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林语堂思想探索“客舱译介文化”之构建
2020-12-01郑宇中国民航飞行学院
郑宇(中国民航飞行学院)
“建设人文客舱”是民航领域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借鉴林语堂先生“创译一体”的思想探讨促进文化传播的有效策略,旨在使民族精神与文化理念在“客舱”这一特别的文化场中获得更多海外人士的理解与认可。
华夏文明历史悠远,无论崇尚“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老庄学说,还是信奉“仁爱、和平、信义、忠孝”的儒家经学,都是中华民族世代相承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而文化之魅力,在于深水静流,润物无声。早在有文字记载时,跨文化交流便已在人类社会展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传统优秀文化的对外传播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尤其民航业的迅猛崛起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搭建了全新平台。
一、林语堂:文化外译之典范
林语堂先生堪称近百年来“中国文化外译”之先驱,被誉为“非官方的中国文化大使”。林先生以其精湛的语言能力,幽默的行文风格,创作了《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孔子的智慧》《京华烟云》等举世闻名的佳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作出了杰出贡献。林氏英译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随手翻开一部作品,便可感受到浓郁的中国气息。“林译”作品一贯思精文简,宛如一股清流注入中国译介文化,影响至深至广。他致力于比较东西方不同的生活模式和价值理念,让五千年灿烂文明在其笔端如清泉般缓缓流淌,使欧美读者在文化反差中逐渐认同、接受历史悠久的异域文明。
“大众化、形象化、具体化”是林语堂对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清晰定位。唯有亲和方能使人亲近,他深谙域外读者的心态为中国文化选择了与之相应的表达方式。面对中国传统文化,林语堂既不全盘否定,也不热烈吹捧,而是选择扬弃,批其害,扬其利。客观冷静、一分为二的态度很容易赢得读者的信任。去粗取精,多元整合,而不是全盘输入西方世界,更能为读者所接纳、吸收,丰富西方的多元化。“林译”之作简约含蓄,清新淡雅。其语言清新自然、通畅易懂,避用艰涩的哲学概念,拒绝生硬的政治口号,渐至雅俗相融。读其作品,仿佛与朋友围坐一处轻松愉快聊天,隐形的文化壁垒在无形中消解,几许亲切自然感拉近了东方智慧与欧美读者的心理距离。快乐的生活哲学填补了读者的内心空虚,唤醒了久违的理想追求,使其独特的审美艺术进入另一个和谐、空灵的精神世界。
与此同时,在对外传播文化中,先要具备跨文化的广阔视野。既要深谙本民族文化,还要熟知受众群体的文化背景,知己知彼,充分考虑到受众者的接受心理与接受能力,并以此作为制定译介策略的基础。唯有如此,方能奏效。林语堂先生毕生以超然的姿态去思考、探讨中国文化,横比中西,立于文化的高度去审视欧美文化,甄别中国文化。他赋予了传统文化新质新态,以东方宁静致远、细腻和谐的情趣格调去反观西方竞争残酷、压力骤增的现代生活。这种顺应时代需求的文化选择,恰到好处地进入了欧美的阅读视界,中国文化的译介对他们来说是一次精神救赎。
二、重构“客舱译介文化”
“建设人文客舱”已成为民航领域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民航企业的重要对外窗口,客舱在客观条件上具备成为“优秀文化传播平台”的先天优势。来自五湖四海、持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乘客汇聚在特定场域,使传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成为可能;同时,各大航空公司已充分意识到中华文化对自身长远发展的重要性,纷纷致力于持续提升文化品位、拓展文化内涵。关于客舱文化的定位、内涵等理论问题以及如何建设的具体方法,目前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注意到,当下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多限于通过具体的实物形式传递中国传统文化,如:内饰图案、艺术风格等。国内航空公司发挥独特优势,让客舱摇身一变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播空间,却在不同程度上忽略了外宣材料对国学要义的英文译介,未能提供由浅入深、开宗明义的英文阐述,显然不利于海外读者对中国文化核心精神的理解、吸收。
“国学”一词最早由梁启超提出,身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它蕴藏着文明古国世代相承的价值积淀,是维系民族凝聚力,使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根与魂。
以四川航空公司为例,为了庆祝影片《中国机长》9月30日首映,曾出版了一期专刊,精心设计的封面十分引人注目人:蓝天祥云中嵌入影片《中国机长》的大幅剧照,令人无限遐想,想必正文定与主人公机智果敢、力挽狂澜的英雄事迹相关,将以此为契机传播中华正能量。然而翻开刊物,却仅限于对四川阿坝州“多彩理县”迤逦风光的中英双语介绍,未免让人有些失望。航空企业文化的建设不能脱离自身的民族特色、价值观念和审美模式,一味盲从、模仿西方文化犹如东施效颦,导致误入歧途。笔者以为,航空公司可根据所在区域涉及到的历史人文知识编译外宣材料,弘扬国学精神。作品应集知识性、哲理性、故事性和趣味性为一体,力求文字浅显易懂,明白通畅。避免墨守成规,遵循与时俱进的观点,积极融入当代人文精神。
川航在构建自身的特色文化时,可以巴蜀历史上著名的“金牛古道”为载体,围绕三国时期的蜀国亮点,用典型的事例和材料展开陈述,为海外读者提供对巴蜀文明的动态了解。从历史渊源、神话传奇、文化遗产等多维视角对金牛古道展开系统的文本与图片收集;通过透视“金牛道”在中华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与价值,从智慧与信仰到创造与交流,从艺术与美感到民俗与风情,充分体现古蜀国的灿烂文化。在清新的文字与精美的插图交相辉映下,呈现古蜀文明立体而流动的美好画面,折射古代中国的审美价值和生活情趣。同时,通过播放李子柒视频来激发外国游客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与关注,也不失为传播巴蜀文明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遵循“创译一体”原则
文化译介精品通常具备两大要素:其一,异国情调的主题,其二,清顺自然的文笔。内容与形式并重,缺一不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关键是要推动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的内容走出去,从而更好展示中华文化、积极影响世界。跨文化传播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有规划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要以培养西方读者的兴趣为主,由浅入深。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中国文化能否成功走出去取决于译者对材料取舍的掌控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对中华文化有深入的研究和整体把握,以正确的价值观引领译介工作。
面对来自异域外邦、文化背景截然不同的乘客,如何将历史人文蕴含的信念、智慧内化于译介资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高品质的外宣材料往往以生动有趣的内容,清顺自然的笔调吸引读者,激发其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与关注。这就要求对译介对象的文化特质、接受渠道等进行仔细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策略。聚焦国学义理,抓住核心经典和基本概念,兼以通俗优美的文风,是海外读者打开国学之门的钥匙,对传承中华文明具有积极意义。
作为文化沟通的桥梁,译介在文化“走出去”战略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此过程中,我们应坚持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策略。林语堂先生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就在于没有拘泥于一字不漏的死译,生搬硬套、不知变更,而是以超然的姿态,充分考虑到受众者的接受能力进行删减,别出心裁地将相关的中国文化元素放在一起,集创、译于一体,精心调制出一份色泽亮丽的文化什锦,使异域读者回味无穷。当然,此类佳作必须建立在透析中西文化,厚积薄发的基础上。林译之作是真正的“译且作”,运用自然浅显的文字呈现古典文化,成功实现两者的巧妙转化。相对于令人退却的“文化休克”,灵活通变的“创造性叛逆”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文化差异造成的理解障碍,更容易赢得读者对外来文化的认可。
民航作为现代社会最方便的运输方式,具有客流量大、辐射范围广,安全快捷的显著特点。越来越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旅客选择乘坐飞机出行,为文化的外译和传播提供了广泛的受众群体。新时期,译介工作要积极适应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新形势,改变旧的以单向输入为主的文化交流模式,推动中外文化之间的平等双向交流。这意味着既要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异质文明,积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认识并弥补本国文化的局限;又意味着中华文化要主动走出国门、融入世界,在输出优秀文化的过程中,促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实现人类文明的多元化与承续性。(项目基金: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博士配套项目“基于客舱文化建设的中国元素应用和译介研究”,J2019-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