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践行先进教学理念 改进考试命题技术
——2020年浙江省初中语文毕业升学考试试卷质量评价报告

2020-12-01章新其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浙江杭州310012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0年33期
关键词:命题试卷考查

章新其(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浙江杭州 310012)

李新平(温州市龙湾区教师发展中心,浙江温州 325000)

卢 英(丽水市莲都区教育局教研室,浙江丽水 323000)

朱奕晴(杭州市江干区教育发展研究院,浙江杭州 310020)

周侗艳(海宁市教师进修学校,浙江海宁 314400)

2020年浙江省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卷共11份,分别是杭州卷、宁波卷、温州卷、嘉兴卷、湖州卷、绍兴卷、金华卷、衢州卷、舟山卷、台州卷、丽水卷,其中金华与丽水同卷,嘉兴与舟山同卷。评估组认为,2020年语文中考命题工作,总体情况较好。各地突出的亮点有:培根铸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利于民族精神弘扬;革新命题理念,凸显考查的综合性、实践性特点;紧密关联统编教材,追求教、学、评的内在一致性;注重过程与方法的考查,优化学教方式。

2020年语文命题工作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少数试卷语料质量欠佳,情境设计不理想,影响测评的效度;命题技术存在缺陷,影响试题质量;模式化、结论先行、不指向文本核心等试题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未能很好检测学生思维能力;部分试题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不合理;写作材料和话题选择存在问题,学生立场体现不足。

一、试卷的主要亮点

(一)培根铸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也是语文教育和评价的根本任务和价值追求。2020年浙江省各卷发挥语文课程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独特优势,精选典范作品以文化人,精心设置考查任务以题育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等教育融于试卷,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品德修养,充分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

1.厚植家国情怀

金华卷以市花茶花开卷,带着浓浓的家乡味,激发考生的爱乡情怀。杭州卷的“积累”板块第一部分创设主题为“我爱家乡”的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情境,命制了“识城标,了解家乡”“写对联,宣传家乡”“学公约,爱护家乡”“诵美文,歌颂家乡”四大学习任务,既富含鲜明的地域特色——杭城风采,又饱含浓郁的人文情怀——乡土情结,引导学生了解家乡、宣传家乡、爱护家乡、歌颂家乡,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第二部分以“祖国的山川大地,处处让人想起先贤的名篇佳句”为总领句,在古诗文名句的默写中,唤醒学生内心的疆土自豪感与民族荣耀感。嘉兴/舟山卷的文言文阅读以“感悟家国情怀”为主题,设置“参加‘学经典古文,悟古人情怀’阅读素养展示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理解、品读、赏析、探究、交流中与先贤产生爱国情感的共鸣,体悟先贤抗敌御侮的政治抱负、先忧后乐的忧患意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厚植家国情怀。

2.渗透革命文化教育

嘉兴/舟山卷以“迎接建党100周年”为基点,以“信仰与力量·传承与前行”为主题,开展“探寻精神之源”“触摸时代脉搏”“汲取经典智慧”“感悟家国情怀”“表达理性思考”五个专题系列语文学习活动,沿着建党百年辉煌的足迹,探寻精神的源头,紧握时代的脉搏,思考未来的发展。专题一“探寻精神之源”从“见证奇迹”“传承精神”“领略诗韵”三方面引导学生重温建党百年的辉煌历程及伟业奇迹,在古诗文中探寻并传承“红船精神”的精神之源,引导学生领悟“红船精神”的内涵,理解“红船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一脉相承,并从古人为国家忧虑的历史中汲取精神营养。

部分试卷的名著阅读考查《红岩》《创业史》《红星照耀中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革命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再次感受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光辉形象,感悟中国共产党的辉煌功绩,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礼,坚信革命理想信仰,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3.涵育个人品德修养

金华/丽水卷、湖州卷、台州卷的文学类阅读,不约而同地采用童话体裁,歌颂纯真的童心,赞美人间的真善美,给学生人性之美的浸润。湖州卷《会飞的太阳》,鼓励学生在逆境中寻找温暖和希望,学会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化育阳光心态。金华/丽水卷的非文学作品阅读,采用小贴士的方式提供访谈的应对原则,潜移默化地渗透与他人日常口语交际时应做到谦逊得体、理解包容的美德教育。宁波卷的大作文以“自己决定”为话题,绍兴卷的作文任务一“给陷入困惑中的表妹写一封信”,引导学生自我调整与反思,培养自立、自信的人生态度。湖州卷的积累部分,以优美典雅的语段和语句,引导学生构建健康的生命意识,正视自我内心,成为一名“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文言文部分,选用爱国诗人陆游写的跋,与试卷开篇呼应,培植学生的“英伟刚毅之气”。台州卷的任务型写作,以新闻事件“75岁老奶奶通过高考自学9门考试”为话题,引导学生自省反思,不断进取。这些选材和试题对于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阶段的青少年来说能起到非常好的修身正己的作用。

4.关注社会时代发展

2020年浙江多份试卷阅读语料的选择,都紧密结合当下的热点话题,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就,增强民族自信。温州卷的非文学性文本,选用“2020年重测珠峰身高”的有关材料,展示我国在科技发展方面取得的非凡成就。金华/丽水卷的非文学性作品,以中国科幻影视的发展为访谈焦点,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科幻影视事业的兴起与发展。衢州卷的非文学性作品的语料,也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当下科普媒介的发展,培育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媒介素养。嘉兴/舟山卷的任务型写作,引导学生以自荐的形式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示范社区宣传大使”的招募中,不做社会的旁观者。绍兴卷设计以“水乡·绍兴”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启迪学生关注生态、关注生活,培植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意识。杭州卷的《家有斑鸠》这一哲思散文,警醒学生关注生态失衡问题,呼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5.升华防疫抗疫精神财富

湖州卷的现代文阅读材料《致孩子》,阐述疫情带来的启示,引导学生直面困难,树立对未来的信心。温州卷设计以撰写题为“迎难而上,共克时艰”的演讲稿为任务情境,带领学生从古典诗词中汲取精神力量,重获疫情重击下的信心和力量。衢州卷在积累部分亦引导学生关注疫情下的媒体信息传播,力求培育学生的时代担当,并在任务型写作部分,以“疫情期间该不该退回捐款”,引导学生发表观点,为“担当”发声。嘉兴/舟山卷的文学性作品和非文学性作品的取材,皆以“疫情”为背景,引导学生触摸时代脉搏,崇尚特殊时期迸射的人性光芒和科技力量。

2020年浙江各地市语文试卷,积极回应时代的重大主题,弘扬时代主旋律,挖掘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深刻内涵,体现了语文“载道、传情、植德”的评价育人功能。

(二)努力夯实文化基础,继承弘扬古今传统,充分体现家国情怀

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立身的根本,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课程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部分,也是中考试卷强化育人功能的重要载体。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激发学生传承优秀文化的使命感,是2020年浙江省中考语文试题的重要特点。11份试卷从测试内容、测试形式、测试材料等方面夯实了传统文化价值的关联性,诠释了文化内涵的说服力;接续了传统文化进入新时代后的创新性,加强文化形式的吸引力;并进一步构建出传统文化逻辑,扩大其历史影响力;同时也彰显了考试评价对教学的导向功能,并引导教师对传统文化贯穿课程体系,做好通盘考虑、融入课堂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教学思考,以期产生良好的传承效果。总体来看,有以下三个特点:

1.权重大,比例高,增加试卷的文化厚度

2020年的11份试卷,直接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理解的题量、赋分及比例具体见表1。

表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在各卷中的赋分与题量

表1的数据显示,各卷在彰显传统文化上着力的试题数量在7~10题之间,分值在25~41分之间,占总分比重在30.00%~50.00%之间。这充分说明命题者对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

2.突出考查重点,兼顾实用与文化双面价值

各卷在测试材料的选择上结合了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以古诗文名句、传统文化常识、对联、成语的积累和古诗词阅读、文言文阅读、名著阅读为载体,综合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直接或间接实现传统文化熏陶的目的。各卷传统文化测试内容、测试目标、总分值及总题量情况见表2。

表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测试内容、测试目标、总分值与总题量概况

从表2可以看出,古诗文名句积累和古诗文阅读理解是各卷关注的重点,11份试卷考查上述两个领域的总分值分别为94分和145分,总题量分别为11题和46题。从测试目标来看,各卷从识记、理解、应用、分析与评价等多个认知层面,评价学生对传统文化材料的思想内容、表达形式的综合认识。

除了对中华传统文化认识的显性考查,各卷的测试材料贴近地域文化,贴近考生生活,贴近语文实践学习。如金华卷的开篇便是一段介绍金华市花的文字,语料来自金华地方课程教材《锦绣金华》中的《金华市花——茶花》;衢州卷的字词积累语境则是“书香衢州·云上有约”系列读书活动的宣传语,都在潜移默化中引导考生关注本土生活,传承本土文化,热爱自己生活的土地。

3.测试内容走向深广,家国相融树起精神支柱

“家国情怀”是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并促使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它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建设幸福家庭、提高公民意识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各卷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将深厚的家国情怀以贴近现实、贴近考生的方式,生动地呈现在试题之中,营造了极富时代特点的语境,彰显了考试评价的育人功能。如宁波卷:积累部分以“节,中国人的诗意”为主题,从“四时有节”“天地有节”“生命有节”三方面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美景、文人气节、生命大义,将传统文化和品德修养渗透于试题中;实用类文本呈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渗透传统戏曲文化,也传递健康的学习生活观念;文言文阅读以“探寻亭文化”为主题,引导学生发现古人的情趣和情感。试卷的每一个试题考查有关“节”的内涵互不相同,但又遥相呼应。

4.测试形式创新整合,增强文化熏陶效果

从测试形式来看,各卷贴近时代发展与学生认知特征,以主题情境活动的呈现方式,整合汉字、成语、古诗词、文言文等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调动传统文化知识积累,综合评估学生对传统文化思想内涵的理解。如温州卷的古诗文阅读,以组合文本的形式,探究古典意象“雨打芭蕉”的内涵,在一组有意义的古诗文材料中引导学生从汉字形义、历代文人情感、典型意义等角度进行探究,充分感受传统文化中“雨打芭蕉”的独特风韵及文人墨客的生活雅趣。

(三)改进命题理念,凸显考查的综合性、实践性特点

倡导综合性的测试形式,从知识复现与记忆向自主构建与应用转变,能逐步改变语文能力的线性发展序列,让语文能力在具体的情境和实践中得到迁移与运用。

1.创新试卷结构,倡导综合性考查形式

一份试卷结构的变化,体现的是测试理念甚至教学理念的变化。根据“评价即学习”的理念,语文考试评价应该指向学习过程的本身,更关注如何在具体情境下运用语文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说,变革试卷结构与测试形式,突出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能避免形成新的应试模式,引导学生在任务情境中解决问题,更好地呈现学生多样化的语文素养。2020年部分试卷作了积极而大胆的探索,在试卷结构上有所创新,即以情境任务为试卷的主要载体,关注综合化考查形式,努力突出试题的情境性、开放性和应用性。如嘉兴/舟山卷,继2019年大刀阔斧的探索后又有新发展,即以“迎接建党100周年”为基点开展语文主题学习实践活动。整卷串联五个专题,紧密联系,浑然一体。活动化、任务化的命题形式,改变了传统知识点的布题格局,将积累、阅读、写作有机融合在专题情境中,对知识点、能力点进行了综合化考查,实现了以具体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的考查方式。整份试卷主题化、情境化、生活化特色鲜明,五个专题十八个学习任务,关注历史传承、时代脉搏、经典智慧、家国情怀与理性思考,立足现实,指向未来。每个专题又设计相对集中具体的任务活动,紧贴学生的真实生活状况,努力引导学生在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中迁移运用知识、涵养心灵、学习思考。如“探寻精神之源”专题,以制作展板的实践性活动重温建党百年的辉煌历程,把汉字书写、古诗文默写、传统文化理解、诗歌鉴赏等能力点的考查融于任务学习活动中,整合学习内容、学习情境与学习资源。可以说,这种联系现实生活、设置整体情境的命题思路,打破了原来知识点和能力点互相独立的训练逻辑,以“主题”和“任务”为组织脉络,强调内容板块之间内在关联的综合性,注重评价内容的高度整合,突出了考查的实用性和应用性,也是语文考试与评价的发展趋势。

2.关注问题解决,突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征

测试中的情境创设,不仅为了考查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运用,其根本目的在于让语文学习与测试更贴近生活,体现语言的生命力与价值,也充分表现其在应用层面的灵活性和动态性,探索语文学习的新路径。《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强调,“注重考查思维过程、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情境创设的真实性、典型性和适切性”。2020年各地试卷中有不少试题都努力创设真实、典型的情境,关注学生在任务情境中运用语言文字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些语文实践类的情境一般包括地域文化情境、社会生活情境、个人体验情境等。如宁波卷在“积累”部分开展了以“节,中国人的诗意”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整合传统文化、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突出情境的价值和意义,强化学生语言实践运用的意识。这一组试题设计精心,综合性、整体性强,三个板块逐层深入,一气呵成,不断丰富“节”的内涵,从时节、节度、气节三个方面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如“生命有节”板块以制作“书签”为情境,将语文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要求学生在理解文言语句的过程中完成实践任务,检测了学生根据情境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又如杭州卷在“积累”部分开展“我爱家乡”综合性学习活动,将抽象、琐碎的知识还原于情境,突出了杭州的地域文化特征,引导学生在“识城标”“写对联”“学公约”“诵美文”等活动中完成汉字书写、成语运用、连贯表达、传统文化等任务。再如温州卷的“重温线上学习”等实践活动,从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出发,安排了汉字偏旁探源、撰写演讲稿、钉钉群留言等活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在实践活动中有效考查学生运用多种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实现学习领域的整合和融通。还有嘉兴卷的文学作品阅读,以校电视台摄制组向建党百年献礼,拟把小小说拍成微电影的情境,将阅读与生活打通,引导学生充分调动阅读策略方法,不局限在单一的文本情境,通过情境的“应用化”设置,走向社会生活实践的大情境,能更综合地考查学生的语文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四)紧密关联统编教材,追求教、学、评的内在一致性

追求教、学、评的内在一致性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有效教学的奥秘所在,是科学取向教学观的必然选择。在取消“考试说明”的背景下,2020年各卷自觉以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评价框架的构建与测试题目的设计都遵循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与目标规定,自觉关联统编教材,命题理念与技术、阅读材料的文本选择、知识点能力点的考查、名著阅读书目及测评能力、写作的文体要求等诸多方面与统编教材一致,做到考试评价的内容和范围与课程内容、教学实践相互匹配吻合,共识性地体现了教、学、评一致性的评价理念,体现了浙江省初中语文测试评价的新导向——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检验课程目标的达成与否,对教与学的效果进行价值判断。

1.创新命题技术,体现统编教材的理念

为了有效检测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2020年各卷不断创新命题技术,落实统编教材新理念。如金华/丽水卷以“想象”作为整卷选材和命题的主题,在“积累”“阅读”“写作”板块中普遍选用与“想象”相关的文本或材料,全卷形成了鲜明的测试主题和较为集中的能力考查点。又如嘉兴/舟山卷把社会发展、时代热点、学生生活与语文学科内容紧密结合起来,以“迎接建党100周年”为基点,以“信仰与力量·传承与前行”为主题,开展五个与主题一脉相承的专题语文学习活动。题干中介入语文知识,提供学习支架,重视学习策略与方法的引领,试卷体现了统编教材双线组元的特色。再如温州卷的古诗文阅读,以探究“雨打芭蕉”如何从一个饶有趣味的自然现象变成一个古典的文学意象为任务,选用沈周的《听蕉记》、张嵲的《夜雨有作》、李渔的《闲情偶寄》和梁清标的《蕉林书屋图小序》中与“雨打芭蕉”相关的语句,既考查学生阅读“定篇”的能力,又考查将这组语料作为“用件”以达成探究目的的能力。题组从关联到整合,既是一个关联性强、有梯度的评价过程,又是一个结构化、概念化的探究性学习单元,从考查文言材料的阅读理解,到凭借文言材料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评价转变,体现出单元整合教学的命题新设想。

2.体裁丰富多样,吻合统编教材选材取向

无论是体裁还是题材,2020年各卷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选材取向。例如文学作品阅读选材,有童话(金华/丽水卷的《送给青蛙的大海》、台州卷的《谁也看不见的阳台》),有寓言(宁波卷的《城堡旁的老树》),有科幻小说(衢州卷的《第一定律》、绍兴卷的《豪华保险柜》),有小说(嘉兴/舟山卷的《剃头匠》),有散文(杭州卷的《家有斑鸠》、温州卷的《子规的画》、湖州卷的《会飞的太阳》)。这些体裁在统编教材中皆有具体篇目或单元的教学要求,学生已有相关的文体知识和阅读能力的习得,在考场上作答就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文言文阅读板块,有人物传记(杭州卷的《范式》、台州卷的“骆宾王”主题组合文本),有笔记小说(金华/丽水卷的《辨白檀树》、绍兴卷的《雪涛小说》),有记(宁波卷的《醉翁亭记》、《妙赏亭》组文),有跋(嘉兴/舟山卷的《跋傅给事书》、湖州卷的《跋李庄简公家书》)等中国古代常见的体裁。诗歌阅读板块,各卷较之以往,普遍采用组诗的形式,如杭州卷的送别组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宁波卷的写景组诗《晚望》《晓望》、金华/丽水卷的赠答组诗《辋口遇雨忆终南山因献王维》《答裴迪》、台州卷的咏物组诗《梅》《早梅》、湖州卷的杜甫组诗《望岳》《江汉》、衢州卷的《浣溪沙》组词。绝句、律诗、词,各体例纷呈,引导学生联系课内所学,唤醒相应阅读经验,全面展示古诗词的阅读能力。作文的文体要求也极为丰富,有写一般叙事类(含故事、想象文)、说明类、议论性文章,有仿写诗歌,撰写书信(含自荐信)、推荐语、发言(讲话)稿,还有文学创作,这些文体及要求在统编教材的“‘活动·探究’单元”“综合性学习”和“写作”等板块中都有非常明晰的要求。

3.考查核心知识,紧扣教材学习要求

注重核心知识的积累和关键能力的培育是统编教材的教学重点,考核学生核心知识和关键能力也是中考命题的关键。紧扣教材要求,设置有意义的活动情境,立足课内,迁移课外,考查学生运用核心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是2020年各卷命题的又一共识。以衢州卷为代表的部分试卷,力图每个知识都有出题依据,每个小题都紧密关联教材。金华/丽水卷考查应对的巧妙之处,是“活动·探究”单元口语交际知识与能力的实际运用。衢州卷的文学作品《第一定律》的题组命制,紧扣科幻小说科学性、幻想性、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以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科幻小说《带上她的眼睛》中相关科幻知识和相关能力为考查要求,依据文本特质,考查学生“概述故事情节、分析悬念手法作用和探究作品主题”的能力。金华/丽水卷的《送给青蛙的大海》,以“幻想”这一童话的突出特点为核心,考查学生“把握结构”“填补空白”“品味语言”“探究意蕴”的能力,引导学生在答题过程中认识“幻想”、体验“幻想”、探究“幻想”,再次经历童话学习的完整过程,为今后熟练阅读童话奠定坚实基础,是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童话文体核心知识、关键能力的综合化、实践性运用。古诗文阅读,各卷以诗文组合或以组诗的形式呈现,考查诗歌分析意向、想象意境、体会情感等关键能力,旨在进一步激活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能从“个”走向“类”,在比较、整合、评析、鉴赏的过程中,运用课内教材学到的知识,提升古诗文的深层次阅读能力。这些试题的命制都充分体现了教、学、评内在一体化的要求。

4.重视名著考查,凸显“阅读”本质

统编教材构建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特别强调名著阅读及其策略的重要意义,落实课程标准“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倡议。2020年各卷进一步强化名著阅读考查,与往年相比,选用的作品更多、范围更广,能力考查的要求更高,分值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详见表3。

从表3可见,各卷考查的名著来自古今中外,考查范围广,体裁多样,涉及教材七年级至九年级“名著导读”的篇目和《初中生名著阅读推荐书目》。其中,考查较多的名著有《简·爱》(6次)、《西游记》(5次)、《骆驼祥子》(4次)、《儒林外史》(4次),其他有《红星照耀中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海底两万里》《水浒传》《平凡的世界》《昆虫记》。名著内容、艺术手法和阅读方法、阅读策略考查并重,基于名著的价值和特质设题。考查内容涉及情节、形象、写法、语言、主题以及阅读的感受、体验、思考等;考查能力突出应用、分析、评价等高阶思维和关键能力。由此可见,各卷名著阅读立足语文核心素养,注重真实的整本书阅读,由以往的主要人物、关键情节等表层信息为主的考查变为重点考查基于名著阅读理解上的分析、体验、感悟、鉴赏和阅读策略等阅读核心能力,充分关注阅读本质,凸显了名著“阅读”的根本属性,体现名著阅读、教学、评价的核心价值。

在疫情背景下,各卷坚守语文核心价值,紧密关联统编教材,最大限度地融进教材中的核心知识、学习策略、实践活动等内容,体现了命题从“考什么,教学什么”到“教学什么,考什么”的转变,努力追求教学评内在的一致性。这对扎实推进教学改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是中考评价客观化、科学化的有力导向。

表3 2020年浙江省各地市中考卷名著阅读考查一览表

(五)注重过程与方法的考查,优化学教方式

命题强调思维过程、方法指导与学教的关系。命题对教学的引领功能,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上,还反映在学教方式上。各卷在这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或注重实践活动,或注重对方法和策略的指导,或强调内容的整合与知识的建构,或关注学生的具体思维过程。这些探索将语文学习从结果导向引向过程导向,对改进语文教学方式,促进综合能力提升,有重要意义。

1.注重实践活动

统编教材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设置了四个“活动·探究”单元、十五个“综合性学习”专题、六个“口语交际”专题。在语文测试中创设具有探究价值的语文学习情境,将积累、阅读、写作以专题化学习的形式组成板块,引导语文学习从独立的篇章式学习走向综合的活动探究式学习,这是命题者对教材的积极回应,也是对学教方式的主动引领。如温州卷、嘉兴卷在试卷整体结构上作了大胆的创新,即以语文学习专题的形式组卷,引领语文项目化学习理念;宁波卷、杭州卷的积累部分设置了综合性学习活动情境,绍兴卷的非文学类文本阅读设置了“绍兴·水乡”的主题探究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积累运用语言,培养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试卷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2.注重方法指导

学会学习是成为终身学习者不可缺少的素养,这种素养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考试既是检测评价,也是学习指导”,综观2020年各卷,注重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指导显得尤为突出。如嘉兴卷以“红船精神”组题,温州卷以“共克时艰”所需的精神组题,宁波卷以“天地有节”组题。金华/丽水卷的第3题,温州卷的第2(3)题则指向诗句的实际运用,赋予古诗文名句以时代意义,引导学生养成在生活中运用古诗文的习惯。文言词语释义题搭建了学习支架,旨在引导学生学习积累文言词语的方法。宁波卷的文学作品阅读引进了“自读”课文编写理念,以“导学”方式编制试题,帮助学生开展寓言文本的自主学习。这些试题都尝试还原真实的生活和教学情境,启发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多种方法完成学习任务。

3.强调整合和建构

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测试要引导学习取向由单纯的知识记忆转向知识的整合和建构。近年来,随着“整本书阅读”理念不断推进,名著阅读测试在命题形式和命题指向上有了很大改变,呈现主题化、关联性的命题特点。如金华/丽水卷的第5题:“比较孙悟空‘被拒绝’或‘被误解’后的表现,分析他的心灵成长。”试题指向的不再是碎片化的情节记忆,而是通过分析人物在类似境遇中的不同行为表现,描画出人物蜕变的曲线,考查的是学生阅读长篇小说关联前后内容,构建自己对人物复杂个性的认知能力。又如温州卷的第3题:“《儒林外史》写完儒林士人的故事后,却以四位市井奇人压轴。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试题基于“整本书阅读”的理念,不仅考查学生关联分析《儒林外史》人物群像的能力,还考查学生对名著整体架构与主题思想的把握。古诗文阅读也有这样的好题。如湖州卷的第18题,要求学生根据阅读材料和相关注释,推断“丁宁训戒”的内容,并结合陆游的诗词简述陆游受到的影响。学生解答此题不仅要读懂选文,把握李光的人物形象,还要结合注释中的相关信息,推断李光“丁宁训戒”的内容;不仅要联系陆游所处的时代背景,还要联系陆游诗词分析其所受的影响。这些试题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整合复杂信息,融通所学知识,建构起自己新的认知。

4.关注思维过程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统编教材尤其重视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语文测试也要从关注答题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品质。各卷在这方面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如温州卷第9题要求学生借助一组问题解释什么是“黑科技”。这道题设计的理念很好,“一组问题”指向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引导学生发现“提问”对阐释某个陌生概念的作用。“一组问题”实现了思维的可视化,不仅关注学生得出的结论,更关注结论得出的过程。

二、试卷存在的问题

(一)个别试卷语料质量欠佳,情境设计不理想,影响测评的效度

语料与情境是语文测试的主要构成元素,对测试效度和语文教学导向有着重要作用,直接影响着试卷的整体面貌。语料的选择要关注政治导向性、内容科学性、难度适切性、文体典型性等特点;情境的创设要贴合生活实际,着眼学生发展,符合考查需要,以更好地考查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从整体上看,2020年各地中考试题更加注重语料的选择和情境的创设,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个别试卷语料质量不高,文本类型相对单一

语文命题材料的选择,要紧扣语文核心素养这一根本追求,注意其多方面的育人功能,既能体现学科素养检测的专业价值,也能蕴含引领学生精神成长的人文价值。尤其是阅读文本的选择,应挑选契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范本,注重情感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但个别试卷的语料选择不太恰当,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试卷的质量。

选文类型的典型和多样,也是测试材料选择的基本标准。在坚持能力和素养立意的指导思想下,命题者应拓展试题材料的来源,考查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文学阅读指向个人审美体验,非文学作品最终指向生活实际,以达到应用的目的。丰富的阅读类型能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也为命题者带来更多的变式可能。在美国NAEP测试框架中,8年级阅读测试中文学类文本与信息类文本的比例分别为45%和55%,但浙江省个别试卷在语料选择的多样性上有所不足,比如两篇阅读材料的选文体裁相似,题材相对单一等。

2.情境创设的适切性不强,不能发挥其根本价值

真实而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情境能强化学生运用知识的意识,是知识迁移能力测评的关键。但有些试题的情境创设形式大于内容,忽视了情境与核心内容之间的关系,或者与学生的距离较远,影响了测试的效度。如以“公众号”入题,需要学生具备了解公众号的受众面、电子阅读的优势等生活经验,如果一个学生没有接触或很少接触公众号,不了解其主要特点,就无法根据文本准确推测意图,就会影响作答。

(二)命题技术存在缺陷,影响测评的效度

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坐标,以落实核心素养为导向,明确测试目标,正确把握命题方向,是确保命题质量的关键与基础。由11个命题单位的材料可以看出,2020年浙江省省各卷的命题技术整体上具有难度适中、不越课标、信度可靠等特点,但部分内容存在一定的技术问题。

1.题干表述不够严谨,不利于学生作答

科学准确是命制一份试卷最基本的要求。科学准确主要表现在题干表述清楚、简明扼要、含义明确。题干表述严谨是试题有效性的最基本保障,表述越准确严谨,就越利于考查学生的基本素养,越能发挥试卷的评价功能。但是,2020年若干试卷有以下几类题干表述不严谨现象。

(1)设问过于宽泛,指向不明。一般来说,指向清晰的提问可以得到具体的答案,而指向宽泛的提问只能得到模糊的结果。如:“你如何看待第二段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请结合相关内容回答。”选文的“传奇色彩”,一般体现在故事的复杂多变、情节的离奇怪异以及人物行为的不同寻常上,如学生对其内涵的理解有偏差,就不能朝着命题者所指的方向去思考。

(2)用语不规范,考查内容达不到考查目的。如考查名著阅读,却以网上流传的“戏说”入题,就不具有严肃性和引导性。

2.以否定的形式表述题干

各卷选择题的命题方式有正向选择、反向选择和定向选择三种类型,其中9份试卷中有12道选择题采用反向命题(2020年各卷大多数选择题为反向选择),这不能不引起重视。以肯定形式表述的题目往往比以否定形式表述的题目考查的学习成果更为重要。这是因为,知道诸如最好方法或者最恰当论述之类的东西通常比知道最差方法或最不恰当的论述有更大的教育意义。大多情况下,把题目的题干进行否定表述,是由于设计这种题目容易,而非出于对所考查学习成果的重要性的考虑。能够识别不合适的答案,并不能使人确信学生掌握了所期望的知识。

3.支架搭建过多,效果适得其反

以搭建支架帮助学生充分调动积累、选择策略方法,对现有的问题进行解构再结构的命题技术运用,是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使用以来考试评价的热门形式。支架的设置要以测评需要为目的,充分考虑到学生真实的认知水平。在答题过程中,学生能借助支架自主构建知识能力体系,以达到更高的潜在发展水平。否则学生对支架的反应会有很大差异,不仅达不到帮助学生的目的,还会适得其反,产生无效支架或负面支架。

4.题型的固化和命题的套路化倾向

有些阅读试题的题干形式固化,缺少开放性和综合性,对学生动态阅读过程中的分析、归纳、推断、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考查不足,导致学生不用充分考虑文本的内在联系,整合文本相关信息,从而无法真正检测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三)未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

人民教育家于漪先生坚定认为:“语文教学应以思维训练为核心,唯有具备思维能力,一个人才能真正具备语文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核心。对考试命题内容和形式的不断创新,从命题上体现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考查,是深化基于语文核心素养考试改革的重中之重。2020年浙江省各卷在思维能力的考查方面仍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改善。

1.低阶思维设题,未能有效考查不同学生的思维层次

2020年浙江省多数试卷努力追求在有意义的真实语境中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考查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但部分试题仍停滞于识记、理解、筛选等低阶认知思维考查,以致未能有效区分不同学生的不同思维层次。如有些名著阅读题,仅考查学生对相关名著的篇目和故事情节的识记程度,有违名著的“阅读”意义,失去了名著阅读的考查价值。又如非文学作品阅读题,部分试卷的非文学作品阅读题组一般有三道题,前面两道题基本停留于文本信息筛选、内容理解等层面的考查,甚至是碎片化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低阶思维题量占比过重,未能较好地考查运用、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能力,更脱离了非文学作品阅读解决生活问题的目的,无法区分不同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

2.机械式、模式化设题,导致学生概念化、标签式作答

2020年各卷的古诗文阅读部分,机械式、模式化命题占比较大。如将两首《浣溪沙》组合在一起考查,要求学生“结合内容,比较这两首词情感的异同”。对两首词的内容理解已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题干无作答支架,又缺少背景资料,答题的难度可想而知。命题忽视了学生的考场阅读及深入思考作答的时间限制,似乎相同题材的诗词作品组合都可以这种方式设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学生浅表化、概念式地答题。

在文言词语考查中,有些题目看似暗含着学习指导,其实质是以命题者的思维路径代替学生思考行为,不利于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和个性化思维品质。另外,个别试题采用课内外勾连的方式命题,考查对古代某位诗人、文学家形象的理解(如对欧阳修心态,陆游、张岱形象的考查),学生只需依托课内已掌握的相关人物形象写出概念式、标签化的答案即可得分,那么这类题目就成了变相的识记积累题,无法真正考查学生思维过程,未能让学生充分展示其独特的阅读体验,以致试题的评价功能大打折扣。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有极个别地市的文言文试题命制仍禁锢于传统文言文教学和评测观念,即仍围绕文言实词意思、文言文虚词用法、断句或句子翻译、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四个方面设题。从加点词解释到断句到句子翻译再到内容理解的套路化命题,设置的都是基于某个知识点或能力点的单一性试题,测评的能力仅仅局限于“识记”“理解”层面,本质上是把文言文当作文言,而不是文章、文学看待。这种非真实情境下的单一知识点、能力点的套路化考查容易陷入模式化、固定化的应试型旋涡,对学生学习文言文、对教师教学文言文都必将带来极大的损害。

3.结论先行式设题,学生未能经历自主建构的过程

学习是基于生活、学习经验的自主建构的过程,不同的学生因不同的认识视角、不同的认识目的,形成的认识结论与学习结果自然存在差异。试题命制若结论先行,只是要求学生佐证、释因,那么对学生动态学习过程中的理解、分析、归纳、推断、解决问题、形成观点等综合能力就考查不足,无法真正检测学生个性化的深度读写能力。如名著阅读题中这样的表达:“《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绝大多数是被逼上梁山的,但鲁智深上梁山并非出于他人迫害而无路可走。”这一表述本身存有逻辑漏洞,又以先导性的结论限制学生的思辨过程,学生无法对鲁智深上梁山的理由作多层次多维度的探究,自然无法建构个性化的观点。再如:“小舟找到了对本文的评论文字‘描叙简洁传神,议论旗帜鲜明,抒情爱憎分明’,但他还是一知半解,请你结合原文,帮助他赏析下列句子的精妙之处。(1)亲见当时士大夫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2)志士仁人抱愤入地者可胜数哉!”此题同样也以结论先行的方式考查对文言文语言的赏析能力,限制了学生答题的空间,束缚了学生思维,更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育和发挥背道而驰。

4.未能基于文本核心价值设题,学生无法进入深度思考

立足文体特征和文本特质,依文体设题,同时着力挖掘文本特质设题,通过适当而巧妙的问题或任务设置,借助学习支架引导学生更好地思考问题,明晰思维路径,展开学习过程,发现文本彰显的作者独特的言语个性和生命感悟,走向真实阅读和个人体验与思考,达成深度学习,提高深度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进而成为熟练甚至成熟的阅读者和写作者,是命题“学习价值”的体现和追求。特别是尊重文本特质和核心价值,设计出“这一篇”的专属试题,将文本的考查价值最大化,应是命题者的不懈追求,也是命题难度最大之处。部分试卷在这一点上,还有待提升。如以清代汪琬的《月下演东坡语》作为阅读材料,却把对诗歌的赏析落于对“秋”字的不同感受,就未能捕捉到这首诗的关键之处,未能抓住这首诗的核心价值,无法真正引领学生进入诗歌内里,无法对此诗形成正确而有深度的理解。

(四)写作材料和话题选择存在问题,学生立场体现不足

2020年浙江省各卷广泛采用“情境化写作”命题方式,或要求针对公共事件发表见解,或创设真实情境引出写作任务。情境化写作可以防止学生宿构和套作,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0年各卷的写作命题不乏亮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值得反思和改进。

1.写作的情境和话题与学生的分离度较大

在考试中,若写作情境和话题偏离学生的生活或超出学生的心智水平,学生的思维和写作能力就会被抑制。如要求学生对“李启君老奶奶参加高考自学考试”一事发表评论。学生对新闻事件中李奶奶所参与的“高考自学考试”是陌生的,对高考制度的变迁也知之甚少,引导学生用“赞成与否”去评判75岁的李奶奶为圆大学梦而作出的努力,不仅有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之嫌,也无法真正理解李奶奶执着于圆大学梦的价值和意义。又如要求对“天门山翼装飞行女飞行员遇难”这一社会新闻发表见解。这需要学生具有很高的辩证思维能力。这类试题更多地是从成年人的认知和心理角度出发的,与学生的生活和心智水平相距较远。写作情境和话题与学生的分离度较大还表现为话题较难与学生产生共鸣,难以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如要求围绕“笔记”叙述往事、抒发情感、发表见解、说明来由,学生必得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客观上难以起到激活学生思维、激荡学生生活体验的作用。

2.选材和话题的价值取向存在问题

中考试题面对的是未成年人,写作材料和话题的选择要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个别试题成人化倾向较浓,选材和话题的价值取向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天门山翼装飞行女飞行员遇难”这一材料,遇难女飞行员“我为自己而活,我不后悔我的选择,我会坚持我选择的路”这句话为这则材料作了注脚,遇难女飞行员的勇敢执着和冒险精神值得敬佩,但这是成年人对生与死的意义和价值的思考。未成年人思想活跃,价值多元,但心理较为脆弱,他们崇尚自我,但实际能力不足,对生与死的辩证思考非常需要积极的价值引导。因此,命题应避免选择让学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陷入迷惘的材料。

3.材料和话题聚焦在个性化的事物上

写作材料和话题聚焦在具体事物上,如朋友圈、公众号、社团等,话题的个性化特征非常明显,很容易造成一部分人有体验,而另一部分人却毫无体验的状况。将写作试题聚焦在个性化的事物上,考试就有失公允。因此,写作材料和话题的选择要站在全体学生的立场上,避免考试天平倾斜。

4.写作任务和写作要求的表述不够清晰准确

明确的写作任务和要求是学生写作的导引,也是评判学生写作成果优劣的依据之一。但某些试题情境写作任务不明确,写作要求含糊不清,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写作困惑。如有的作文题设置了多个写作任务(任选一个即可),但任务不够明确,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看上去写作的自由度很大,实际上没有给学生任何写作上的帮助。还有些试题提出的写作要求有悖写作常识。如要求学生写一封信给负责社团活动的老师,申请加入社团或申请创建社团。一般情况下,申请加入社团并不需要给老师写信,更不需要“讲述有关你某项爱好或技能的故事”,只要用实用文体写一封申请书即可,除非被拒绝了,需要用故事来打动老师。

猜你喜欢

命题试卷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Module5 A Trip Along the Three Gorges
Module5 Great People and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
Module 4 Sandstorms in Asia
Module 1 Europe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