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力量 慎终如始
2020-12-01朱同玉卢洪洲
朱同玉 卢洪洲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以下简称“公卫中心”)是复旦大学附属三级甲等医院,前身为上海市传染病医院,始建于1914年公共租界工部局创办的华人隔离医院。自1914年成立至20世纪末,医院主要收治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天花、麻疹、白喉、伤寒、霍乱等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患者。
1988年上海市甲型肝炎大流行一度引起社会恐慌,当时感染人数超过30万人,上海市传染病医院积极响应,为1200万市民筑起一道安全屏障,得到上海市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医生万岁”一度成为社会民众对医护人员的最高评价。
1994年奋战“急性肠道传染病”期间,上海市传染病医院全力投入到疫情救治工作中,期间收治病人2980多例,占全市病人总数2/3,病死率仅0.33%,远低于WHO当年报告的全球2.78%的病死率。
2003年SARS全球肆虐,上海市传染病医院作为SARS定点收治医院,先后共收治临床确诊病例7例、疑似病例53例、留院观察病例5例。抗击非典133天,实现本院医务人员“零”感染,得到了WHO非典专家组高度评价。当年上海市传染病医院荣获全国卫生系统抗击非典先进集体称号。
2004年,具有90年历史的原上海市传染病医院除市区门诊部外整体搬迁至金山区,后更名为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该项目是2004年市政府一号工程,是上海市人民政府投资建成的集临床医疗、科研、教学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于一体的重大工程,也是上海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3年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卫中心不仅承担传染性疾病的集中收治任务,更肩负着加强本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体现了保障本市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职责。公卫中心成立后,虽然工作单位在远郊,广大职工每天要花上将近4个小时奔波在上下班路上,但是若有疫情来袭,只需要2个小时,公卫中心就能把人员集结完毕、开启应急病房、配齐设备物资,为上海铸就公共卫生的安全屏障。
站在医院发展新的起点上,公卫中心成立后,不仅硬件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更在发展观念上实现新突破。公卫中心不仅是应对各类传染病的“特种兵”,更是守护城市公共卫生安全的“预备役”,公卫中心开创性提出“平战结合”的发展理念,形成独具特色的“公卫模式”,在完成日常医疗业务的同时,积极做好新发和再现传染病应急救治防控工作,成为上海市乃至长三角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桥头堡。所谓“平战结合”,即“战”时,公卫不惧与病毒零距离接触;“平”时,公卫中心不断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与技术储备。在全面引进高精人才、不断构筑学术高地之后,公卫中心可谓脱胎换骨,面目一新,已成为集医疗、科研、教学和紧急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多重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医疗机构。
2009年暴发的甲流,为转型发展的公卫中心提供了一次实战检验的机会。在抗击甲流期间,共收治239例患者,接受媒体采訪80余次,得到了卫生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当年,墨西哥发生了甲型H1N1流感疫情。5月2日,中国政府暂停接受墨西哥来华航班,可依然有大批旅客滞留墨西哥。受国家委派,时任公卫中心副主任卢洪洲担任飞机上唯一的医疗专家,跟随中国包机去墨西哥接回滞留的同胞。第一次亮剑,公卫中心赢得从容、漂亮。
2013年春节后,公卫中心党委书记卢洪洲前往外院对一家3位患者进行会诊,发现3名患者的临床表现均与重症甲流相似,但已知常规病原体的检测结果均呈阴性。于是按照生物安全要求,留取了标本送往公卫中心,并给3位患者同时使用了双倍剂量的抗流感特效药达菲。1周后,公卫中心在患者标本中鉴定出了H7N9病毒。这是全球首次发现人类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之后,公卫中心又加入“国家队”参与编制H7N9救治指南,并通过视频对全国医生进行培训。从规则的跟随者,到指南的制定者,这充分说明上海的应急、防控能力和水平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公卫中心有能力应对各类突发和新发传染病。
2014年7月,埃博拉病毒病在非洲暴发,公卫中心响应上级部门指令,随即启动应急状态。11月是疫情高峰时期,党委书记卢洪洲作为中国首批援助西非公共卫生培训队临时党支部的副书记,前往疫情最严重的塞拉利昂,直面死神埃博拉。在防控埃博拉期间,公卫中心协助上海市卫生计生委承办国家卫生计生委埃博拉出血热医疗救治演练,来自全国各省市150余名专家检视了公卫中心的应急工作,展现了定点医疗机构快速和有效的救治能力,受到世界卫生组织、国家及上海市政府的认可,彰显公卫中心对维护上海城市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价值。
2015年以来,应对黄热病、防控MERS、阻击寨卡等工作使所有人都认识到公卫中心的重要性,并引起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关注。
2017年,亚太地区唯一一家WHO新发与再现传染病临床研究与培训中心在公卫中心挂牌,这标志着中国在新发与再现传染病临床研究与培训领域已与国际前沿医学接轨,对进一步提升上海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有重要意义。同年,公卫中心凭借自身优秀的文化底蕴和勇于奉献的精神,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掌声和赞誉并没有让公卫中心骄傲自满,反而成为自身加快发展的动力和源泉。2018年,公卫中心荣获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这是对公卫中心捍卫上海城市公共卫生安全的又一次肯定。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是上海应对新发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桥头堡,在疫情期间是当之无愧的“战疫堡垒”。在上海市卫健委和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的指导和组织协调下,始终坚持科学组织、科学防控、科学救治,按照“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集全市优势医疗资源抗击疫情。
面对疫情,公卫中心广大干部职工主动请战、攻坚克难,用行动践行“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全院上下通过狠抓党建管理、临床救治、院感控制等工作,在确保医护人员“零感染”的基础上,用实际行动兑现“提升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承诺。
在救治过程中,除了提供“一人一策”的个体化救治方案外,公卫中心还积极开展各类临床研究,探索创新治疗方法,并积极发表各类科研抗疫论文,其中部分文章更是被《Narure》、《Cell》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录用发表,为全球抗疫贡献了力量。在全球暴发疫情之前,公卫中心就积极地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受邀参与“世界卫生组织新冠肺炎临床管理”指南的制定以及此后指南的多次更新,向全球分享中国的救治经验。
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除了战疫前线的争分夺秒外,科技创新也同样扮演了重要角色,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给临床一线提供科技支撑,公卫中心以科学战疫为抓手,先后从病原学与流行病学、诊断检测试剂、临床诊治、药物研发、医疗器械等多个关键方向体现自身过硬的科学技术,用一项项服务临床的科研成果展示独具特色的“上海方案”和“公卫实力”。
新冠肺炎疫情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公卫中心广大医护人员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为全上海人民筑起一道抗击疫情的“钢铁长城”,正如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纵观公卫发展百年历史,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公卫中心在公共卫生领域坚守使命、勇往直前、屡立战功,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认可。厚植百年历史,公卫中心谱写了辉煌篇章。106个岁月,曾经的历史和今天的愿景,交融成一份时代期许。新的时代,公卫中心踏上了新的征程,开启了以感染性疾病综合救治为特色,建设一流综合性公共卫生平台的战略。目前公卫中心临床医技科室逐步完善,已基本涵盖了所有已知疾病的检测、诊断和治疗。伴随着软硬件设施能级与智能水平提升,公卫中心进入了新的高速发展阶段。随着新冠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公卫中心将继续慎终如始、再接再厉!
朱同玉,医学博士,公共管理硕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民盟盟员。现任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副主任、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委员、民盟上海市委副主委,同时也是上海市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主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泌尿外科教授器官移植国家重点建设临床专科负责人。获得2020年中国医院协会“优秀医院院长”,入选上海市卫生系统“新百人计划”、“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和“上海市领军人才”。
卢洪洲,内科学博士,留美博士后,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内科学博士生导师,护理学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现任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党委书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长助理。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业务擅长:发热待查;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呼吸系统感染;结核、肝炎、艾滋病、寄生虫等感染性疾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