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法高考中的“文化断层”现象刍议

2020-12-01袁立娅

大学书法 2020年6期
关键词:文化课技法书法

袁立娅

2015年8月,教育部、中国文联举办的“翰墨薪传·全国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将耗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培训省、地、县三级书法教研人员,来改善中小学校书法教师的短缺现状,同时促进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近年来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相继开设书法课,这无疑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随着当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书法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书法专业的招生人数与规模正逐步扩大,书法高考亦逐年升温,书法高考成为当代热议的话题。但是,在“书法高考热”的背后,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高考培训中重技法、轻理论,造成书法考生在文化素养上的断层现象,尤其值得我们反思。这种现象既不益于学生的长期发展,也不利于新形势下当代高等书法教育人才的培养。

一、书法高考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书法高考是高校选拔书法人才的重要环节。回眸高等书法教育的发展历程,自1963 年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开设书法专业,到1985 年首都师范大学设置书法大专班,再至现在全国开设书法专业的学校已接近150 多所,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走过了57 个春秋,但全国大量招收书法本科生,却只是近二十来年的事。诚然,当代的书法专业考试是借鉴美术类专业考试模式,但书法不同于美术,书法的学习不只是简单的技法训练,同时也需要文、史、哲等综合文化的滋养。当下的书法高考教育在考前培训、考试内容上都亟须解决学生的文化专业素养问题,现就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书法培训班重技法、轻理论

书法和美术一样都是注重精神性和实践性的艺术门类,但是现在的高考培训多为速成的形式,很少有以培养人才为旨要的。加之市面上的培训机构良莠掺杂,多半是在利益驱使下,为了挣取高额的学费。书法教育对于培训机构来说,成为一种牟利的手段。由于书法特长生的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对中国书法史、文字学等知识知之甚少,而书法培训班大多都是急于求成,用短短几个月时间突击培训,没有理论的延伸和拓展,只是机械式地去做技法训练。有的甚至以直接临摹老师写的作品为准,又或是对展览上的获奖作品进行复制性的临摹,对古代碑帖和当代优秀作品几乎没有时间进行思考和分析,所以同一老师培训出来的学生书写风格大多相近。书法培训也走着和美术培训一样的应试型老路,重技法、轻理论,书法的短期强化集训大都以结构准确、法度严谨为目标,忽视了书法的本体精神和与诗文结合的关键性要素。

究其原因,这是由于考试大纲侧重于学生的技法考核而导致的。培训班老师通过分析历年真题来形成套路性知识,由于时间短、任务重,无法正确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去领悟书法,也没有使他们对古代经典书法碑帖和当代优秀作品进行深刻的理解和赏析。这导致大量的考生在入学之后,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进行相关传统文化的学习,以弥补高考集训时对书法认识的不足。从长远来看,这极其不利于学生的专业发展,也不利于高校人才的培养。总之书法培训中重技法、轻理论是当代书法高考教育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二)高校书法专业录取文化课比重过低

当前高校在录取书法专业学生时常常会出现文化课分数和技法分数比重的不平衡,多数学校在录取时重技法而轻理论,“重术轻道”成为书法专业录取中的常见现象。如景德镇陶瓷大学、广州美术学院等院校,在录取时专业课成绩占70%,文化课成绩仅占30%;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院校,在录取时专业课成绩占60%,文化课成绩仅占40%。这就吸引了大批文化课成绩不理想,又想进入高校的学生弃文理科改学艺术。针对目前书法艺术高考录取中专业分与文化分录取比重,笔者认为不宜把文化课比重压得过低,文化课和专业课同样重要,需要统筹规划协调和安排好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学习时间。尤其对于书法专业来说,技近乎道,更重要的在于文化综合素养的提高,而不是程式化单一的技法训练。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如无根之草、无源之水。因此,理论和实践必须统一,这就要求学生文化素养和书法造诣齐头并进。放眼中国书史,历代杰出的书家在掌握一定书写技巧的同时,无一不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说明,要使书法朝着艺术的纵深发展,必须具备文化这一基础条件。当书法脱离了植根其上的传统文化,缺少对书法史的系统性研究,那么,我们面对的,将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写字匠。因此书法的学习是一个持久、稳步推进的过程,抱着急于求成的心态,只进行单一技法训练,是一条行不通的思路。

值得庆幸的是,当下有些学校已经注意到这方面问题,比如郑州大学和浙江理工大学高考文化课成绩和专业课成绩各占考生综合成绩的50%。湖北美术学院文化课成绩占60%,而专业课成绩仅占40%。书法技法提高需要文化修为的辅助,当代书坛缺乏像老一辈如陆维钊、徐无闻这样的大家,最根本的原因是缺少了传统文化的滋养。书家的文化修养不是所谓的几张文凭和证书能标榜的,而是指历经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文学、历史、哲学等传统的文化知识,只有将这些文化知识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技进乎道。

不仅如此,在当前环境下,就业形势严峻,打好文化基础不管是对于将来就业还是继续深造都大有益处。现在全国范围内中小学正相继实施书法教育,目前书法教师资源紧缺的问题仍十分严峻。出版社、博物馆、电视台、展览馆等事业单位同样需要书法专业化人才,这些岗位需求的不仅是会写书法的人才,更重要的是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如从事出版编辑工作,如果没有深厚的书法史论知识,是难以胜任此岗位的。因此,书法高等教育理应注重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充分拓展学习内容。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写作能力、学术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各方面均有很大提高,这无疑对学生的未来就业和发展大有裨益。

(三)目的功利

随着高校书法专业的不断扩招,学习书法的人数越来越多,但真正爱好书法的学生却寥寥可数。有的学生只是因为文化课成绩不理想,但又渴望进入大学,因此,学习艺术在很多学生眼里成了升学的一条捷径,这使得他们进入高校后,其文化修养参差不齐。这种带有功利性的应试型培训已与高校设立书法专业招生培养的初衷相背离。进入高校后,为了就业,许多学生更是以参加展览为目标,盲目追求短期利益,作为日常生活书写、以文化传统为基础的书法背离了原有的初衷。“文字书写是一种重要的传播方式,是古代社会传播信息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如前所述,先秦时期的‘书’并没有当下‘书法艺术’的含义。”[1]在古代,书法、诗文二者紧密相连,强调“文书合一”。而现在,书法仅仅偏于形式,其点画、字形、章法等外在形式已远远大于作品的文辞内容,盲目追求视觉的冲击感,使审美韵味也发生改变。究其原因,不外乎当代功利心态驱使下导致的。因此这也是书法高考中存在的一大问题。

二、书法高考文化断层现象的反思

(一)高校增加理论考试

培训班教学的目标往往取决于高校的考试模式。要想改善培训班的教学方式,首先务必要完善考试大纲,增加理论课的考试,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当然,这需要高校率先做出改变,在技法考试中强调传统经典的重要性,注重在临古的基础上创新,同时增加理论试题。如中国美术学院就增设了对古汉语能力的考查,包括针对专业问题的写作、古代汉语的句读和翻译以及小篆的辨识等。在高校选拔人才制度上设立严谨合理的综合考核,在考查学生的文史功底之后,遴选出高素质、高质量的书法考生,这显然有助于学生进入高校后进一步对书法理论的系统学习,并为培养出专业的研究型人才做铺垫。

其次,培训机构教师应该针对高校的考试大纲来对自己的教学模式做出调整,从提高自身出发,在引导学生的同时需要不断让自己吸收新的知识和了解当前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不断反省,做一位有渊博知识、有道德品性的好老师。同时,机构老师要引导学生从历史文化上认识书法。欧阳修在《集古录跋尾》中说:“学书不必惫精疲神于笔砚,多阅古人遗迹,求其用意,所得宜多。”[2]多看古帖,通过观察古人的作品来反省自身,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史功底,挖掘书法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知识的系统性与技能的丰富性,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学术能力以及综合修养,以学养书,用文化滋养书法,使其全面发展。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管,对市面上不合格的书法培训班以及没有教学资格的教师应给予严格的监管,从而让书法高考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提高学生文学阅读能力

书法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撑,尤其在书法史方面,要有一个整体的认知。这就要求在具体教学中安排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阅读书目可涉及中国古典文学、史学、文字学等方面书籍,以此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笔者认为,书法教育比其他艺术更能强化国家认同感,在增强文化自信、提高自身核心素养方面更具必要性和意义。文化底蕴与书法创作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通过多读书,才能提升作品的格调。很多高中,在高二分班的时候,会把学艺体的同学组成艺体班,这一做法充分体现了高中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因艺体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把艺体生集中起来,并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安排文化课的学习,但同时也应该进一步加强艺体生的专业理论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注重学生品格的培养

中华文化以德为先。学书法不仅要学习古代法帖,更要学习古人的气节。书家的品德是中国古代书法品评的一个核心原则。人品与书品是古人建立的一套完整品评体系,因此人品的好坏决定了书品的优劣。早在东汉时期许慎就在《说文解字·序》中说道:“书者,如也。”[3]“书”意味着写事像其事,扬雄在《法言·问神》中提出:“书,心画也。”[4]指出书法导源于人的内心。此后的汉末魏晋时期,发轫于儒家思想的书法人格化现象如“书如其人”“字如其人”的说法就已大量产生。欧阳修在《集古录》中说:“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也。”[5]由此可见人品是判断书法的主要标准,提出书法家为人与其字形态有着必然联系。徐无闻先生曾说:“有品德、有学问、有过硬的临池功夫,三者具备,可望成家。”[6]可见要想在书法上走得长远,就必须主动为自己规划学习目标,不断提升自己的品性和心境,提高自己书法学习的能力。因此,品格的修炼至关重要,为人、为艺一定要将其放于首位。所以书法高考前,学生应注重品德的培养,多读书,向古人学习。

结语

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逐步发展,书法考前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高校考试制度的问题、试卷评阅标准的问题等日益暴露出来。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并去解决这些问题。书法高考考生作为高校书法专业的预备军,应全面提高自身文化修养,重视传统,扎根基础,为入学后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为今后的长期发展打好基础。

注释:

[1]何亮.“书者,如也”探研[J].中国书法,2019(9):65.

[2]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40.

[3]许慎.说文解字序[M].北京:中华书局,1963:314.

[4]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3.

[5]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38.

[6]胡长春.中国书法与古文字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97.

猜你喜欢

文化课技法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手绘技法表现
作品一
例析三角恒等变换的三种技法
书法欣赏
合理安排训练 树立学习榜样
艺考生如何“逆袭”
艺考生不能轻视文化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