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中“知行脱节”问题探讨

2020-11-30梁泉

传播力研究 2020年23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大学生

梁泉

摘 要: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知和行为状况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相对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思想上比较活跃,他们的生态文明素养是否良好,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败关系重大。没有良好生态文明素养的大学生,不能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才智。只有对生态文明有正确的认知并且付诸实践,将“知”与“行”统一起来,才能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活动添砖加瓦。

關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行脱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23-0-02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中“知行脱节”问题主要表现

(一)不知亦不行

大多数的大学生从生活和学习中获取了一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知识,但是只是浅层的了解,认知并不到位,比如,因为对废旧电池对水的间接污染认识不到位,有很多大学生不在意是否对废旧电池做回收处理,用完的电池随便丢弃;因为对节约用电认识不深,部分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做到随手关灯。当前,学生忽视理论学习,缺乏完整系统的理论知识。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欠缺,对时代发展的特点模糊不知,很多大学生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看成纯理论的灌输,作为应付考试的工具[1]。

(二)只知而不行

大学生自身思想相对比较活跃,加上当今社会各种纷杂思想行为的影响,难免会导致部分大学生在其生态活动实践中存在“知而不愿行”的现象。在认知上,大学生都知道并且明白应该去保护环境,在日常生活中不乱扔垃圾、节约资源,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仅有少部分的大学生会做到随手把垃圾扔进垃圾箱。大学生知道环境保护的内容,也清楚明白该如何去做,但因有的人从小养成的错误习惯,或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或是怕影响自己的利益而不愿意去执行,这些因素导致认知和行为之间存在巨大差距,这是明显的“知行脱节”现象。

(三)明知却错行

大多数的大学生明明知道应该怎么做,却在行为上还是存在错行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有大学生自身因素,也有外部影响因素。例如,大学生都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不应该随便丢弃废旧书本,应该回收利用,但是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大学生将不用的书本当做不可回收垃圾一样处理,没有合理进行回收利用。大学生都了解电池的危害,电池中的有毒物质如果进入人体,长期下去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情况,但仍然会随意丢弃。这些明知却错行的做法还有很多,不但影响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也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相背离。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中“知行脱节”问题原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发展滞后

1.社会物质环境发展不足

日常活动中,我们会发现有时候我们想及时扔掉手中的垃圾却找不到垃圾桶,所以有一些大学生出现诸如随手丢弃垃圾的违反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有时是因为缺少必要的物质环境。如果倡导大家垃圾分类,却没有设置合适的垃圾分类箱,那么自然就算有心想要进行垃圾分类也无法做到。当身处杂乱的地方,例如火车站、菜市场,随处可见丢弃的垃圾,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学生也很难做到环保行为。目前我国虽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一个良好的社会物质环境尚未形成。

2.社会文化环境还未形成

良好的生态文化环境是促进大学生形成生态文明素养和知行统一的无形力量。在学校教育中缺乏生态文明方面教育,大学生大多数获取有关生态保护方面知识来源不是学校,而是网络媒体、大众相传。这些获取渠道信息并不权威,缺乏科学性。所以大学生通过这些途径获取到的相关知识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这些良莠不齐的社会文化也会加深大学生知与行的矛盾,难以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素养,继而存在各种各样的知行脱节现象。

(二)学校教育存在局限

1.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性

一直以来人们普遍存在重视应试教育,轻视素质教育的现象。在高校有些教师讲课缺乏与具体实际相结合,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难以唤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与认同,从而大学生更加难以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2]。由于处于不同的试点,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所以要求教育的内容和传递的思想也需要与时俱进。但是当前的教育并没有迅速反映变化着的现实生活,难以及时填补知识盲区,不能有效促进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养成,更难以激发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行动。

2.生态文明教育形式化

长时间以来高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互动。思想政治课上,有部分老师教学时只是进行知识的灌输,教学方式单一。教师将各种概念、结论讲给学生,生硬又刻板,无法吸引学生,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化。当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网络媒体在教师教学中也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但是教育者没有充分利用新媒体来服务教学,大多数的思政教师仍然采用单一讲授式教学,因此教育内容也会缺乏趣味性,比较枯燥乏味很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容易造成大学生缺乏生态文明方面的知识,更何谈知行结合。

(三)大学生自身生态知行水平较低

1.生态文明知识掌握不足

生态知识缺乏是问题之一,会导致其他问题的产生。随着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大学生也开始学习关注生态相关知识,目前大学生对在课堂上或是媒体中经常出现的生态知识了解较多,例如低碳生活、白色污染等。但是通过媒介学习生态知识难以形成系统,大学生往往对相关知识不求甚解,认识也大多只是停留在表层,没有对生态理论知识有深层次的了解。对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自然与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缺乏思考[3]。

2.生态文明实践能力不足

大学生普遍存在轻生态文明实践的现象,知是行的基础,行是知的目的,只有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行动,所学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大学生因为自身生活学习环境和自身修养差异,有的大学生能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但是大部分的大学生无法主动做到将所学到的生态理论转化为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活动,知与行不能相统一。还有些大学生在生态文明素养养成中缺乏主动性,如果有人监督,便可以践行,一旦没有监管督促便不能自觉地要求自己。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