开展田野调查,收集该地域饮食、禁忌、服饰等与生育相关的习俗,然后以现代医学知识对其进行研究,得出哪些习俗是陋习需要摒弃、哪些习俗具有科学性值得宣扬的结论,形成成果,由师生联合组成服务队,进社区、下基层进行宣讲,普及生育健康知识,弘扬闽南生育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学校既打造了自己的文化品牌,同时又能在学生在实践中融入医德教育,一箭双雕,事半功倍。
(二)开发二个基地:校内理论教育基地、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开展医德教育,需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双管齐下,方能取得良好效果。“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和使命,对学生成长和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神圣责任。”[10]建设校内理论教育基地,首先要培养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可以从思政教师、辅导员、人文教师以及具有人文类专业背景的教师中遴选出教学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扎实的教师组成。其次,这些教师要分工合作,构建一套理论教育方法体系。思政教师主要研究如何将医德教育有效地融入“课程思政”,人文教师充分挖掘闽南文化中适用于医德教育的素材并整理成教学资源,辅导员则是探索更容易为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和教育方法。理论教育方法体系构建完,便可以采用网络慕课、线上微课、线下公开课等方式来推广。至于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有两个途径。一是与文化场馆共建实践教育基地。学校可以和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文化馆等场馆进行共建,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在这些场馆为学生授课,学生身临其境、耳濡目染,能更好地产生“共情”效果,让医德教育更加深入人心。以漳州地区为例,红军进漳纪念馆、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龙江颂”纪念馆等地便是很好的选择。二是与社区、村社共建实践教育基地。学校通过与社区、村社共建,定期组织学生发挥专业特长,开展社会服务,如义诊、推拿、拔罐、安全用药宣传等。通过这样的社会实践,学生能够充分地认识到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达到医德教育的目的。
(三)依托三个课堂: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
要将医德教育贯穿于“三全育人”的整个过程,必须依托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医德理论教育方法体系构建完毕后,必须将其灵活运用到各专业各门类的课堂之中,充分运用闽南文化的有效资源开展德育教育,真正做到“课程思政”。例如,保生大帝的传说可以融入中医学和中药学课堂,医学伦理课可以运用闽南的家训和家礼作为素材,闽南人的开拓史可以成为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的案例。第二课堂即课外活动。学校可以规划闽南文化系列活动,如“闽南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闽南民俗文化展演”等,以学生社团为主体来开展,把漳绣、剪纸、大鼓凉伞、芗剧等非遗文化都容纳进来;也可以将闽南文化与专业结合起来,组织各类竞赛,如闽南药膳制作大赛、闽南生育文化知识竞赛等,充分把闽南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之中。学生通过感受、参与、实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熏陶,从而不断增强文化认同感。第三课堂即网络课堂。学校可以充分运用微信公众号、微博平台、抖音短视频等号召力强的主流网络平台,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闽南文化的德育元素呈现出来,从而让学生在高密集度的浏览中接受熏陶,自然而然地开展德育教育。把闽南的典范人物和历史典故写成一个个小故事来推送,这便是一个方法。而2019年李子柒的大火更是提供了一个如何通过短视频来进行文化推广的良好借鉴。
(四)搭建四个讲坛:励志讲坛、道德讲坛、文化讲坛、健康讲坛
四大讲坛是通过文化育人的手段来推进医德教育的重要平台。励志讲坛,主讲人为学校品学兼优的学生,每一期结合闽南的家训、家礼制定一个主题,主讲人围绕自身的成长经历、学习经历等进行讲述。每一期的励志讲坛都是身边的一个励志故事,学生听来具有亲切感,容易产生共鸣。道德讲坛,主讲人是教师,每一期围绕医德的一个范畴开讲,在讲述的过程中适当融入闽南的典范人物、历史故事等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拉近学生的距离。文化讲坛,是师生的一场文化交流活动,每一期以闽南民俗文化或非遗文化为主题,邀请文化工作者或者非遗传承人主讲,其间包含现场展演、文化体验等环节,让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其中,产生代入感。健康讲坛,邀请临床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用现代医学知识来甄别闽南民间的偏方、药膳和医疗手段是否科学,并通过他们的经历和身边事来诠释“大医精诚”的精神,让学生收获课堂以外的专业知识,又能从中对其进行医德教育。四大讲坛相辅相成,充分发挥闽南文化的育人功能,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医德教育,能够扎实有效推进医德教育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