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时间洞察力、手机成瘾、拖延行为的关系研究

2020-12-01李晓金陈玲邹红敏张韵煜黄恺诚

青年时代 2020年25期
关键词:手机成瘾大学生

李晓金 陈玲 邹红敏 张韵煜 黄恺诚

摘 要:本文从心理时间的角度出发,通过时间洞察力量表、手机成瘾倾向量表、一般拖延量表对36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究大学生时间洞察力、手机成瘾、拖延行为之间的关系。调查结果显示,拖延行为与时间洞察力中的消极过去、宿命现在时间洞察力呈显著正相关,与积极过去、未来时间洞察力呈显著负相关;手机成瘾与拖延行为呈显著正相关;手机成瘾与时间洞察力中的消极过去、宿命现在、享乐现在时间洞察力呈显著正相关;手机成瘾在宿命现在时间洞察力与拖延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时间洞察力;手机成瘾;拖延行为

一、引言

拖延在大学生群体中是较为常见的现象[1]。拖延是指虽认识到拖延导致的结果,但仍然会自愿推迟的行为[2]。拖延会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情绪情感及主观幸福感等产生消极影响,而消极影响与拖延行为存在恶性循环的关系[4]。拖延是由多种影响因素所诱发的,外部因素(任务特征、家庭与学校因素)、人格特质、行为(成瘾行为)、认知等都会影响拖延行为[5]。

时间洞察力是个体对时间的认知、情绪情感体验以及行为上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行为特征[5]。时间洞察力由消极过去、积极过去、享乐现在、宿命现在、未来五个结构组成[7]。时间洞察力是个体生活的重要心理背景,个体的认知、决策判断与行为等都存在时间的成分的影响。时间洞察力与拖延行为有密切的关系,相关研究一致认为,拖延行为与未来时间洞察力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拖延行为与过去和现在时间洞察力的关系研究尚存在争论,拖延行为与宿命现在呈显著正相关,享乐现在与拖延行为相关研究结果存在不一致;拖延行为与消极过去呈显著正相关,与积极过去的相关存在矛盾[6-8]。拖延行为受未来时间洞察力的影响较大,受现在与过去的时间洞察力影响较小,可能还存在其他因素的影响[13]。

手机成瘾被界定为个体的过度或不恰当地使用手机引起的生理及心理上的不适症状[9]。大学生长期不当地使用手机,会面临着潜在的手机成瘾的风险及其行为导致的消极影响[12]。使用手机和拖延行为在大学生群体较为常见。研究表明,成瘾行为是拖延行为的重要诱因之一,手机成瘾是成瘾行为中常见的行为,也会对拖延行为产生影响[3]。大学生手机成瘾能够显著正向预测拖延行为,大学生手机成瘾越高,拖延行为越严重[13-15]。手机的使用为大学生拖延行为提供理由与自我欺骗,从而产生拖延行为,同样拖延行为也会加剧手机成瘾,形成一个恶性的负面循环[15]。时间洞察力与拖延行为密切相关,手机成癮同样会受时间洞察力的影响。调查发现,时间洞察力的不同取向与手机成瘾的关系存在差异,过去消极、现在享乐、现在宿命时间洞察力是风险性时间洞察力能够与手机成瘾呈正相关,未来时间洞察力能够作为保护性时间洞察力与成瘾行为呈负相关,过去积极时间洞察力与成瘾行为的相关不显著[16-17]。

综上所述,时间洞察力作为生活中重要的心理时间背景,与拖延行为及手机成瘾有潜在的联系。本研究将分析时间洞察力对拖延行为的影响,以及探究手机成瘾在时间洞察力与拖延行为的中介作用,了解大学生时间洞察力、手机成瘾、拖延行为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星以随机取样的方式进行线上发放问卷422份,回收有效问卷367份,有效率87.0%。

筛选问卷标准:(1)作答时间不能太短;(2)无明显作答倾向与规律;(3)选对相应的筛选题。

被试的年龄范围22~24;男性89人(24.3%),女生278人(75.7%);大一19人(5.2%),大二36人(9.8%),大三54人(54%),大四258人(70.3%)。

(二)研究工具

1.时间洞察力量表

采用吕厚超和黄希庭(2011)修订的津巴多时间洞察力量表(Zimbardo Time Perspective Inventory,简称ZTPI),共56道题,有消极过去、积极过去、享乐现在、宿命现在、未来五个维度。采用5点计分,1为“非常不符合”,5为“非常符合”。本研究中量表总的Cronbachα系数为0.81,分量表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消极过去(0.716)、积极过去(0.647)、享乐现在(0.692)、宿命现在(0.666)、未来(0.615)。

2.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obile Phone Addiction Tendency Scale,MPATS)是熊婕、周宗奎等人(2012)编制的,共16题,有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安慰、心境改变四个维度。采用5点计分,1为“非常不符合”,5为“非常符合”。本研究中总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872。

3.一般拖延量表

一般拖延量表(General Procrastination Scale,GPS)由采用Lay(1986)编制,共20题,对学生的学业活动、日常生活等进行测量。采用5点计分,1为“非常不符合”,5为“非常符合”。本研究中总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772。

(三)数据处理

搜集数据后,采用Excel整理与筛选数据;数据分析,采用SPSS 21.0进行共同方法偏差分析、描述统计、相关分析;采取Hays的Process v3.5插件对样本数据进行中介效应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法进行检验,结果显示,本研究中总共有28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为12.57%,小于40%临界值。本研究中不存在明显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

(二)现状分析

大学生拖延行为的均值为2.87,略低于理论中值。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均值为3.08,略高于理论中值。消极过去时间洞察力的均值为3.34,积极过去时间洞察力的均值为3.53,宿命现在时间洞察力的均值为3.19,享乐现在的均值为3.36,未来时间的均值为3.34,均大于理论中值。

(三)大学生时间洞察力、手机成瘾、拖延行为的相关分析

探究大学生时间洞察力、手机成瘾、拖延行为间的关系,采用Person积差相关进行分析,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到,拖延行为与消极过去、宿命现在呈显著正相关,与积极过去、未来呈显著负相关。过去消极、宿命现在高的大学生,拖延行为越易发生,积极过去、未来时间洞察力高的大学生,不易产生拖延行为;手机成瘾与拖延行为呈显著正相关,手机成瘾越深的大学生,拖延行为也会越严重;手机成瘾与消极过去、宿命现在、享乐现在呈显著正相关,消极过去与现在时间洞察力高的大学生,手机成瘾越大。

(四)中介效应检验

相关结果表明,时间洞察力的消极过去、宿命现在取向、手机成瘾与拖延行为间均存在显著相关,进一步采用Bootstrap程序,样本量选择5 000,置信区间为95%,检验中介作用,结果见表2。

以现在宿命为预测变量,手机成瘾为中介变量,拖延行为为结果变量,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现在宿命对拖延行为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现在宿命对手机成瘾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中介变量手机成瘾进入回归方程后,手机成瘾对拖延行为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现在宿命对拖延行为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但预测系数β的绝对值下降率0.07,R2变大,手机成瘾在宿命现在与拖延行为中起中介作用。采用Bootstrap程序检验手机成瘾的中介作用,直接效应的效应值为0.143,95%置信区间为(LLCI=0.046,ULCI=0.241),不包括0;中介效应的值为0.060,95%置信区间为(LLCI=0.008,ULCI=0.118),不包括0,中介效应与直接效应同号且显著,存在中介效应。手机成瘾在宿命现在与拖延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以消极过去为预测变量,手机成瘾为中介变量,拖延行为为结果变量,进行Bootstrap中介效应检验。消极过去对拖延行为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消极过去对手机成瘾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手机成瘾对拖延行为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手机成瘾加入后,消极过去对拖延行为仍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但消极过去的预测系数β的绝对值下降率0.04,R2变大。采用Bootstrap程序检验手机成瘾的中介的95%置信区间(LLCI=-0.01,ULCI=0.09),包括0,不存在中介效应。手机成瘾在消极过去与拖延行为间不起中介作用。

四、讨论

(一)大学生拖延行为、手机成瘾、时间洞察力的现状分析

大学生拖延行为的均值略低于理论中值,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当大学生的自制力较差,对自己的时间无法安排时,拖延行为会随之存在;但大学生群体的行动力和自主性也在不断成长,更倾向于及时做,使拖延行为的发生率降低。

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均值略高于理论中值,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大学生正处于对外界充满好奇的时期,手机的普遍性与娱乐性较强,恰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但大学生自控力较差,使大学生容易沉迷于手机。

大学生时间洞察力各维度均大于理论中值,依次排序:积极过去、享乐现在、未来时间、消极过去、宿命现在。研究结果与前人一致,说明大多数大学生的时间取向较为积极,大学生能够合理或积极对待过去,及时行乐享受现在,在大学生对未来也有信心,消极时间取向较少,体现了时间是连续的变量,大学生的时间洞察力处于较为平衡的状态[20]。

(二)手机成瘾在宿命现在时间洞察力与拖延行为间的中介作用

宿命现在是一种对自身能力和价值的怀疑、放弃希望和未来、相信命中注定的人格特质,包含有对未来和现在生活的无助、绝望的态度[7]。宿命现在取向的大学生会顺从命运的安排而不主动追求,会逃避现实生活或自暴自弃,而且自控力和对时间的认知等较弱,会面临手机成瘾的潜在风险,宿命现在的大学生对未来考虑较少,更易产生拖延行为[18-19]。

本研究探究了时间洞察力、手机成瘾及拖延行为的关系,揭示了与大学生手机成瘾与拖延行为有关的心理时间因素,希望可以通过对时间洞察力的干预,改变大学生消极时间取向,提高积极时间取向,为降低手机成瘾与拖延行为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五、结论

宿命现在对拖延行为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宿命现在对手机成瘾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手机成瘾对拖延行为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手机成瘾在宿命现在与拖延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参考文献:

[1]田宏杰.完美主义高标准对大学生拖延行为的影响:链式中介效应分析[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9(5):668-674.

[2]Piers, Steel. The Nature of Procrastination: A Meta-analytic and Theoretical Review of Quintessential Self-regulatory Failure[J]. 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7(1):65-94.

[3]王丹.未来时间洞察力与手机成瘾的关系[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

[4]谷雨琦.高校学生消极完美主义和担忧影响拖延行为:消极问题趋向的中介作用[D].杭州:浙江大学,2018.

[5]黄希庭.论时间洞察力[J].心理科学,2004(1):5-7.

[6]王海雯,范洋洋,林柯言.大学生拖延行为:动机与时间取向[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4):90-94.

[7]Philip G Zimbardo, John N. Boyd. Putting Time in Perspective: A Valid, Reliable Individual-Differences Metric [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9(6):1271-1288.

[8]宋梅歌.时间洞察力对拖延行为的影响及其神经基础[D].重庆:西南大学,2016.

[9]刘愈婷.时间洞察力和心理控制源对大学生拖延行为的影响[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10]杨晨.大学生调节模式、时间洞察力与拖延的关系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14.

[11]熊婕,周宗奎,陈武,等.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的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3):222-225.

[12]王丽君,宋丽娟,王丹娜,等.手机依赖与学业拖延关系的研究进展[EB/OL].(2020-06-12)[2020-07-01].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11.5257.R.20200611.1323.004.html.

[13]连帅磊,刘庆奇,孙晓军,等.手机成瘾与大学生拖延行为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8(5):595-604.

[14]谢玲平,邹维兴.大学生手机成瘾、安全感对拖延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8(5):750-753.

[15]冯田,肖玮.陕西省某高校大学生手机成瘾与拖延行为的关系及成就动机的中介作用[J].职业与健康,2020(7):956-958,962.

[16]曹华,杨玲,何圆圆,等.时间洞察力对成瘾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9(4):666-675.

[17]常若松,彭姓,符明弘,等.高职生现在宿命观与手机成瘾倾向的关系研究——手机使用动机的中介作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1-5.

[18]李小保,杜刚,吕厚超,等.现在宿命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时间焦虑和时间顺从的中介作用[J].心理研究,2020(1):25-31.

[19]彭姓.职校学生的手机成瘾、手机使用动机与时间洞察力的现状及其关系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6.

[20]姬云兵.大学生自我概念、时间洞察力和生命意义的关系研究[D].武汉:湖北大学,2013.

猜你喜欢

手机成瘾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手机成瘾与人格特质分析
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和自我和谐的关系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