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学”对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

2020-12-02李一敏南京邮电大学

侨园 2020年6期
关键词:仁者受教育者教育者

文 李一敏(南京邮电大学)

随着时代进步,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尤为重要。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许多问题,比如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十分复杂,有些教育者的素质还需提高,社会大众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不明了,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甚微。而孔子的德育思想实质上是从社会、个人与群体的关系,即“大德育”的层面来探讨并实践的。对我们今天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很有借鉴意义。

孔子创立了儒学,被称为“孔学”。“孔学”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伦理、社会等多个角度展开,但笔者认为孔子学说的重心在人的德行培育上。

一、孔子的德育思想

(一)以“仁”为主旨

在“仁”的观念中,孔子第一次把“人”作为普遍联系的主体,真正发现了“人”的存在。“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这是说只有仁者安于仁道,才能经受长期的贫困或安乐的考验而不走上歪路。由此可以引申出,我们在不同的时期都要坚定不移地走仁的道路,帮助人们更好更长久地在世界上生存。在孔子眼中,“仁”已经成为人所属的内在品质,并通过行为外显出来。

孔子德育思想中的“仁”,并不注重德行的数量,而在于质量,旨在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希望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升人的品行,使之趋于完善。想要达到这种目的,关键在于治学。

(二)“因材施教”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此可见”。因材施教即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教学。这个原则的前提是对受教育者的性格特点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孔子对其弟子的特点就有清楚认知,所以培养出了不同的人才。“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根据不同的人的智力情况来决定授课内容,可以使人更好的接受。

(三)“有教无类”

子曰:“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是孔子德育思想中重要的原则,反映了文化下移的社会背景,突破了教育只是贵族阶级的专属,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重要意义。“有教无类”思想的提出与孔子的亲身经历也有密切联系。孔子并不是贵族出生,因为勤奋好学,所以成为了圣人。他想帮助和他一样出身贫寒的学子,之后兴办私学。有教无类体现了教育公平。求学者不论出身,只要能一心向学,孔子就将他收为弟子,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的德育思想。

二、“孔学”对今天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

(一)“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

有专家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灌输和教化。思想政治教育者如果使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符合社会主流意识标准,向社会主导意识形态方向发展,就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灌输和教化。

孔子德育思想中的“仁”,激励人们朝着“君子”的方向发展,是感染人、教育人的巨大精神力量。可以帮助和规范人们的行为,提高人的品格和修养,培养积极乐观、仁爱的精神品质。在提升他人品格与修养的同时,促进自己对于“仁”的思想领会,从而达到言传身教和以德服人的境界。

(二)“因材施教”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是实事求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甚微,说明我们没有贴近思想政治受教育者的实际,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发挥出最大效用。因此,为了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成效,就要对不同人的性格特点,有针对性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在教育问题上达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效果。

受教育者的思想并非一成不变,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在动态中不断调整思想政治教育进程。通过观察和总结,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不离常,常变常新”。

三、“有教无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民的自我教育。不管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属于人民的一部分,我们不能放弃其中的任何一个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保障人民的合法权利不受侵犯。

孔子有教无类的德育原则是孔子德育思想中最重要的原则,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可借鉴“有教无类”的德育原则,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公正公开,不偏不倚,平等对待思想政治教育中遇到的每一个人,营造公正、民主的教育环境,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发挥德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猜你喜欢

仁者受教育者教育者
浅论党风廉政教育实践中的隐性教育
品读
我国教育者心目中的未成年人好奇心激发和培养
成宏:妙手不负悬壶志,仁者长怀济世心
我国教师教育者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仁者爱人
推己及人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活动及其有效性分析
“生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