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彩塑“塑诀”与“配色歌诀”探究
2020-12-02
(宁夏隆德杨氏彩塑文物艺术有限公司,宁夏 隆德 756300)
地处六盘山下隆德县温堡乡杨坡村有一户世代以彩塑为生的杨栖鹤家族,该家族所从事的杨氏彩塑艺术有史记载起源于清朝道光十二年(1832年),截至目前,传承近190年,历经6代,数度兴衰,但仍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延续着,这门手艺不仅是这个家族的精神依托,也是支撑他们赖以生存物质来源,更是维系族人之间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2008年被评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目前已有国家级传承人2名(其中一人已逝)、自治区级传承人2名、市级传承人2名。
彩塑艺术发展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辛勤劳动的民间艺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积累了不少创作方法和塑、画(绘)方面的心得体会,这些艺术特征和相关理论都有着很强的地域性,保留了最浓缩的彩塑特色,是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显现。杨氏彩塑“塑诀”和“配色歌诀”的名称是约定俗成的称谓,具体内容是经过几代人的摸索和大量的实践提炼、沉淀下来的“诀窍”,凝结着艺人们的心血和汗水,均为真知灼见,不轻易示人。师傅传授“诀窍”的过程称为“点窍”,民间有“一窍不得,少挣二百”的说法。大体意思是:“你塑造的造型只是形似,达不到传神的境界,关键环节还是不开窍,在师傅的授意下,按照塑诀的要求去修改,立马就能起到四两拨千斤,达到心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可见“塑诀”在彩塑艺术的核心位置。为了便于记忆,通常以“顺口溜”或春官“报春”等押韵的形式来呈现,言简意赅,吟诵起来朗朗上口,亦说亦唱。
一、塑诀
行内有“塑画同源”的说法,塑诀即画诀,也就是说雕塑所使用的“诀窍”同样也适用于绘画。
1.一钉二扎三调整,三填四补五收紧,六粗七细八封顶,九调十压算极品。前两句针对扎骨架这个阶段,梳理清楚程序,按序而为。先钉好骨架,松动的部位再补扎一下(根据造像的大小,选择相应规格的铁丝或麻绳捆扎,关键的力点使用铁钉或榫卯加固),远观与近看相结合,姿势不到位的地方可反复调整,直至符合雕塑的要求为准;栽上大桩后,空隙与补肌肉主要使用较为坚硬的大草泥填充,表层涂上黏合力较强的麻泥,感觉到位后赶快用绳子来回收紧,以防坍塌。
后两句是上泥阶段的要领,先上粗泥;粗泥中又分大草泥、中泥,再上细;细泥又分中泥、细泥和棉泥。裸露的肉质部分使用细泥和棉泥,衣纹部分使用中泥和细泥刻画。“封顶”是指塑脸和头发及其装饰物,这是彩塑中最重要的一道工序。“九调”和“十压”属于调整和修理的环节,包括衣纹、插饰、面容、形体、双手的全面调整和压光。每一道工序都不能敷衍和偷工减料,必须严格要求,经过环环相扣的密集刻画,塑造出来的作品一定是精品。
2.目、口、眉分六科,胡、耳、鼻按形作。眼睛分老目、暴目、笑目、觑目、俊目、英目六种;口分峭角口、掼角口、厚唇口、瘪口、露齿口、喜意口六种;眉毛分剑眉、浓眉、蛾眉、寿眉、平眉、眉六种。胡须主要有五锊髯和连鬓髯两种;耳朵的种类很多,但主要有肥人耳和瘦人耳两种;鼻子有结鼻、露鼻、钩鼻、断鼻、高鼻、塌鼻、肥鼻、瘦鼻。这句塑诀主要针对五官的塑造。根据造型的需求,合理选择五官的类别,杜绝闹出诸如“女孩镶嵌出一道剑眉”的笑话,
3.瞌睡的菩萨,打盹的佛。塑造菩萨时,她的眼睛要有几分睡意,不能完全睁开;佛的眼睛不但要有睡意,头部还要略微下垂,达到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的朦胧的境界才算出神入化。
4.像凭脸,手塑皮,衣纹不差一锨泥。一尊造像的刻画,脸面塑造至关重要,需反复刻画,手要塑出质感,手势要与眼神相呼应方为传神,衣纹用泥可增可减,因势随形。
5.塑人难塑手,画树难画柳。手是眼神的延展,要静中有动,尤其手大都悬空,里面需要骨架支撑,塑造的难度较大,要特别重视;柳树无论是造型还是树势都很难把握,意思是技艺不成熟的情况下不要涉及。这都是师傅耍手艺的活。
6.脸有八态,按型分类。人物的脸型可分为天、国、由、用、目、风、甲、申八种。从这八个字的形状就可断出脸的大形。男像大都为天字脸、国字脸、用字脸、目字脸、风字脸和由字脸,女像多为目字脸、甲子脸和申字脸。
7.先形后神,才算真赢。彩塑是固定不变、静态、多维的艺术形式,塑造时首先要处理好形与神的关系,古人常说“以形写神”,其实形是手段,传神才是目的。形主外貌表象,神是一种内在的气质。气质是自身固有的,有内向与外向之分,有灵敏与迟钝,高尚与粗俗等不同类型。塑造时,一定要掌握好这些特征,如小孩的天真烂漫,老像的老态龙钟,文人的书生气,武将的威风霸气,女像的婀娜多姿等,这都是表现出来的神态。由于人物性格有着较大的差异,所表现出来的气质也不尽相同。只有把控好形与神的关系,才算抓住了彩塑的核心,才能创作出上乘的作品。
8.刻行像、绳绳串,做神轿、忙忙算。行像顾名思义就是可以挪动的像,通常为木质,各个部位的骨架连在一起,但又要能活动,骨骼之间需留出一定的间隙才行,但要有足够的稳固性,绳子在串像的过程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神轿和行像是配套的,轿子的规格必须按照像的大小来定,制作神轿的过程中,尺寸随时有变,要尺子不离手,铅笔不离手,随时算出准确数值,直到组装完成为止。
9.神像不装心,好比树伤根。传统造像钉上神桩后,必须按照传统仪轨进行装心。装心又称装脏,是选用不同的物品代替人的五脏六腑。比如用金银材质加工成“心”的造型来代替造像的心脏等。再举行一个简短的仪式封存在骨架里,然后进行塑造。民间传说只有装了“心”的神像才有灵气,否则如树伤根,活不长久。
10.钉桩防结,上泥防跌。钉大桩时,要选择适用的木头,不能满是疤痕,钉子订不进去,影响稳固性。上大泥时要随时捆扎,防止造像塑到位了,结果坍塌了。
11.肚里多一椽,强如泥厚干半年。钉大桩时宁可在主桩上多用一根椽来填充空间,也不要把泥堆得太厚,不易干透。
12.绕像百步走,定能成高手。当一尊造像塑到位后,艺人来回反复地观察、调整,直至压光,才能把自己锻炼成一位高手匠人。
13.裂纹不补,干后手捂。裂纹要随时处理,等干透后就变形了,不易处理。
14.春塑造型直到夏,过了中秋忙来画。惊蛰过后,大地开始解冻,就要抓紧时间塑造主体,正好经过三伏天的高温炙烤,泥质造型固定不再走形了,等到中秋节过后天气渐冷,不宜塑像,但适宜于彩画。
15.屈骡吊马牛脖子一匝。就是说骡子的脖子较短,马的躯体较长,牛的脖子只有十几厘米。
16.东牛西马北嘟嘟。塑造动物时牛塑在东边,马站在西边,嘟嘟指的是驴,需塑在北边,位置不能倒置。
17.木匠一锯子下去两个马蹄子,画匠一辈子塑不好个马蹄子。这句话有警示的作用,讽刺木匠学艺不精,锯不直线,跑线后木头难看得像个马蹄子,画匠如不努力,一辈子连个马蹄子都塑不像。
二、配色歌诀
杨氏彩塑造像大体分为浮雕和圆雕两种,故而敷彩设色环节是对泥质造像的点睛之笔,“三分塑,七分彩”足以说明色彩的重要性,在长期的摸索中,所总结的“配色诀窍”一直沿用至今,独树一帜,风格鲜明。
(1)冷配暖,色才鲜。色彩有冷、暖色之分,冷色通常为原色,暖色为加粉色调配而成的各类浅色。尤其在衣边不能用一种颜色刷到底,要用晕子色过渡,比如蓝袍,要加淡黄色的衬袍为好,可使用浅红色填里色,这样画出来的人物才看上去舒服。
(2)黑衔紫,色太死。黑色的色相特别沉稳,属于冷色的范畴,紫色又是红蓝两色调配而成的,使用时如调和不均,刷出的色特别难看,再加之三种冷色刷在一起,色就显得死板不活泛,黑色和紫色的浅色配在一起也不鲜艳。配色时特别忌讳。
(3)黄见红,亮烘烘。女像袍服色彩要艳丽,红黄两种色搭配在一起既富丽堂皇,又高贵典雅。尤其粉红色和浅黄的合理陪衬更能显示出女像的气质。有些战将如骑红马,身穿黄袍绣上红花,会显得华丽耀眼。
(4)要显眼,仅一件。在造型众多的人物中,各具形态,服饰故而五颜六色,有时场景繁乱,为了突出主题,可将重点人物服饰别出心裁,在配色方面反其道而行之,让人一目了然。
(5)文暖、武冷、佛金、神艳、狱灰。文像大都眉清目秀,气宇轩昂,中年人的样子,服饰色彩以喜庆的暖色为主,不宜用生冷的原色;武将一般身披盔甲,肩挑战袍,威风凛凛,冷僻的颜色更能增添其威严的个性,不过袍服的里子色可用淡粉色涂刷,舒缓一下生冷的色调;佛要金装,这在全国各地都取得广泛的共识,经过一系列的打磨规整后,先用黄漆打底,干透后刷金或贴金方可达到金碧辉煌的效果;神像的服饰因各自的职能有别,但主色依然以艳丽为主,主色均为大面积平涂,局部加点图案,如团龙、团凤等;地狱里的阎王、判官、水鬼、夜叉等因造型诡诞,目光冷峻、深邃,服饰色彩均以灰色调呈现,一像一色,无须点缀。
(6)女杏、妇黄、孤深、老褐。少女喜欢穿红戴绿,着色时也要准确表达出这些要点,使造型显得既靓丽又青春;成年女性性格沉稳,穿着较为讲究,身上的配饰相对丰富,以喜庆的黄色为主;孤寡者因其性格孤僻,深蓝和深褐色能增添其庄严肃穆的个性;老年人喜欢安静清闲,较为怀旧,穿着上自然古朴,赭石或褐色为主要表现色彩。
(7)红克紫,紫克黄,黄生绿,绿生红。克、生本是五行里的术语,杨氏彩塑传人将颜色的搭配与五行生克相联系,反映出色彩与宗教文化的紧密联系。在这里“克”是禁忌,“生”是喜欢,红袍和黄袍不宜配紫色的衬裙或裤子,黄色的袍和绿色的小衣搭配在一起,特别自然和受看。绿色的衣服和红色的服饰搭配显得清爽、喜庆。
(8)女要俊,多加杏。女像要俊俏,在色彩方面不宜用大红,大绿,多用红里带黄的间色为好,通常称杏黄色。女像的衣领、底襟、袖口等处,需经过特殊的处理,才能达到粉面娇嫩之感,也显得精神。
(9)浅里子深面子,晕子拉在向面处。里子色通常较浅,因色浅才能衬托出主袍的庄重色相。拉晕子是传统彩塑设色不可或缺的一种表现手法,如一种色系需由浅入深逐条平行过渡,繁而不杂,让人一眼就能看到,要抓住主要造像的袍服色彩而为。
(10)沥粉一条线,全凭满手攥。沥粉时左手要牢牢地抓住沥粉头,右手控制好沥粉囊,用力均匀,相互配合,才能走出如直线一般的线条,没有接茬。
三、结语
杨氏彩塑艺术是宁夏周边及其六盘山区彩塑艺术的杰出代表,无论从制作技法,还是所呈现的色彩效果,都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艺术内涵也极其丰富,有些真切的经验之谈和带有体味性的精华值得深入探究,文中阐析的“画诀”和“配色歌诀”有时三字一句,六字一段,有时两字一组,朗朗上口,每字都有它独特的含义。这都是杨氏彩塑实践经验的结晶,展现出它活态流变传播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意识。故而深入挖掘、保护和传承杨氏彩塑技艺,具有极其重要的人文价值和现实意义,也为纵深研究六盘山区彩塑艺术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