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德育渗透
——以统编版三四年级教材为例
2020-12-22
(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间接道出了语文教材与德育之间的密切联系。小学中段是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也是他们逐步熟悉和理解德育的重要阶段。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利用语文教材进行德育渗透,可以培养小学生的社会态度、个性品质、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自然认识,以此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
一、小学统编三四年级语文教材德育渗透的价值诉求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载体,而最常见的德育途径是教师教学中有意无意地渗透,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有其独特的德育优势。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德育目标
关于德育,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有具体说明。首先,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其次,在第二学段目标与内容中,综合性学习部分也有“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的表述。最后,在实施建议部分,提出“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这需要教师重视对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引导,把这些内容渗透到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2.小学课程内容需兼备德育功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前言部分提到“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语文课程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和良好的个性与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础”。教材由特定的文本内容构成,是课程的重要体现,文本内容都是精心筛选的;教材又是传承文化和信息交流的重要物质载体,因此,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可行的。语文的人文性特点更多体现在文本内容中,对学生的思想情感起着潜移默化和熏陶感染的作用。中年级的小学生价值观还未形成,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因此,更应该发挥语文课程的思想教育功能。
二、小学统编三四年级语文教材德育内容的文本观照
笔者根据中国国家教育委员会1993年颁发的文件《小学德育纲要》把德育内容大致分为社会态度、个性品质、他人交往、自然认识四个维度,每个维度后划分有德育内容主题词,具体的维度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德育内容维度分析表
1.德育主线为社会态度
图1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有关社会态度的德育主题
小学统编三四年级语文教材中渗透的德育重点是培养小学生的社会态度。从图1能清晰地看出在社会态度中占比最大的是热爱祖国和热爱生活两个主题。热爱生活占40%、热爱祖国占30%;其次是热爱科学;最后才是立志敬业和珍爱生命。统编三四年级的语文教材渗透德育的有70篇,而社会态度维度的占了40篇,见图1。热爱生活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能力。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人们要用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在社会态度中强调热爱生活,也就是培养小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在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金色的草地》一文中,描述了兄弟俩在住处窗前一大片草地上无拘无束、尽情玩耍的情景,他们所做的游戏是趁对方不备,将蒲公英的绒毛吹到对方的脸上,这种带有调皮和玩笑性质的游戏虽然简单,却充满了童真童趣,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带给他们的快乐。文章正是通过描写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升华到对生活的热爱。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具有初步的道德信念,可塑性较强,通过小学中段语文教材,渗透热爱生活的德育因素,有利于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热爱祖国主题是培养小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祖国的归属感与认同感。这一主题在小学中段语文教材中体现得较为明显,如: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单元导语是“祖国,我爱你。我爱你每一寸土地,我爱你壮美的山河”,导语以直白的表达方式点明第六单元是围绕热爱祖国这一主题来设计文本的。第六单元主要是通过爱祖国、爱家乡这几个维度来向学生传递热爱祖国这一信息,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直接歌颂祖国,《美丽的小兴安岭》通过赞美祖国名山大川来表达爱国之情。
热爱科学主题主要通过特定的文本呈现,如介绍科学知识、讲述科学家故事、批判违背科学的行为现象等。四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一课中,以蝙蝠为线索,思考蝙蝠如何分辨障碍物和猎物,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雷达,让飞机飞行更安全。引导学生思考蝙蝠和雷达的关系,进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规定:“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因此,小学中段语文教材也包含了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的主题。
2.单元的结构化德育知识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整体中自成段落、系统,自为一组的单位(多用于教材、房屋等)就是单元”。小学统编三四年级语文教材是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的,从导语中能了解该单元的主题。如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导语是“祖国,我爱你。我爱你每一寸土地,我爱你壮美的山河”,整个单元围绕热爱祖国这个主题来学习,让小学生感受到祖国的富饶和壮美,这是对学生德育认知和德育情感的培育,在习作部分让学生练习写作,是对德育认知、德育情感的加强,也是对学生德育行为的培养,该单元无论是课文内容还是习作都渗透了热爱祖国的德育思想。仔细分析这些导语可以发现,教材中德育渗透是以主题单元的方式层层递进,渗透的德育知识也是结构化、系统化的,单元选文的主题有一致性。教材结构化有利于学生把握主题思想,巩固德育知识。
3.语篇内容渗透思想教育
“语篇通常是指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这里的语篇内容界定为课文内容。根据统计得出,各主题词中占比较大的分别是热爱祖国和热爱生活、聪明智慧。热爱生活16篇、热爱祖国12篇、聪明智慧11篇,语篇内容渗透了思想教育。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展现了小女孩自立自强的精神,《在牛肚子里旅行》——从两只蟋蟀的对话中表现出团结互助的精神,《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破旧不堪的老屋一直没倒的根本原因在于老屋有极强的奉献精神。总的来说,各个维度下的主题在语篇中都有体现,但体现最多的还是热爱生活和热爱祖国两大部分。
三、小学统编三四年级语文教材德育内容的整体贯通
小学统编三四年级语文教材的内容体系包括课文内容、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四个部分。通过分析德育内容的呈现可以明确各个部分的逻辑关系。
1.语篇呈现:“思想性”德育引导
德育主要是通过语篇内容体现,社会态度是德育渗透中占比最大的一部分。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篇说明文,全文共分为六段,第一段中写道“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有数不清的红松、白桦、栎树……”整体感知小兴安岭的特点,并和最后一段首尾呼应,指明小兴安岭的富饶;第二段写生机勃勃的春景;第三段写葱葱茏茏的夏景;第四段写果实累累的秋景,有蘑菇、木耳及人参等珍贵的药材;第五段写白雪皑皑的冬景,有紫貂和黑熊。最后一段写小兴安岭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文章字里行间都在描述小兴安岭的优美景色和富饶,小兴安岭是祖国河山的一部分,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能培养小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再如,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掌声》一文中,英子因为小时候生病,腿脚留下了残疾,所以不想让别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当新调来的老师叫英子上台讲故事时,同学们都看向了英子坐的角落,她犹豫了一会儿,一摇一晃地走上讲台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响起热烈持久的掌声;故事讲完时,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从那以后英子慢慢变得开朗起来。这篇课文表现英子逐渐变得勇敢自信的过程,同时也教育小学生要尊重有残疾的同学,培养人人平等的人际关系。从英子的来信“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她懂得感恩和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语篇的思想内容渗透着德育的引导,对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教会学生为人处世具有教育意义。
2.练习系统:“问题性”德育明晰
“问题性”主要是通过课后思考和作业练习表现出来的。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各种练习,有助于学生深化知识、更好地理解课文。在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卖火柴的小女孩》课后习题中有一道题是“和同学交流印象深刻的部分,说说你的感受”,《在牛肚子里旅行》课后练习中的第一小题是“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青头和红头对话时的心情,读出相应的语气”。习题注重学生的切身感受,主要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设置问题。又如《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的一道课后思考题:“老屋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联系插图和课文内容说一说”。课文描述了老屋慈祥、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形象,当学生做出回答时,已有自己主观的判断,在描述过程中学生也完成了自我的德育渗透,进而提高了德育认知水平。练习系统就是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时候,通过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德育的目的。
四、结语
小学统编三四年级语文教材德育内容贯穿在整个文本当中,教材德育渗透的方法途径有语篇渗透、练习渗透等,整体渗透逻辑是以单元主题为主,其他零散渗透为辅,德育渗透主题以培养学生的社会态度为主,其他良好的行为习惯为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找准德育切入点,灵活运用语文教材,达到育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