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培养
2020-12-02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香江路第一小学王秀梅
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香江路第一小学 王秀梅
现代教学论认为:“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同时还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培养。学生在具有一定情感体验的情况下,才能真正理解文章,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这样说:“缀文者情动而发,观文者披文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教师在教学中能以情再现课文的意境和氛围,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披文以情”,就一定能够帮助学生“沿波讨源”,让学生在语文课上感到一种心灵的舒展、情感的流淌和思想的奔涌。
一、努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情感投入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作者的情感、意愿等都寄托在他们的创作中。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情感,根据教材特点挖掘情感因素,使学生通过文章领悟作者表达的情感,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一)运用导语,引“情”入文
每堂课的导语是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开始,也是调动学生心理状态、激发学习兴趣的主要手段。教师富有情感的导语往往能“先声夺人”,为学生正确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和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基调做好铺垫。例如:在教学《狐狸分奶酪》这一课时,教师首先设置这样的开场白:“同学们,生活中你们有没有和好朋友为了一点儿小事而吵架?”学生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教师接着说:“有这样的两只小熊,它们捡到一块奶酪,是怎么做的呢?想不想知道?”这里,教师从孩子的生活入手进行导入,很容易使孩子受到感染,拨动他们的心弦,从而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这些富有情感的导语,为学习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
(二)图文结合,引“生”共鸣
学生的情感非常丰富,就像一池湖水,只要轻轻地拨动一下,就会泛起层层涟漪。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抓住课文中的主要情节,通过文中的插图、教学多媒体课件手段等灵活地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教学小学二年级上册课文《日月潭》一课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首先,观看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日月潭的秀丽风光。然后,通过图文结合来感受景色之美。品读“清晨的日月潭”这一部分时,学生起初只能通过“薄薄的”“隐隐约约”等词语感觉日月潭的朦胧美。结合课文插图,使用多媒体视频,可以让学生逐步感受“清晨时,日月潭的雾之薄,像披着一层纱,就像童话中的仙境”这句话的语言之美。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用耳朵去倾听,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体验,激活了学生的情感。再如:在教学《葡萄沟》时,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播放葡萄沟的美丽景色。绚丽多彩的画面,充满着诗情画意,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再配上课文的朗读录音,学生一边看一边听,仿佛身临其境。情景交融之中,学生驰骋想象,仿佛真的去到了新疆的吐鲁番。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引发了他们对葡萄沟的向往之情,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二、重视朗读教学,在高品质的朗读中激发学生的语感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语言,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朗读能把作者的情感比较快地渗入学生的心里。
(一)范读引路,以“情”激“情”
古人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由此可见,书的确是需要“读”的。当然我们不能只重视读的数量,更要重视读的质量。特别是语文教师,“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引起重视,因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很容易被教师的朗读激发出来,那么体会文学作品中的感情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可以更快地引领学生走进课文的意境中。例如: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时,教师范读,读出感叹句、反问句、陈述句的不同语气,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句式表达的情感强烈程度是不同的。比如:“那个人感到很奇怪,说:‘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这个句子连用两个问句,第二个句子是反问句,教师范读时,读出反问句的强烈语气,表现出种葫芦人的诧异,对邻居的话感到不可理解。范读时,问句语调上扬,一句强过一句,第三句,一字一词地强调,尤其是重读“葫芦”二字,从而让学生领悟到葫芦人的眼中和心里都只装着葫芦,其他的一点儿都不关注。学生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也能对文章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二)多样朗读,“情”“情”相融
充满感情的朗读,不仅能创造一种特定的情境,把学生带入这种情境,而且在“读”中,作者抒发的感情会渗透学生的心灵,从而触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加深他们与文本之间的联系。学生通过朗读可以进一步体会作品的内涵及思想感情,陶冶性情,从而进一步融入作品的意境中去,作者创作时的情感将被重新释放出来。
教师可以采取丰富多样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单读、开火车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朗读等,细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朗读教学,可以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激发学生与作品产生感情共鸣,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牢固的基础。例如:在教学《负荆请罪》这一课,我就采取了分角色朗读,在角色朗读中感悟人物性格,同时又促进了朗读。学生的朗读也非常积极,提高了课堂效率。教学《我代表我的祖国》一课最后一个自然段时,由于课文内容的时代与现在相距较远,学生不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和历史背景,所以理解课文的内容很难。我在学生朗读前提出了一些思考题:这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什么意思?徐悲鸿为什么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这样能帮助学生读懂课文,了解我国著名画家徐悲鸿热爱祖国、维护民族尊严的崇高精神。
三、多法并用,促进学生情感的培养
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情感随时感染着每一位学生。教师对教学充满兴趣,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满怀热情地投入教学活动中,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情感的培养。
(一)展开联想,升华情感
恩格斯曾经说过:“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教师作为园丁,有责任浇灌这最美丽的花朵。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例如:在学习《雪孩子》一课时,通过课件展示,教师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文章的“味道”,让学生对“雪孩子变成了一朵美丽的白云”中的“美丽”有所感悟,领会语言的内在含义。在此基础上再拓展学生的思维:“假如你是小白兔,你会对天空正美丽的白云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边听边看配乐多媒体课件,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教师深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听着教师的朗读,闭着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然后引导学生把这些美好的感受表达出来。孩子被深深地感染,课文中抒发的情感也慢慢地渗透到他们的心灵沃土之中,达到了“情感育人”的目的。
(二)角色表演,拓展情感
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学生个性特征,设计一些表演和活动体验,以激发学生的愉悦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他们的情感品质。例如:在教学《曹冲称象》一课时,课前先准备好装水的盆、小木船、玩具象、小石块、秤等,让学生根据曹冲的方法来演示怎么做。这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使他们更好地体验到曹冲的办法有两个好处:一是曹冲把“大船”当作大秤,用来称象,解决了没有大秤的问题;二是曹冲用石块和大象进行等量代换,让大象丝毫无损。这足以说明曹冲才智过人。让学生把他们对情感的体验和感受,用自己的行动和语言表现出来。学生在演示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了曹冲的聪明才智,学习曹冲善于观察、爱动脑筋、能大胆表达自己想法的品质。
总之,情感让语文充满活力,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培养,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情操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带领学生挖掘课文,点化学生情感,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情感共鸣,让“情感”在教学中起到培养人、教育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