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蜂群无偿送人事出无奈
2020-12-02李家勤
李家勤
(贵州省贵阳市园林路108号,贵州 贵阳550005)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那是发自内心的赠送和喜悦的感情表达,无疑是一种非常欢心的事。但我的小蜂场除土地外的一切送给了素不相识的人,确实出于万般无奈的选择,里面的苦衷本想怀揣入土,但几次向蜂友解释原因后决定还是写出来,让更多感兴趣的蜂友品味我当时的烦扰心情,也好一吐为快。
2016年初春,小蜂场所在的果园因棚户区改造被通知拆迁,对我来说最紧迫的事就是为蜂场搬家。本人是个从城里退休的老头,在农村上无片瓦,下无寸土,20多群中蜂40多个蜂箱(连旧带用的约60个)毫无摆放之处,要完成搬家任务首当其冲是租地租房。于是我走上了近半年的寻地找房漫漫艰苦迷茫路。
得到拆迁通知后,开始我压根就没想丢掉蜂群放弃养蜂的念头,只想租块土地有间小房子,把蜂群一搬了之,于是我从早到晚四处游走寻找场址。经人介绍,我首先去了贵阳市南明区小碧乡的大地村,这里是个小山沟也是全乡唯一一个没有拆迁任务的边远村寨,沟的两侧多是荒坡和农地。沟底有潺潺流水的小河,多户人家中偶见各式各样的蜂箱蜂桶,在一处空心砖围墙上还发现野生中蜂窝,说明这里是个养蜂的好地方。我看中了一块荒坡一问主人,每亩地年租金要1万元,我大吃一惊,租金为什么这样高?老乡说,你们搞企业的生意人拿到土地后盖房、垒墙进设备,国家来征用时你们得百把万赔偿,我们一亩地只得几万元,你说这租金高还是不高?我无言以对。后来我听说贵阳与龙里县接壤的一个大山沟内人烟稀少,林草茂密,很适合养蜂。天刚朦朦亮我便从贵阳市的八公里(地名)起程顺着山间道边走边问,山沟深处很远才能遇到一个村寨,能找到的人大多是妇女、老人和放学儿童,对租地租房之事他们都说做不了主,一天走下来我费了不少口舌,却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走到傍晚时已完成近20 km的寻访路程。找到龙里县汽车站后赶紧搭车回贵阳,下了汽车还要步行很长一段路,才能到蜂场所在的果园。这真是:
披星戴月征山冲,徒行日落愿无成。
忽忙回府观蜂时,灯火满城腹中空。
接着我在贵阳市花溪区孟关乡找到一个大山冲(山冲是当地人把三面环山中间有凹地的山坳叫做冲),在寨子最边处有3间平房闲着,房后有约半亩土地荒着,我找到房东小伙子,他满口答应能以最低价把土地流转到手,然后房、地一块租给我,让我喜出望外并立即交了半年的房租3 600元,但事后小伙子总是支支吾吾不提土地的事,最后叫我与土地主人面谈。见到主人后看他身体欠佳可能无力耕种土地了,他说土地只卖不租,每平方米400元。这又是一个惊人的天价,我说无力购买,他又提出第二个方案:由我先投资垒墙盖房,然后逐月扣除投资款但产权属他的,让我更无能为力,只好作罢。回过头来,要求房东小伙子退还我房租,小伙子一反常态地说:房屋你已经租下,不来住是你的事,租金不退。而我只好向当地政府的民事调解部门求援,但最终结果是房东不配合调解,他们拿他也没办法,就这样我省吃俭用的3 600元打了水漂。
当然,从换位思考的角度来说上述事例中的高价要求无可厚非,农民千百年来都是依靠土地为生,出让土地肯定要有一定的收益而且越多越有利于往后的日常生活,而要想得到地和房就必须有一定的资金做支撑。在经历多次碰壁事例后,让我感到租地佃房养蜂之事,对我这个老年养蜂爱好者来说此路不通。所以我逐渐打消了最初把小蜂场搬家的幼稚念头,脑海中转向了如何保住蜂群性命且还要尽快搬迁的课题上。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期盼阳光来自风雨后。我做出了新的安排。说到这里我把蜂群送人的无奈之举,您大概也明白了吧。有道是:
无可奈何花落净,寒去春来又重逢。
今日赠蜂友人笑,明朝蜜满我院庭。
可喜的是上天虽然关了我迁场的门,却又开了2扇养蜂的窗。我像个无头的苍蝇经过2年的东闯西碰,于2018年5月,有幸找到了某单位已废弃多年的1间厨房,在亲朋好友的积极帮助下,总算又有了一个养蜂的窝。另外在我父亲居住过的小区围墙上,我曾摆放了几个旧蜂箱,2017-2018年春,先后各自来了一群蜂,至此我既有了场地养蜂也有了繁蜂的“老母鸡”,便高高兴兴地带上2群蜂钻进了大山沟。经过2年的努力,时至今日我的蜂群正向20群迈进,这本是:
美梦陡转自然醒,门外嗡声正欢腾。
耄眉之志顽童心,东山再起续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