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与前瞻:近10年我国校园足球发展研究述评
2020-12-01许金星
许金星
1 前言
2015年2月27日,中央全面深改小组通过《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校园足球,校园足球随着政府政策导向的凸显,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焦点。7月27日,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等6部门联合提出《教育部等6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些政策文件的相继出台为我国校园足球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新时代,校园足球发展环境和所处地位产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因此对我国校园足球发展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梳理是十分有必要的,目的在于总结和提炼历年来研究成果的贡献与不足,以便广大学者更全面、更系统地把握我国校园足球发展的研究状况,为新时代我国校园足球发展问题的解决提供可行性方案,为新时代我国校园足球建设注入滂湃动力。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以CNKI为信息检索进行高级检索,以“校园足球”为主题,以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收录的16类体育类核心期刊作为文献来源,将论文发表时间设定为在2009年12月31日——2019年12月31日,将支持基金、作者及作者单位设置为“模糊”,进行检索、筛选后得到相关文献172篇。
2.2 文献计量学文献统计分析方法
文献统计分析法是借助于统计学方法对文献的数量特征和变化规律进行量化描述进而达到特定研究目的的分析方法。
2.3 逻辑分析法
通过归纳,类比,演绎等方法的综合运用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3 近10年关于我国校园足球研究文献的分析结果
3.1 研究成果的年度变化
由图一可知,2015年以前关于校园足球研究的文献数量很少,但很明显的是在2015年以后我国校园足球研究数量大幅增加,且保持逐年快速增长的发展势头。由此可知,2015年是校园足球发展的关键节点,也正是2015年《方案》和《意见》相继出台,校园足球的发展受到了政府和社会前所未有的重视。
图一 论文发表年度分布图
(注:由于数据截止到2019年12月31日,所以2019年发文数量不在图中体现)
3.2 研究成果的主要刊载期刊
表1 研究成果发表源统计表
如表1所示,2009年以来16家体育类核心期刊共刊载校园足球相关研究文献172篇,其中体育文化导刊刊载数量最多,此外,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的刊载文献数量占比也都超过了10%,这反映了这几类核心期刊对于校园足球这一主题板块研究的支持和重视。
3.3 研究成果的基金项目支持分析
如图二所示,可见校园足球已经形成了一个从高到低、层层接续的基金支持体系,同样也反映出校园足球研究正在逐步扩大其学术影响,提升其学术质量,受到了从国家部委到地方高校各层次的重视。
图二 论文基金支持情况图
3.4 主要研究学者的发文量
表2 近10年校园足球研究学者核心期刊发文数量统计表
由表2可以看出我国校园足球研究的高产作者偏少,高产作者的文献产量较小,同时从侧面也可以体现我国校园足球的研究处于百家争鸣的阶段,研究者众多,并不只有少数人握有话语权。
3.5 研究成果的发文机构分布
表3 近10年核心期刊中校园足球研究的主要发文机构前10名排名情况
如表3所示,通过对我国校园足球研究的发文机构进行统计分析不难看出我国校园足球研究不光集中在高等体育专业院校,而且综合类院校也多有上榜,这反映出校园足球的研究趋势倾向于向多角度剖析、多学科运用、多维度思考的更高层次发展。
3.6 研究成果的热点分析
表4 近10年我国校园足球研究的高频关键词
如表4所示,借助CNKI的计量可视化分析系统,筛选出10个高频关键词。由此推断近10年校园足球的研究大部分是关于青少年学生的足球教育、校园足球的体制机制改革、校园足球立德树人的本源追溯、校园足球中体教结合的培养模式以及校园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等方面。
3.7 研究成果的代表性观点归纳分析
3.7.1 校园足球顶层设计思考
学界一直保持着对此问题的深入讨论,一方面,刘米娜[1]等学者认为校园足球顶层设计的核心是以足球为突破口推动教育体制的改革,另一方面,还有大多数学者认为校园足球的机制创新和体制改革问题是顶层设计的内涵要义。
近些年校园足球顶层设计以各类体制机制改革研究为主,例如王长权[2]就机制创新和体制改革问题进行分析,重点对发展动力机制、促进课改机制等进行详细的讨论。张华影[3]则针对动力机制这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同时毛振明在新的动力机制角度提出两个“长”—家长和校长是关键。
3.7.2 国外校园足球发展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校园足球发展应广泛借鉴国外足球强国校园足球建设以及后备人才培养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探索适合中国校园足球发展的道路。笔者在所筛选的文献中归纳了近十年对于国外校园足球发展的研究,发现我国学者对于英国、德国以及日本这三个足球强国的研究最为成熟。
英德两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启示体现在:第一,德国足协提出“以未来发展为导向”的培养理念。在校园足球培养模式优化的过程中,应遵循客观规律,而不是以专业化或非专业化将其过早的定性。第二,英国具有完备且庞大的校园足球竞赛体系。在校园足球竞赛体系改革的过程中应广泛开展校园球队与各俱乐部青少年梯队间的联赛,更多地为学生提供与高水平球员相互切磋、提高技战术的平台。第三,英国的校园足球教练员大多是足球系统输送的人才,德国则实行教练员线上线下一体化培养。在教练员的输送方面,英德都是典型的体教结合模式。
在同样的问题上,我国校园足球未来应在加大培养校园足球教练的基础上,同时在青少年足球培训的体教结合方面下足功夫。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日本校园足球及青训体系研究最多,因为日本在人种、地理位置、文化、职业化进程等方面与我国均具有较强的可比性,外加上日本足球近几十年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所以很多学者呼吁学习日本校园足球青训模式。
事实是学校青训时期的日本足球表现平平,直到职业化改革之后,日本足球才开始真正腾飞。因此很多学者看来,日本足球腾飞要归功于职业化以及职业俱乐部青训。但不能全盘否定日本校园足球的成果,校园足球是一项“功成不必在我但利在千秋”的基业。日本校园足球的发展在近些年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校园足球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而非功利性。第二,校园足球被当做一种教育方式而存在。我国校园足球人才培养受到应试教育体制和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往往会产生急功近利的做法,从而忽视了兴趣和基础培养。
3.7.3 国内校园足球开展的地方性案例研究
我国首批校园足球布局城市是当前国内学者开展案例研究的重点对象,其校园足球发展情况具有极强的代表性、参考价值及现实意义。
其中,董众鸣通过对上海市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现状调查,提出了学校课程是基础,课外活动是核心,足球文化是保障等一系列观点。此外,王崇喜从校园足球运动县域推进体系构建的视角,论证了县域范围内推进校园足球开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于省域内校园足球的研究,蒲鸿春运用熵值法,对四川省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行探讨。
在我国特色足球学校的全局性、整体性研究方面,李卫东对我国首批33个布局城市中试点学校调研分析,指出了我国校园足球在认识、管理、师资等方面存在的各类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
3.7.4 我国校园足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校园足球发展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首先从辩证的角度上讲,存在着供给与配置之间的矛盾、客观规律与主观意愿之间的矛盾、顶层设计与具体落实之间的矛盾等。其次在宏观上存在着教育价值偏离、发展目标错位、功利思想干扰等问题。最后就具体而言存在着:人口基数小,学段之间差异大;特色足校重申报、轻建设;校园内部重竞赛、轻训练等一系列问题。
针对我国校园足球现阶段存在的代表性问题,何强认为校园足球的本源应当是育人,意义在于吸引更多青少年参与足球运动,形成良好的足球文化氛围。校园足球必须摆脱急功近利的发展模式,切勿盲目追求数量和规模的快速扩张。
3.7.5 校园足球文化建设研究
一方面,对于校园足球文化的内涵问题,学者们提出了诸多理解。例如侯学华指出校园足球文化是校园足球相关的精神、物质等各类文化的统一体。还有学者则认为校园足球文化是指在校园内以丰富课余生活、满足足球兴趣、增强学生体质等为核心目标所形成的文化总和。
另一方面,在如何营造校园文化的问题上,张兴泉的基本观点是:价值认同是核心,培养兴趣是关键,校内竞赛是抓手,形成特色是根本。笔者看来,文化之于校园足球而言就是土壤,唯有精心培育土壤,才会收获丰硕果实。
新时代下校园足球文化建设还应当重视新媒体的应用,各地学校可以推出各自校园足球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将其打造成为校园足球文化宣传和建设的主阵地。
3.7.6 校园足球师资建设及后备人才的培养研究
在校园足球师资建设方面,国内学者在师资培养模式方面做了很多研究,成果丰硕。不同的学者在足球师资培养的研究角度也不同,刘烨楠提出要利用要采用微格教学形式展开足球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考核。傅鸿浩则从校园足球骨干师资国家级专项培训的角度,提出“七个导向”。目前校园足球的师资建设体系还不健全,在校园足球师资的筛选、培训、进修、淘汰等环节,还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除了要重视师资的培训环节之外,其他环节也是不容忽视的。
在校园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方面,汪升等学者从校园足球与青训体系的有机衔接视角切入。部分学者对于后备人才培养的观点是要将校园足球的育人价值放在首位。此外,郎健从人才培养模式角度入手,提出校园足球要回归教育部门的领导,体育部门要协助其开展工作。李卫东则通过对9个省、4个直辖市、1个自治区和10个足球重点城市进行实地调研,绘制了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基本情况表。总之,一众学者从不同角度入手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探索,为后续校园足球后备人才的研究提供客观真实的理论依据。
4 我国校园足球研究成果评价
上述研究对我国校园足球发展提供了切实有益的指导和借鉴,也为我们在学术道路上进一步拓展研究范畴夯实理论基础。但就对未来校园足球的实际发展、建设层面来说,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4.1 顶层设计研究较多,底层回应研究较少
任何改革的顶层设计都需要基层的呼应,尤其是底层的主动回应对改革措施的有效实施和底层成员利益的取得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校园足球的底层微观问题,体育界和教育界的各个层级都应该予以积极回应,促使顶层设计和底层回应达成共识。否则顶层设计会产生异化,出现理论上“空中楼阁”而实践中“不接地气”的现象,致使校园足球陷入现实需求与供给不相符的恶性循环之中。
4.2 国外经验研究较多,国内案例研究较少
虽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我国校园足球的发展建设要在尊重客观规律、遵循现实国情的基础上,找到适合中国校园足球发展的道路。在充分认识了解国内校园足球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唯有“对症下药”,才能“师夷长技以自强”。现阶段要加强国内校园足球发展的案例研究,找到各地区各层级校园足球发展所存在的问题,科学系统地总结规律,“找对症结下猛药”,否则会极易造成“药不对症”的局面。
4.3 宏观定性研究较多,微观定量研究较少
一方面,虽然宏观定性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校园足球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但另一方面,对校园足球发展更具指导意义的典型案例及定量分析研究却有待补足。当前我国校园足球发展形势一片大好,应该加强对各层次、各地区、各学校类型间校园足球发展的探索,努力做到对各类型、各层次的校园进行典型、全面的个案研究,深度发掘归纳具有类型普适性的理论经验,为各层次、各地区、各类型学校发展校园足球提供思路和措施借鉴。
4.4 单一视角研究较多,多维视角研究较少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校园足球虽是一项体育事业,但我们不能拘泥于单用体育的视角来剖析其发展脉络,应当在校园足球研究过程中学会善于利用多维视角进行探究,通过多个维度的理论或实证分析,结合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突破现有研究瓶颈,找到科学严谨的校园足球发展路径。
5 我国校园足球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5.1 校园足球发展与体育强国建设的关系
《方案》指出“发展振兴足球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必然要求”。不可否认的是,振兴足球对体育强国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振兴足球是促进青少年国民性养成的重要手段;是带动群体活动开展的有效途径;是提升竞技体育影响力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因此在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校园足球发展是否会是振兴中国足球以及中国体育的突破口,校园足球发展与体育强国建设之间又有何具体的内在联系,都有待学界一一探索。
5.2 校园足球发展质量评价体系建设
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是进行质量评价研究的前提,科学、合理、系统的质量评价体系一经确立,对后期校园足球发展质量评价工作的开展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所以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学者投入到校园足球发展质量评价体系建设中来。
5.3 社会资本参与校园足球发展
社会资本是将校园足球发展相关资本糅合起来的“优良介质”,伴随着我国校园足球改革与发展进入加速阶段,如何厘清社会资本参与校园足球推进之间的内在逻辑,如何调动社会资本参与未来校园足球的发展,对以上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5.4 特色足球学校的退出机制
目前部分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开展校园足球的积极性难以为继,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资源支持得不到有效利用,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退出机制,以实现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能进能退”的动态管理,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
5.5 校园足球师资及场地建设
校园足球发展在条件保障方面还存在相当大的困难,尤其是师资及场地问题。目前如何使现有场地高效、合理运营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此外我国校园足球师资水平质量堪忧,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逐步提高我国基层足球教练员的技战术素质,调动广大青年投身于校园足球的一线教学工作,巩固基层足球教练员的利益权益保障,实行合理有效的“体教结合”培养模式,这都是学界需要解决的问题。
5.6 校园足球竞赛体系建设
现阶段我国校园足球管理部门应结合我国现实国情,借鉴国外足球发达国家及我国部分足球重点城市校园足球竞赛模式,针对部分城市试点学校数量不足;联赛最初制定的赛程可行性不强;部分地区联赛采用主客场制不现实;试点学校之间足球水平差异较大等主要问题,构建合理的校园足球竞赛体系,为我国校园足球竞赛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5.7 校园足球文化建设
文化是足球的内涵核心,是足球发展的内在动力源泉,是当代中国足球发展最薄弱的环节,同样也是当代中国足球发展的现实需要和价值诉求。因此,加强学校负责人足球意识的培养和学校体育教师足球意识的提升迫在眉睫。此外,如何挖掘校园内良好的校园足球精神,如何建立良好的校园足球文化秩序,如何加强校园足球物质文化建设,如何塑造各地区校园足球文化独有的地域特色等等,都有待学者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