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中如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2020-12-02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新城中学崔建伟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新城中学 崔建伟
在教育领域,核心素养是指培养学生适应社会以及终身发展必须具备的品格与能力,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将品格与能力的培养与语文学科特征挂钩。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方面:一是语言建构与运用,二是思维发展与提升,三是审美鉴赏与创造,四是文化传承与理解。目前,关于四个方面的理论研究十分丰富,但实践操作方面的研究略显空白,缺少借鉴。
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理念概述
(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四要素的内涵
1.语言建构与运用:新课程标准认为初中生应通过学校教育、日常生活中丰富的语言学习、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累、掌握、整合语言文字,了解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特色,以期在不同语境中准确运用语言,保障使用母语无障碍交流。
2.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的培养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根本,通过语文学习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创造性思维等多项思维能力,提升学生思维敏锐性、灵活性以及思维品质,此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最本质内容。
3.审美鉴赏与创造:在语文学习活动中,通过体验、鉴赏、创造激发学生对美的高级追求,他们渴望更深刻地体会语言艺术中蕴含的不同的美、情感与哲理,并学会在自我表达中运用,展现出高级的审美情趣与欣赏品位。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语文学习深刻理解与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熏陶中产生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自觉承担文化传承责任。
(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四要素的关系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发展其他三项素养的基础,也是独具语文学科特色的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作为最本质的素养,是语文教育价值的根本体现,对于学生未来发展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着直接影响。审美鉴赏与创造为高级素养,语文学科的审美针对语言文字,所培养的对美的需求则具有普遍性特征。文化传承与理解则升华了核心素养培养价值。四项要素联合推进、同时发展,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所在,不可拆分。
二、核心素养下语文学科课堂教学观念变化
(一)学科本位转向人本位
教育界关于学科本位与人本位两种思想的争议始终存在,一方学者认为学校教育应以学科为核心,教学活动以发展学科为最终目的。在教学中,教师以及学生都将成为发展学科的工具,违背了我国发展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另一方学者认为教育始终服务于人,育人是发展教育的根本。在以生为本教学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开始逐渐向培养人的方向倾斜,而核心素养的提出则使人本位思想得到更深层次的体现。教育不仅是知识教育,也是品德、品格、品质教育,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与智力思维发展同等重要。
(二)师生角色转变
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掌握着课堂节奏,为课堂的主导者,因此,将课堂教学活动放在“教”字,以教会学生为主,学生的思想以及行为活动受教师支配。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需由学生在不断实践中发展能力。因此,师生角色发生转变,教师成为课堂的规范者与引导者,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学生成为课堂本体,掌握学习主动权,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学习内容,展现创造性思维。
三、初中语文课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策略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需通过语言文字积累、阅读、口语表达、写作等多种方式培养,其中语言文字积累需学生自觉积累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好的文字和词汇。经典名著、现代散文、经典古诗词中都蕴藏着丰富的优美文字,学生学会积累并运用在口语表达与写作中,会有效锻炼学生的文字驾驭能力。
在阅读中,语言知识分析与讲解为教学基础,学生学习也应侧重语篇理解、结构把控和内容评价方面知识,锻炼其综合能力。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结合教材文本内容,灵活选择阅读材料,针对所要教学内容的特征,如问题讨论、文本研读等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实现教学目的。例如:文本阅读学习中可采取情境教学法,在课堂上还原文章内容发生情境。通过逼真的语境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运用,并评价是否运用得体、恰当。同时深刻领会文章内涵,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表达需将有效信息传递给另一方,并能够正确理解他人回应。因此,在表达过程中学生需构建语境意识,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文字,做出恰当的表达。建议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时始终规范用语、准备表达,并总结学生口语表达中经常出现的错误,集中进行纠正,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改掉表达中的不良习惯。
写作教学中,在确保文章语言准确的基础上,应强调文章整体立意建构的合理性,掌握语言的精髓。建议学生尝试不同类型文风、体裁的写作,如议论、抒情、记叙、小说、剧本等,了解不同情境下语言的特点与要求,以确保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合理性。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初中语文教学中各个环节对于发展学生思维都是有益的,因此,教师需有目的、有意识地锻炼学生思维。具体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培养学生思维方式,多角度、多维度地看待问题,鼓励学生发表个性化看法。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初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将进酒》一文的学习,诗歌与作者生活、年龄、生平关系密切,通读作品,学生感受到全文情感的跌宕起伏,从悲叹时光到自我得意,狂放抒发,心境转变巨大,学生赏析与理解后沉浸在作者的悲慨中。但有些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将作者的经历、感受与现代社会相联系,认为在现代社会虽然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但仍能与作者遇到类似的遭遇,如职场不公、才能无法发挥等。因此,不仅要具备作者的自信,始终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也要吸取作者的经验教训,在看待问题与自我发展中综合考量、权衡利弊。可见,对于相同内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看法。这由学生的思维决定,引导学生运用不同思维看待问题,多角度进行理解、体会、批判,是加深理解程度的关键,也是学生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相较于其他学科,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以及创造素养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语言可粗略地划作艺术范畴,在创造艺术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深挖语文教学中蕴藏的美,奠定学生审美基础,对于学生发现美、创造美都有着重要意义。首先,应树立审美教育理念,教师应认识到在人的终身发展中,随着经历、学识、见识的增长,审美水平也随之提高,不断地培养自身的审美素养,是引导学生发现美与感知美的关键。因此,教师需贯彻落实审美教育理念,自觉提升自身审美素养,使审美鉴赏真正落实到课堂。其次,重视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培养。在语文学习中,会遇到不同类型的美,如诗歌的韵律美、散文的意象美、小说的人物美等,需培养学生区分美的能力,鉴别各种类型美,从而在欣赏美、感知美中保持正确态度。最后,抓住每种类型美的特质,展开深入教学。例如:在诗歌教学中,诗歌创造的意境、氛围以及语言文字表现的韵律形式都是美的体现。结合诗歌文体的特征深入感知与探索多元审美元素,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的审美情趣,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语文学科的文化属性特征突出,作为母语,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而且从发展的眼光来看,语文始终坚持把优秀的中华文化作为语文学科发展的根基,是我国实现传统文化发展与传承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自觉将教学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衔接,将文化底蕴融入所教内容,激发学生强烈的文化认同感以及传承文化的理想诉求。借助全球化发展契机,将民族情怀、文化底蕴与国际视野结合,从更高层次看待文化传承工作,使传承文化得以延续,也使优秀的文化精髓滋养中华儿女。
综上所述,初中阶段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语文学科中,核心素养具有四要素,文章从四要素的内涵、关系出发,探究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课堂教学所要做出的改变,并详细分析了培养四方面素养的策略。以期为初中语文教师开展工作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高质量完成核心素养培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