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入志的历史回顾与未来趋向
2020-12-01沈松平
沈松平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索引又称“通检”“备检”或“引得”(译自英文index),是根据一定需要把特定范围内的文献资料中的某种知识单元或信息符号(如字词、人名、地名、书名、篇名、事件等)摘录出来,注明出处,按照一定规则排序,附在一书之后,或单独编辑成册,供人查考的一种检索工具。按其内容划分,可分为综合性索引(主题索引)和专题性索引两大类,专题性索引是为某一专项内容编制的索引,包括人名索引、地名索引、图表索引、著作索引、事件索引等。它是茫茫书海中的航标,是读书治学的利器,通过索引可以全面、有效、快速地在相关文献中查找到所需要的信息,提高读者阅读和使用文献的效率。目前,索引编制在国际上已是一种通用的做法,美国95%的学术图书都有书后索引[1]。
由于方志采用“横排竖写”的体例,因篇目设计造成志书信息的被隐匿、被分散、不可测定性较其他文献更为严重,索引在志书中的重要性也就更加显得突出。本文旨在对索引引入志书的历史作一回顾,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向予以展望。
一、志书同步索引在民国的出现
有学者认为,我国最早的索引是宋代的《群书备检》(作者不详),这是一部群书的篇目索引[2]。但此书已佚,仅据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和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的著录,很难断定它是否是篇目索引,故严格意义上的索引的产生,当在明清时期,明末学者傅山的《两汉书姓名韵》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专书姓名索引。而索引引入方志领域则可上溯到20世纪30年代,此时我国出现了一股索引热,方志界也开始编制志书索引,但那基本上都是后人为前志补编的索引。如1934至1936年间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的《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和七八部省志的索引,就是为前志作的补编。
当时,与修志同步编制索引的似只有宁波慈溪人陈训正主编的《(民国)鄞县通志》。《(民国)鄞县通志》创修于1933年,至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前,除了《文献志》,其它各编均已完成,但陈训正亲自负责的《文献志》中《人物》《选举》《职官》《故实》4编当时已完稿[3],只是志书的编印工作因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和经费困难,耽搁了十二年之久,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1年4月才得以全部出版。陈训正原拟编制索引4册,从1字至10余字之词语,凡为书、图所载一切人、地、事物名称,都一一标记各志页数及地图张数,并按照笔划多寡、部首先后排列,以便于读者翻检。后因经费困难,“不得已将首册之目录详加编列,且后附子目分编索引,共计二百四十二面之多,所以使阅者对此巨编不致有无从索骥之叹也”[4],并在《文献志》中《人物》编附有姓名分类索引,“以姓名笔划多寡为次第列之,使阅者检得其类,再由目录中检得其页数,则一举手之劳即可检得其人矣”[5]。《(民国)鄞县通志》的首册子目分编索引和《人物》编姓名分类索引,是目前已知我国最早的志书同步索引,在中国方志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成为传统方志向近代方志过渡的最鲜明的特征之一。《(民国)鄞县通志》也因其具备近代方志的特征,被学术界一致赞誉“资料完备,内容新颖,称得上地方志步入现代科学的嚆矢。……非特流馨国内,而且蜚声海外”[6]。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索引同步入志的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初,中华人民共和国首轮修志在全国全面铺开,国家规定省、市、县三级修志。但当时国家出台的相关修志文件中,都没有要求索引这种体裁。包括1985年7月由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颁布的《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也只是规定了志书的体裁有记、志、传、图、表、录,概述①本文的概述特指志首的“总述”。概述广义上包括志首的“总述”和各编、章、节之前的“无题小序”(或称“无题概述”),是对一地总情或某一方面情况的概括性介绍。但只有总述是新编地方志的创新。而在各编、章、节前设置“无题小序”或“无题概述”,则是一种传统的编写方法,可追溯到《淳祐临安志》的“总论”、《咸淳临安志》的“序”、《景定建康志》的“志序”以及章学诚创立的“序例”等。、索引和专记都没有被列入文件规定的基本体裁。
已故绍兴籍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浙江大学终身教授陈桥驿是编制新志同步索引的倡导者。20世纪90年代初,他首先提出了新编地方志要编制索引的主张。陈桥驿其时担任浙江省地方志学会和省内不少市、县志及《黄河志》学术顾问,利用开志书评审会、出席首发式、写志评等各种机会,以一个“方志大用户”的身份反复强调志书索引的重要性,“因为利用方志做学问,索引实在太重要了”[7],“时至今日,地方志修纂中,索引已经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有了索引,研究工作者利用地方志就不再需要‘按目逐页地找寻’。将会空前地提高志书的利用效率”[8]。1992年,他在《中国地方志》刊物上发表了《地方志与索引》一文,呼吁今后的方志都能同步编制索引,已经出版而未编索引的方志,则应该设法补编,“把一个市、县的新志,和这个市、县比较流行的旧志合起来,编纂一种该市、县几种志书的索引。另外也可以考虑以省辖市或地区为中心,把市、区新志和市、区所属各市县新志联合编纂索引,并且也可以把市、区内比较流行的旧志编纂在内”[9]。新编《龙游县志》卷末因设有索引,陈桥驿在该志的发行会上大加称赞,并即席口占一首七绝,最后一句是“余公门下青胜蓝”。新编《龙游县志》的前志是《(民国)龙游县志》,为著名方志学者余绍宋主纂的近代名志,但新编志书在编制索引这一点上确实胜过《(民国)龙游县志》,在学术性和实用性方面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在首轮新志编修接近尾声的时候,他为家乡志书《绍兴县志》作序,仍一如既往地呼吁志书编制索引,“我在为《地理文献检索与利用》一书作的序言中,曾引及外国学者的话:‘检索工具没有索引很快地成为一堆废纸。’而如今仍有不少志书,历多年耕耘的辛苦,却甘冒‘一堆废纸’的风险,功亏一篑,令人遗憾。所以我在这篇序言中,再次提醒某些志书的修纂者们,务必将索引的价值和意义多作一番研究。其实,不仅检索工具必须编制索引,一切学术著作也都不能没有索引。不妨让我再引一段《学术著作要有索引》的文章:‘没有索引的学术著作在国外很难获得出版,外国著作则不会翻译。因此,每一个自视甚高的学者,如果不为自己的专著编好索引,那么就是对学术著作的自杀。’以上说明学术界对索引问题已经倍加关注,而如今《绍兴县志》以及不久前出版的《绍兴市志》都在这方面作出了榜样,希望能获得方志界的重视”[10]。在陈桥驿等著名学者的一再呼吁下,志书编制索引终于引起了方志界的重视。90年代以后,少量志书对编制同步索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最初是表格索引,如浙江《萧山县志》、黑龙江《巴彦县志》、山东《临朐县志》,在志尾编排了一个表格索引,尽管非常简单和欠规范,但毕竟开了风气之先。其后,新志中索引的种类多了起来,有单一性的图表索引或主题索引,也有多种索引的编制。其中,做得比较好的志书有《绍兴市志》《绍兴县志》《龙游县志》等,尤其是《绍兴市志》的索引独立成册,包括了主题索引在内的6种索引,且在每一条款目后详细注明了所在册、卷、页码、栏数,编制如此详细和规范,是以前志书中从未见到的。
如果说陈桥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索引同步入志的极力倡导者,那么,同为绍兴人的任桂全则是新志同步索引编制的有力实践者。任桂全是新编《绍兴市志》的主编,当地有名的文史专家,其本人也是索引同步入志的坚定支持者,“索引在志书结构中的地位和志书信息传递中的作用,是志书目录所无法完全替代的,因此,它完全有资格在新编地方志中占有一席之地。如同志书不能没有信源、不能没有存贮、不能没有目录一样,志书也不能没有索引。如果说章学诚所谓的‘方志分立三书’说,是对传统地方志的总结,那么历史发展到今天的信息社会时,新编地方志应加上‘一书’,这就是志书的索引。这里所说的索引,不是志书的附录,也不是有意给志书添上的一条尾巴,而是志书信息的重要信道,是与志书内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有机组成部分”[11]。1996年出版的新编《绍兴市志》不仅索引单独成册,有主题索引1种(目与子目索引),分类索引3种(人名索引、地名索引、艺文志著录书目索引),形式索引2种(图照索引、表格索引),而且篇幅占到全志页数的11%,是新编志书中索引容量最大的一部志书,切实发挥了信息系统化,信息增值,以及揭示、报导隐匿信息,使静态信息产生动态效果等功能。一是能够在不影响志书自身系统性的前提下,把分散在志书各卷、章中的信息内容重新集中起来,形成新的信息系统。举例来说,鲁迅是绍兴的名人,著名文学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但因为志书“横排竖写”的书写方法,与鲁迅相关的人、事、物,被分门别类地写入有关卷、章中,如鲁迅故居列入《文物》卷,三味书屋在《教育》卷中记述,文学创作见诸于《文学》卷,风土人情则在《风俗》卷中反映。如果想了解鲁迅在绍兴的活动,就只好到志书相关的卷、章中去“按目逐页地找寻”。但《绍兴市志》因为有了《人名索引》,在“鲁迅”条款目下,把志书中涉及到鲁迅的144处地方,都一一记下其册数、卷数、页码和栏别,使原本散见于志书各个卷、章中的有关鲁迅的信息,通过索引把它们集中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关于“鲁迅”的新的信息存贮系统,方便读者快速、有效地查寻到鲁迅的全部信息。二是志书信息通过索引重组以后,在促使志书信息系统化的同时,还能产生出新的信息,实现志书信息的增值。如《绍兴市志》通过编制《人名索引》,得知全志共有13619名人物入志,其中以事系人的人物13094名,这就是直接的信息增值,因为以事系人在志书中是分散记述的,很难对此作出精确数字估计,因此在未编《人名索引》之前,是很难搞清楚志书究竟有多少入志人物。三是通过编制索引,可以使志书的静态信息变成动态信息,产生直接的社会效果。《绍兴市志》中的《地名索引》涉及与绍兴有关的地名上万个,其中市境之外的国内城市,在志书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分别是上海362次,杭州320次,北京156次,宁波153次。志书中出现这些地名,本意或许只是为了真实反映历史面貌而记入,但在客观上却反映了这样一种真实情况,即哪个城市在《绍兴市志》中出现的次数最多、频率最高,就意味着绍兴与那个城市的联系最多、关联度最密切,后来竟成为了绍兴市政府将绍兴经济纳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接轨上海浦东行政决策的依据之一。这就是静态信息转变为动态信息的活生生的例子,甚至超过了地名自身的信息价值,产生出成倍的社会效益。但即便是这样,任桂全还对《绍兴市志》的索引感到不满足,他认为索引篇幅应占到志书的15%到20%之间为宜,对发生在绍兴境内的重大事件,绍兴最有地方特色的内容如名优特产、文物古迹、地方掌故等,也应编制索引[12]。新编《绍兴市志》编制同步索引的实践活动,为第一、二轮新方志编纂中索引的编制树立了一个学习的标杆。
到1998年,索引这种体裁始被官方正式认可。是年2月,由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颁布的《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第十六条规定“全书要附有索引”[13],明确新编志书必须设置索引,但仍旧没有把索引与述、记、志、传、图照、表、录并列为新编志书的一种基本体裁,说明在对志书同步索引的重要性的认识上仍欠不足。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首轮修志中,编制同步索引的新志少之又少。到2008年9月颁布《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索引才与述、记(大事记、专记、编后记)、志、传、图照、表、录并列为地方志的8种基本体裁之一[14]。至此,索引始成为官方规定的新志基本体裁。2015年10月30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国志书精品工程”的通知》在参选条件中规定:“体例科学、严谨、规范,述、记、志、传、图、表、录、索引等各体运用得当”。[15]索引在第二轮新志编修中得到了全面推广,且日益受到重视。
三、志书同步索引的未来发展趋向
回顾索引同步入志的历史,从《(民国)鄞县通志》最早设置志书同步索引,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首轮修志全面启动后,陈桥驿最早提出并极力呼吁在新志中编制索引,再到以新编《绍兴市志》为代表的一批新志成功地编制了同步索引,其中《绍兴市志》的索引容量最大,功能体现得最为明显,成为新志索引的佼佼者,越地①文化学上的“越地”概念,学术界尚未形成一致定见,但多数人认为“越地”范围应以绍兴地区为中心,其外延延伸至今天浙江省钱塘江以东以南的绍兴、宁波、舟山、金华、台州、温州、衢州和丽水地区,以及古时候隶属绍兴的萧山。学者在其中起了不小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在志书同步索引发展的历史中,越地学者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展望未来发展趋向,志书索引同步入志将会成为常态。这一改变,除了专家学者通过不断呼吁,促使修志工作者提高自身认识,政策上的引导和地方志走向世界的推动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政策上的引导,除了前述由国家领导修志的机构——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出台的一系列文件外,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也于2008年11月3日颁布了《索引编制规则》(总则),自2009年4月1日起开始实施。2018年3月,上述机构又发布了《地方志索引编制规则》,自同年10月1日起实施,从而为编制地方志索引提供了国家标准,促进了方志索引的编制,使志书同步索引趋向常态化和规范化。此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倡导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地方志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特有的瑰宝,走向世界也是题中应有之义。海外方志用户习惯使用索引检索资料,志书编制同步索引就是与世界学术接轨,可以大大提高海外用户对方志的利用效率,从而提升中国传统方志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但与此同时,随着人类日益进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介入到方志编纂,传统志书索引也面临着新的表现形式的挑战,即存在被全文检索取代的风险。人类进入到信息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未曾有过的转变,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的公用信息网络成为人类进行生产、消费、科研等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形态之一,数字化、网络化日益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阅读方式都随之发生了变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深入到方志领域,最为显著的标志是“一网两库”(中国地方志网站、中国地方志全文数据库、中国年鉴网络出版总库)的建设,以及在纸质版志书中附送随文光盘。其中随文光盘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文本型,可进行全文检索;另一种是扫描图像型,仅供阅读,无检索功能。随着电子版志书的出现,全文检索方式呼之欲出。全文检索相较传统索引,有覆盖面广、检索准确率高、检索效率高、支持模糊查找、便于携带、制作效率更高、制作成本更低等优点。正因为这样,现在甚至已经有人提出以全文检索替代原有的传统索引。如有学者主张:“如今世界已经进入电脑技术迅速推广和普及新时代,如果修志单位已经配置与志书印刷文本配套的全文检索光盘,那就不必再编制索引。因为利用全文检索光盘进行检索比利用索引进行检索更加方便”。[16]但笔者却认为,全文检索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索引的功能。诚如有学者在详细比较了全文检索与索引的优劣后,认为全文检索虽然功能强大,但仍然存在其不适应的检索范围,比如遇到学科或专业的分类检索,有较多同义词、准同义词的检索对象,一词多义等情况,“数据库越小,全文检索的缺陷显得越小;数据库越大,全文检索的缺陷显得越大。像搜索引擎那样规模的全文库,检准率十分差,检全率也是一个大问题”[17]。所以今后志书同步索引入志的最好办法,还是实行全文检索和传统索引的“双轨制”,既在志末编制索引,又在纸质版志书后附送全文检索光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