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血小板参数变化分析
2020-12-02易容松刘晓丽
易容松 刘晓丽
(柳州市妇幼保健院儿内科 广西 柳州 545000)
先天性心脏病是心脏及大血管在胎儿时期发育异常引起出生时即存在的心血管畸形,常见于儿童时期,在活产新生儿中发病率达0.6% ~1%。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中,介入封堵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但部分患儿行封堵术后出现严重血小板计数减少[1-2]。因此本文通过检测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围手术期患者血清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比容(PCT)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探讨其变化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1 月—2019 年4 月在我院进行介入封堵手术的116 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男56 例、女60 例,年龄0.1 ~12 岁(2.65±2.03)岁。另选取同期体检94 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 男、女各47 例;年龄0.2 ~5 岁(2.89±1.67)岁。
1.2 方法
采集患儿术前、术后3 天、1 个月、6 个月与健康儿童清晨空腹静脉血5ml,所有受试者的PLT、MPV、PCT、PDW 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试。
1.3 观察指标
比较对照组与实验组术前及术后3 天、1 个月、6 个月的血小板参数PLT、MPV、PCT 及PDW。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前与及术后3 天、1 个月、6 个月血小板参数
实验组术前MPV、PCT 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 天及1 个月PLT、PDW 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前与及术后3 天、1 个月、6 个月血小板参数比较(±s)
注:与对照组相比较高,*P <0.05;与对照组相比较低,△P <0.05。
组别 n PLT(×109/L) MPV(fl) PCT(%) PDW(%)实验组术前 116 353.1±51.3 12.5±1.7* 26.8±6.3* 10.1±1.4实验组术后3 天 116 344.2±39.4△ 11.8±1.3* 23.2±6.0* 9.9±1.4△实验组术后1 个月 116 322.6±37.5△ 11.0±1.2* 23.1±5.6* 9.4±1.2△实验组术后6 个月 116 345.1±35.7 10.2±1.0* 21.2±5.3 10.0±1.1对照组 94 352.6±51.2 9.0±0.4 22.7±5.6 10.6±1.3 t- 9.292 118.2 14.49 10.46 P- <0.001 <0.001 <0.001 <0.001
3. 讨论
血小板参数可反映血小板的功能状态,大体积血小板密集、酶活性高,表示其代谢率和功能均较高。包括PLT、MPV、PCT 和PDW,其中MPV 是反映血小板体积大小的参数,反映骨髓中巨核细胞增生、代谢和血小板的生成情况,MPV 增大表示骨髓代偿功能良好;PCT 是指大血小板所占的比率;PDW 是反映是血小板体积分布的变异系数,升高说明血小板大小悬殊。
本研究中,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在临床上没有“紫绀”表现,左、右心腔间存在异常通道,是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实验组患儿手术前MPV、PCT 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此类患儿常合并肺动脉高压,肺血管肌层肥厚,细胞表面的微绒毛增多,表面粗糙,易造成内皮细胞与血小板黏附,进而发生炎症反应,白细胞和血小板快速聚集。因此,患儿存在血栓前状态,使MPV 升高[3]。手术后3 天及1 个月MPV 高于手术前(P<0.05),PLT、PDW 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后6 个月PLT、PCT、PDW 低于手术前(P<0.05)。在心肺转流中易造成出血间延长,血小板灭活时间会影响心肺转流期间的凝血功能,而从血小板释放出ADP 能促使活化的血小板不再凝集,并最先从体外循环中灭活。因此,血小板数量减少表示有出血倾向。患儿手术后,组织淤血和血液黏滞解除,骨髓巨核细胞的恢复正常增生,也促使血小板数量恢复正常。新生大体积血小板功能性高、代谢活跃,易导致形成血栓。监测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可及时防止患儿术后出血和血栓形成[4-5]。
综上所述,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行经皮介入封堵术后进行血小板参数检测,可提高指导临床诊疗水平,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