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教学结合的探索与研究

2020-12-01魏爽

青年时代 2020年25期
关键词:探索与研究优秀传统文化思政课

魏爽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學校在思政教育方面产生了新元素,有别于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课堂采用更加高效的教学模式,高校思政课堂融入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文化特征。在此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愈发得到重视并逐渐融入思政教育中,因此,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堂的教学融合探索具有较大意义。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再从两个方面浅析思政课堂中现存的教学问题,接着从三个方面阐述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教学结合的共性特点,最后分析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学结合的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思政课;探索与研究

传统的思政课的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意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固化的思政课堂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现行的时代需求。因此,相关部门在建立健全思政课堂的教育教学机制时,应当进一步明确教学理念和教学定位,注重思政课堂的特殊性。例如,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文化特征与思政课堂相结合,改变传统的思政课堂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思政课堂上更好地对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进而更加全面地感知优秀的传统文化。

一、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分析

在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堂相结合的体系中,除必须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内涵之外,还应当根据现下的社会实际情况来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态,根据社会大众的需求来建立健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载体。由于大众化的参与模式是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基础与来源,因此必须重视大众参与,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多样化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键动力,必须注重优秀传统文化形态的多样性。通过观察我国传统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属性,不难发现,要想更好地继承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就要重视参与大众的创造能力和主体性,使得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被大众所接受,从而更深层次地融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作为一种综合程度较高的文化机制,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元素,更强调大众对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这就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继承以及综合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部分社会大众在鉴赏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时,应当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元性和层次性,同时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多种表现形式,科学合理地建立健全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应用方面的途径和体制机制。

二、思政课堂中现存的教学问题

(一)思想环境方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校教育的不断改革,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各种信息的传递,包含了正面信息与负面信息。因互联网的多元性和开放性使得高校学生在接受信息时容易被负面信息所影响,进而造成不良的思想文化倾向。这就要求高校建立健全其思政教育的机制体制,全面做好学生在思政方面的教育。在思政课堂上的教育教学当中,应当选择合理、有效的文化内容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合理的思政教育有助于学生摆正心态,健全心智。

(二)教学方案方面

在高校当中,思政课堂的教学不分专业,每一名高校学生都应该接受思政教育,思政课堂也因此成为了高校大学生形成正面、健康、积极的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之一。当下,传统的思政课堂的教育教学体制机制难以满足目前高校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必须着力创新改革传统的思政课堂教育体制机制,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认知水平和实际情况来选择正确的教学模式,深化高校在思政教学体系上的改革,优化教学体系,为提高思政课堂的教学效果提供重要前提。此外,高校还应适当组织与思政教育相关的实践活动,让高校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双重培养,这有利于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可见,必须完善相关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方案来突破目前所存在的思政课堂上的缺陷[1]。

(三)兴趣关注方面

传统的思政课堂教育模式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认识和学习之上,没有重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教师往往采用“满堂灌”式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师生之间的积极、有效的互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2]。

三、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教学结合的共性特点

(一)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学的一致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符合现如今社会对于思政课堂的总体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思政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思政课堂教学模式的改良和创新当中,除了要重视教学方案上的改良,还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要在思想和实践上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引导,以此来促使思政教学成为学生思想启迪的重要载体[3]。

(二)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学的共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在思政课堂上的思想引导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上的文化启迪是现如今文化传播的重要推动力。因此,必须要重视思政课堂上的思想引导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启发两个方面,要求思政课的思想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内涵要具有一致性。具体来说,随着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学校除了着力优化思政课堂的教学机制体制之外,还应当着力为学生尽可能地提供实践的条件和学习平台,将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在思政课堂的教学过程当中。让学生了解到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多样性、融合性以及趣味性等内涵[4]。教师通过多元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来向学生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文化价值,以此来更加充分地发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的思政课思想引导上的价值,深化思政课的教学模式,全面增强思政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思政课程教学的改革优化

思政课堂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内涵必须在创新精神上面具有一定的共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的权利交还给学生。具体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必须结合教材相关的章节内容,因材施教,将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地融入到思政课堂的教学之中。在此过程中,必须突破固化的课堂教学模式,甚至可以走出课堂,在生活当中去感受和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增加学生的实践活动,以此来增强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方面的体验感,从而更好地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深层的思想内涵。可见,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既能有效地提升思政课堂的教学效果,又能更全面地诠释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

四、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教学结合的教学策略

在思政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必须选用恰当的文化元素,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和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此外,在选择优秀传统文化素材时,选择学生较为容易感知的元素,通过健全优秀传统文化课堂的实践机制,提升学生对于课堂的体验感。在思政课堂中,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学相结合时,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思政课堂的教学方案设置上必须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知识水平来丰富教学内容。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机制来制定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作为学生的倾听者,对于学生所提出来的问题,给予正面的回复和相关的意见、建议。此外,应当保证思政课堂中的教学方案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元性和层次性优势,教师也应当注重这方面的优势来丰富思政课堂,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第二,在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堂的结合中,也可以以思政课堂教学中的本质内涵为立足点,努力挖掘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将人文关怀理念潜移默化地根植在学生的脑海中,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理念。此外,也可以通过设置灵活的教学方案来使学生明白优秀传统文化的物质形态和文化形态,让学生了解思政课堂中的文化思维、人文情怀。可见,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堂相结合具有较大的优势,这也是符合目前对于学生思政课堂上的培养要求。

第三,在思政课堂的教育教学评估机制上,应当丰富其考核形式。由于传统的考核形式仅仅停留在考试,不利于对学生作出综合性评价,考试分数不是评定学生的唯一标准。因此,应当通过健全思政课堂上的教育实践机制,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结合考试成绩實践课堂成绩和评估学生的思想文化修养,建立健全思政教学方面的考核与评估机制。这在很大程度上能激发学生对于思政课堂实践环节当中的积极主动性,有利于学生个人思维的启发,提高思政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五、结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对于高校的思政课堂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必须不断创新教育机制,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升教学效果。其中,应当除了重视教育教学机制外,还应当注重学生的人文理念和思维方法,促使学生形成广阔的视野,从侧面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三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想品质。

参考文献:

[1]许立.茶文化与思政课教学结合的探索与研究[J].福建茶叶,2017,39(10):220-221.

[2]吴婉婷.高校思政课课堂与茶文化内涵结合的教学研究[J].福建茶叶,2018,201(9):237.

[3]卢志雄.基于茶文化视角探讨民办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实践[J].鄂州大学学报,2018,25(6):14-16.91.

[4]李一伟.基于茶文化视角下高校思政课程实践的途径探究[J].福建茶叶,2017,39(6):190-191.

猜你喜欢

探索与研究优秀传统文化思政课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马铃薯全程生产机械化技术机具配套方案的探索与研究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