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叙文如何写出波澜

2020-12-01顾忠安

作文周刊·中考读写版 2020年41期
关键词:靠窗李逵误会

顾忠安

林纾说:“为文不知用旋绕之笔,则文势不曲。”文似看山不喜平,尤其是考场记叙文,须写得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才能打动阅卷老师。那么,怎样才能将记叙文写出波澜呢?还是让我们看看名家的高招吧!

1.巧设悬念法。

巧设悬念就是在文章开头抛出谜团,布设疑阵。这种方法能充分吊起读者的胃口,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保持高度的关注。悬念就像一根无形的线紧紧牵引着读者,把读者一步步领入佳境,直到结局解迷,让人不由得拍手叫绝。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就是一个范例。

小说开头反复渲染“我”家庭生活的拮据,“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开进港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父亲”这句老生常谈的话,就给读者造成了强烈的悬念,使读者产生疑问:“父亲”反复念叨的这个于勒是什么人?他去哪儿了?“父亲”为什么这样急切盼望他归来?他能给这个家庭带来什么福音?这些疑问就像一块磁铁,紧紧吸引住读者,使读者对故事的发展和结局产生强烈的期待心理,非卒读全篇不可。

像这样精心设置悬念的文章还有很多,如现代作家萧乾的散文《枣核》、孙犁的小说《荷花淀》中荷塘遇险的一段,都运用了这种方法。

2.情节突转法。

情节突转法,是指故事情节起初波澜不惊地向前发展,使读者的心态平和松弛。后来故事情节骤变,涌起洪波,发展出人意料。如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说《窗》,小说中的靠窗病人每天为病友(那个不靠窗的病人)绘声绘色地描述着窗外的美景:

这个窗户俯瞰着一座公园,公园里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照例漫游着一群群野鸭、天鹅。公园里的孩子们有的在扔面包喂这些水禽,有的在摆弄游艇模型。一对对年轻的情侣手挽着手在树阴下散步。公园里鲜花盛开,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还有五彩斑斓、争相斗艳的牡丹花和金盏草。在公园那端的一角,有一块网球场。有时那儿进行的比赛确实精彩,不时也有几场板球赛,虽然球艺够不上正式决赛的水平,但有得看总比没有强。那边还有一块用于玩滚木球的草坪。公园的尽头是一排商店,在这些商店的后边闹市区隐约可见。躺着的病人津津有味地听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

读到这里,读者包括那个不靠窗的病人谁也不会怀疑窗外美景的真实性。剧情继续发展,那位不靠窗的病人非但不感谢同伴每天为他描述窗外的景色,反而产生强烈的嫉妒心理。当靠窗病人生命垂危时,他为了能占据靠窗的床位竟见死不救!靠窗的病人死了,尸体被静悄悄抬走,不靠窗的病人终于如愿以偿。可是当他探头朝窗外望去,看到的却是“一堵光秃秃的墙”。

小说结尾情节突转,主题也在瞬间凸显出来,善与恶强烈碰撞,迸发出巨大的扬善贬恶的力量。而读者在这突转之中,既感到结局出乎意料,又觉得是在情理之中。美国短篇小说大师欧·亨利最擅长运用这种技巧,他的《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叶子》,都使用了这种方法。

3.张弛结合法。

所谓“张”,就是将矛盾冲突推向激烈,通过惊心动魄的重大场面刻画人物,表达中心思想;所谓“弛”,是指将激烈的矛盾冲突引向舒缓,也可以是矛盾冲突的前奏。优秀作品在安排情节时总是讲求张弛结合,或先张后弛,或先弛后张,给读者以强烈的节奏感。比如,清代文学家林嗣环的小说《口技》就是一个范例。

口技表演者先描摹一家四口深夜醒来的生活场景。深巷几声犬吠惊醒了妇人美梦,小儿、丈夫、大儿相继醒来。“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大儿絮叨,丈夫叱骂。不久,小儿哭声止,全家复入梦乡。老鼠乘隙出洞觅食,碰翻碗盆。这些情节充满了生活情趣,给人和平、安详、闲适的感觉。可是紧随其后的却是一场让人魂飞魄散的大火。随着一声“火起”,呼声、哭声、犬吠声“百千齐作”,让人心惊;风声、火爆声、房屋崩倒之声惊天动地,让人肉跳;求救声、抢夺声、泼水声闹成一片,让人惨痛欲绝。这样一弛一张,相互映衬,表现出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也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

归根结底,文学作品中的张弛结合是为了把情节安排得跌宕起伏,摇曳多姿,从而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明代小说家罗贯中《三国演义》中的第五十四、五十五回(刘备招亲),就运用了这种方法。

4.巧合法。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巧合法是使文章波澜迭起的一种好方法。合理地运用巧合法,可以增强情节的戏剧性,既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又有利于揭示人物性格,彰显主题。我国许多古典小说使用这种方法设置情节。例如,明代小说家施耐庵《水浒传》的第四十三回,《假李逵剪径劫单人,黑旋风沂岭杀四虎》就接连运用了这种方法。

李鬼假冒“黑旋风”李逵的名号在荒山野岭劫道,无巧不成书,这天恰逢真李逵从此经过,活该他倒霉,一头栽在李逵手中。这是一巧。李逵本要一刀了结了李鬼性命,但李鬼用花言巧语骗过李逵,逃过一死。接着,李逵一路寻店吃饭,鬼使神差撞入李鬼家中,又无意中看到李鬼从山后归来。这是二巧。李鬼夫妇恩将仇报,合谋要害李逵,却被李逵听到。这是三巧。李逵杀死李鬼,李鬼老婆侥幸逃脱。后来,李逵回家接得老母,在过沂岭为母亲寻水解渴的间隙,老母不幸葬身虎口。李逵连杀四虎后巧遇猎户,应邀来到曹太公庄上,在大厅喝酒时被逃在前村娘家前来看热闹的李鬼老婆认出。这是四巧。李鬼老婆告密,曹太公设计捉住李逵。正当官府要押解李逵去县上时,消息被住在当地的梁山好汉朱贵得知。这是五巧。朱贵与兄弟朱富用计在途中救出李逵,李鬼老婆、曹太公皆被李逵殺死。

李逵下山接母本来没多少“戏”,想不到节外生枝,生出许多事来,而这些全在一个“巧”字上,以“巧”推动情节发展,以“巧”揭示人物性格,而这种“巧”也引起了人们的阅读兴趣。现代作品也常用巧合法,著名作家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就多处运用了巧合法。此处不再赘述。

将文章写出波澜的妙招还有误会法、宕笔法、虚实相映法等。误会法,就是作者有意造成人物之间的理解或不理解、信任或不信任的误会,形成对该人物有利或不利的环境,以此来展示人物、事件的性质,造成文章的波澜。误会有悲剧性和喜剧性两种。比如莎士比亚的《奥赛罗》中,奥赛罗听信伊阿古的挑唆,误以为纯洁的苔丝狄蒙娜不贞而将她掐死并自杀,就是有名的悲剧性误会;莎士比亚的《错误的喜剧》则属于喜剧性误会。宕笔法,其实就是卖关子,将人引入悬念之中,不知下文如何分解或如何作出推断或结论。虚实相映,是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即根据思想感情的表达,或化虚为实,或化实为虚,或虚实交融。虚实相映运用在叙事中,可以使文章尺水兴波。有些同学说,“考场记叙文很短小,尺水难以兴波”,其实是因为没有学会兴波的窍门。学会以上的这些妙招,一定能让同学们茅塞顿开。

猜你喜欢

靠窗李逵误会
不打不相识
唤醒生命感悟美好
误会
论《水浒传》中李逵悲剧命运的成因
寻找失踪的少女
《你误会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