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融入高校体育专业教学路径探析

2020-12-01

现代交际 2020年22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政治

(盐城师范学院 江苏 盐城 224001)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高校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有效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一直是高校的重点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给新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新方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发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作用。高校体育专业承担着为实现体育强国梦培养优秀人才的责任,更应当充分挖掘体育专业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创新课程教学形式和方法,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体育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优秀体育人才。

一、“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体育专业教学的意义

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提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体育不仅能强健人的身体,其中蕴含的体育精神更能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培养意志品质和提升道德素养,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体育专业教学具有重大的意义。

1.摆脱现实育人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孤掌难鸣的困境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和团日活动,主力军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和院系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不显著,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教育途径存在局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但由于课时集中、学时较短、内容枯燥乏味,难以与学生形成互动,导致学生对这门课不感兴趣,应付了事,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团日活动为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阵地。由于组织者缺乏开展相关活动的经验,团日活动变成了国家政策方针、党的理论知识宣讲会,流于形式,未发挥学生的教育主体作用。学生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参与者,处于被动状态,填鸭式的教育很难取得实质性成效。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不仅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途径,还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极大地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

2.为实现体育强国梦助力

体育与民族未来息息相关,体育强,则中国强。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进一步明确了体育强国建设的目标、任务及措施,通过三步走战略,逐步将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体育强国。《纲要》提出,到2020年,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体育发展新机制;到2035年,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体育文化感召力、影响力、凝聚力不断提高,中华体育精神传承发扬;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2]实现体育强国梦关键在于人才,高校要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地位,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体育教学的全过程,让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课程教学形影不离、同向同行,致力于培养专业技能高、政治素养硬的体育强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弘扬和传承体育精神

体育精神是指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的对人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意识。在体育教学中,一些体育精神元素和思想政治教育中强调的精神内涵是一脉相通的。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体育教学,充分挖掘体育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不仅有利于传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而且对于培育学生高尚的体育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例如:通过开展一系列的体育竞技,可以培育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进取心,教会学生正确看待输赢,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品德、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参加体育赛事志愿者服务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由此可见,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体育教学对于弘扬和传承体育精神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高校体育专业思政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教育理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大多数高校体育专业的教育理念仍是以提升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为目标,以满足就业需求为导向,缺乏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忽视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的教育目标,造成体育生德育的进一步缺失。高校普遍不够重视体育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仅仅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然而,这些课程教学手段陈旧,教学内容枯燥、千篇一律,既没有与当下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体育行业动态相结合,又难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体育课程设置重技能传授,轻价值引领

体育是一门着重培育学生运动技能的学科,高校在体育专业的课程上偏向于实操性课程,像体育史之类的纯理论教学的课程较少。课程教学形式以室外术课教学为主,课堂理论教育为辅,重技术动作讲授,缺乏体育文化、体育精神、体育价值、体育道德等方面的价值引领,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一些高校为提升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和职业竞争力,会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考取一系列的执业资格证书,甚至会把它作为强制性要求纳入培养方案。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这无疑提高了学生的毕业门槛,使得学生不得不把更多的精力花在技能训练和考证上,更加忽略了自身道德素养的提升。

3.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缺乏全面育人导向性

高校对体育专业课程教学效果的考核评价指标单一,主要是围绕学生专业技术水平是否达标、竞技比赛能否获奖、教师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运用的合理度等方面。这些考核和评价标准是直观的、显性的。至于隐含在体育课程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会适应教育和价值观的引领等方面的教育效果,由于高校缺乏相关的考核评价机制,往往没有将其作为课程教学效果的考核评价项目。课程考核和评价维度的不足,使得任课教师只注重技能的传授和灌输,忽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不利于培养技能强、道德素养高、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

4.教师队伍德育意识和能力有待提升

首先,高校体育专业教师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认识上的局限性,他们认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专业课程教学是两码事,两者无法混为一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责任主体应当是思政专业教师和辅导员,教育途径应当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和学生活动,而他们的任务是传授学生体育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没有认识到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老师同样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责任。其次,体育专业教师大多未经过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和指导,其自身的理论水平不高,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也不足,难以发掘和利用体育课程中的德育元素,缺乏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的能力。

三、“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体育专业教学的路径

1.更新教育理念,融入德育元素

教育理念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具有指导性作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首先应当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拓展教育渠道,将开创全员、全程和全课程的全新思想政治教育格局,努力把“课程思政”理念植入体育专业教育理念。高校要以党的十九大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加强体育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创新,把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环节和考核评价体系,并提出明确的要求。科学设置教学内容,充分发掘体育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体育意识、体育精神、体育历史、体育文化等融入课程教学,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规则意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提升体育课程的全面育人功效。

2.建立“课程思政”的课程改革制度,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方面,不仅要重视体育运动技能的传授,还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融入其中,将体育运动技能的学习与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相结合,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充分挖掘体育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例如:一些高校实施“课堂三分钟”思想政治教育方案,利用课堂上三分钟的时间,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实现课堂“三分钟”,育人“细无声”。[3]另外,体育专业教师还应当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形式,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学习能力,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给学生设置由低到高的目标,鼓励学生发扬拼搏精神;也可以通过举办体育与思政知识竞赛、组织体育文化交流活动等途径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总之,体育课程的设置要立足于“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实施“术道结合”的教育方法,使体育课堂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4]

3.建立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考核评价体系

高校应建立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考核评价体系,一方面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监控和整体教育效果的把控,保障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积极推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另一方面为了提升体育专业课程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不让“课程思政”流于形式,把体育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环节和内容纳入教学考核评价目标,将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从单一的体育维度向思想品德、社会道德等维度延伸,避免单纯以课程考试成绩为主要的评价指标,充分发挥考评工作对教学育人的引导、监督和激励作用。此外,建立德育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应着重于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标准相结合,结合教学的各个阶段有针对性地设置动态考核评价指标,不仅要对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传授的效果考核,还要把教师的德育态度、德育水平、德育效果、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的认可程度以及教师对学生在校期间的行为规范引导成效纳入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

4.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增强德育能力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引路人,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深远的影响。发挥体育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效,除了要建立完善的“课程思政”改革制度和考核评价体系,还要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增强教师的德育能力。首先,体育专业教师应加强自我学习,努力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高校应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鼓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加强自我政治理论学习或者定期组织教师集中开展政治理论学习,筑牢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功底,提升教师人格影响力,最终形成榜样作用。其次,体育专业教师应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体育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不断提升思想觉悟,增强德育意识,主动承担思想政治教育重任,专心研究体育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方法,应对“课程思政”发展要求,勇于探索和创新教学方式,不断提升“课程思政”教学的质量、水平和成效。

四、结语

“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体育专业课程是高校体育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客观需求,也是发挥体育课程思想政治育人功效的重要渠道。高校体育专业应当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完善“课程思政”教育模式,为实现体育强国梦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